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陵園西瓜
- 類型:西瓜
- 來源:從日本引進
- 特點:瓜皮薄,厚度約1厘米;瓤紅色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市場發展,
植物學史
陵園西瓜是從日本引進的。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大和系品種傳入我國,先後在華東地區種植。
解放後,前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今江蘇農科分院),以日本大和系品種進行多代單瓜混合選種,1958年,將此優良品種在中山陵園,以及陵園周圍的紫金山公社、馬群公社、玄武湖公社等地栽種,其瓜稱之為“陵園西瓜”。
形態特徵
陵園西瓜外形呈圓球形,其色淡綠。它的特點是:中早熟種,生長期為115至120天,植株中等;瓜皮薄,厚度約1厘米;瓤紅色,汁多味甜,含糖量達9—12%,單瓜平均重六、七斤,大的可達十五斤左右;種子小,黑褐色,每市兩種子數一千粒左右。它適應性強,耐濕耐高溫,丘陵、坡地及平原稻田地區均可栽培。由於中山陵園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加上栽培、管理得法,使陵園西瓜以優異的品質被譽為“瓜中之魁”而馳名中外。至1982年,陵園西瓜的栽培面積已達一萬五千多畝。
市場發展
此後,陵園西瓜逐漸退出市場。這主要是三點原因造成的。其一就是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使得瓜果的種植有所萎縮;其二,經歷了50多年的變遷,陵園瓜和其他瓜種之間串粉,陵園瓜的瓜種受到改變,口味發生變化,喪失了原本的一些優良特性,質量有所退化;第三,就是陵園西瓜有個特點,那就是九成熟以上才好吃。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後,很多瓜農要讓自己的瓜搶“鮮”上市,往往造成陵園西瓜的成熟度不夠,這就造成了買賣雙方的矛盾,使得陵園西瓜的口碑受到影響。
雖然陵園西瓜已經退出了市場,但是在江蘇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里,仍然留有陵園西瓜種子的原本。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瓜果組的徐錦華先生告訴記者,在他們研究所的種子資源庫仍然留有陵園西瓜的種子原本。每隔三五年,他們就會將這些種子重新種植,通過自熟授粉,讓這些西瓜保持親本特徵,然後再重新收集這些西瓜籽。徐錦華先生表示,雖然這些種子都是保存在防潮、乾燥、低溫的實驗室,但是留存時間太久,也會影響其成活的幾率,所以要採取這樣的方式,不斷取得新鮮的種子。
在陵園西瓜逐漸退出市場的時候,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又從蜜寶和興城紅雜交後代中,經多代選育,推出了蘇蜜1號。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這個品種的西瓜一直伴隨著南京人。
據介紹,蘇蜜1號是早熟瓜種,其果實橢圓形,瓜皮底色墨綠,瓤紅色,質地細。最主要的是,蘇蜜1號達到7成熟就非常可口了,這就滿足了瓜農搶“鮮”上市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