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陳鼎(1650年——?)清學者。江陰周莊鎮陳家倉人(現周西村人)。少年隨叔父遠至雲南,長期生活在雲貴高原,考察西南少數民族的風俗民情,對雲南、貴州一帶的地理、歷史情況很有研究,後返歸周莊故里定居,死後葬於砂山五峰頂北麓。
陳鼎生於順治七年(1650),10歲時,跟隨叔父宦居雲南。一年後,叔父病故,隨叔父至雲南的親友和童僕老幼40多人相繼病亡,只存下嬸母錢氏、錢氏之兄錢伯可夫婦等8人。陳鼎去家萬里,舉目無親,寄居在滇東曲靖,寄宿城關帝廟內,與嬸母等相依為命。
為了維持生計,陳鼎的嬸母典賣金銀首飾,所得資費交伯可往返福建、廣西販煙。錢伯可在一次售煙的過程中,結識了土司龍宣慰長官。龍宣慰賞識錢伯可先生的書法,便聘錢可為西席,課教土司兒子們的書法。沒過多久,錢伯可的夫人嚴氏也去世了,女兒才9歲,祖母教之讀書寫字,教她讀了《
烈女傳》,並了解了大意。
陳鼎開始跟來自無錫的華龍友先生讀書,華龍友去世後,便由嬸母帶教。到14歲那年,便通曉了“
制藝”。當時,科舉考試有了變革,將原來考八股文改為策論,雲南靖川當地許多讀書的人感到無所適從。他們聽說年幼的陳鼎策論寫得好,紛紛趕前拜陳鼎為師,一年的束修有糧近二百石,家庭經濟條件得到了改善。
錢伯可在土司府教書,同情陳鼎母子,徵得龍土司同意,陳鼎母子住進了土司府。陳鼎16歲時在雲南應鄉試,七藝皆出色,中舉。然後入京師參加會試,未中。龍土司看陳鼎年紀輕輕有才華,便以自己的長女龍繼桓許配給陳鼎,陳鼎17歲便與龍繼桓成婚。當時,龍繼桓僅14歲。龍氏先祖是漢人,其族大多數人通漢書、懂漢語。龍繼桓幼年通僰文,善僰書,會畫翎毛山水,熟悉漢語。結婚後,跟從小姑學《論語》、《孟子》、《孝經》諸書,學習衛夫人及二王書法。陳鼎與龍繼恆結婚後,生下長子嘉謨。妾蘭仿生次子嘉誥。次年又生三子嘉謀。到第3年,17歲的龍繼恆因生子得產疾,不治而亡。
陳鼎21歲那年,奉嬸母之命,續娶錢伯可長女錢潔。錢潔當時17歲,性格溫淑,知書能詩,尤善長短句。
陳鼎在與錢氏結婚的第二年冬天,趕往京師。次年,又遊歷陝西。陳鼎或遊覽觀光,或從事幕僚,結交文友。一段時間由於戰亂,不能回家。等到時局安定,陳鼎回到雲南,夫人錢潔早已離開了人間。錢潔是一位才女,寫了不少詩詞,她所著《青螺稿》、《蓉亭詞》已經散佚,少量詩詞被收入《國朝閨秀正始集》、《江蘇詩征》、《全清詞鈔》、《江上詩鈔》。
36歲以後,陳鼎又繼續踏上了征程,在外漂流數十年,走過了很多地方,撰寫了一批有價值的著作。
陳鼎到了晚年,倦遊歸隱,回到故鄉周莊陳家倉,整理自己的著作,將之刊刻付梓。陳鼎活到60多歲。他的著述頗豐,可稱著作等身。
作品
滇黔土司婚禮記
陳鼎寫了《滇黔土司婚禮記》,初名《洞中風土記》,追溯了龍氏土司的族屬源流,介紹了中原文化對宋、蔡、羅、龍四家的影響。陳鼎入贅龍士司家,親身經歷了土司家婚禮的全過程,了解土司的婚制和禮儀,為我們了解土司生活的內層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陳鼎在書中說:“余幼以文字見知於宣慰父子,以嫡長女許字,問名、拜允、納采、下聘,以及親迎、奠雁,一遭周禮。余飄流異域,一貧如洗,安能備禮,皆內父子資之而後行之。”流落異鄉的陳鼎,在岳父母龍宣慰夫婦的支持下,與龍氏女結為夫婦。在婚禮的全過程中,除了採用本民族的禮俗外,主要按《周禮》的規定進行。這裡說的《周禮》,主要指古代“三禮”中的《儀禮》。《滇黔土司婚禮記》詳盡記錄了迎親、拜堂、合卺、省親、告祖等過程,儀式既隆重又熱烈,聲勢場面很大,是罕見的漢夷婚禮的大融合。
《滇黔土司婚禮記》記載了西南少數民族的風俗,從前龍氏土司“嫁嫡一長女為嫡長婦,必一媵八人。”“所媵或養同姓,或選良家,或庶產,嫡女則不能矣。”陳鼎做過龍氏土司的女婿,“從嫁八媵,半屬宗人,半選良家,大都其家臣之女也。”他是江陰人,見到這些媵者,不明她們的身分,後來才知道她們為侍妾。據他觀察,滕者晚間則獨處,既寢則禁復起,幃外張燈徹夜,每夜一婢伺值,好象囚犯一樣。“見主人則不敢坐,常侍立終日,不敢生怠傲色。”“主人慾與諸媵坐,必其臥榻;若於椅,室老聞之,必加撻。”“媵者或逢怒主人,室老必勒媵者去其下衣,當庭而痛撲之,毋赦也。”由此可見,當時貴族女子出嫁時要抽選奴隸或平民的女兒陪嫁。這些陪嫁的女子,即使不純作女奴,身份有別於婢女,遭遇也很悲慘。
此書乃陳鼎的親身經歷記實,為研究彝族土司婚姻禮俗的第一手資料。《滇黔土司婚禮記>自康熙間刊行以來,《知不知齋叢書》、《昭代叢書》、《通學齋叢書》、《小方壺齋輿地叢鈔》、《香艷叢書》、《筆記小說大觀》、《(民國)貴州通志》等書均有收錄。
滇黔記游
在與錢潔結婚的那一段時期,陳鼎到黔、滇兩省許多地方遊覽、考察,寫下了《滇黔紀游》2卷。《黔遊記》記述貴州輿地、山川、岩洞寺祠、物產、古蹟等內容,記敘了遊歷鎮遠府、興隆衛、平越郡、貴州省域、安順府、鎮寧州風景名勝的經過,特別是對洞穴的探索都有生動描繪,對苗族的風情、黔地的風物敘寫細緻入微。《滇遊記》記載雲南的風景名勝、山川草木、物產、貿易、建築、民族、風俗等。對平彝縣、點蒼山、無為寺、大理等地風景名勝記載翔實。對隆州、東郭等偏重記傳,河海、太和縣諸多專記物產,對金馬、碧雞坊、大理門外西教場諸條多記貿易往來,對崇聖寺的建築、楚雄、姚安、開花等地的風俗多有描寫。對大理府記載尤詳,約占全書的一半。《滇黔紀游》是研究雲南和貴州地理、歷史、民族的重要資料。
東林列傳
在陳鼎眾多的著作中,最知名是《東林列傳》。陳鼎認為,明末東林黨人尚氣節、重名義,許多人捐軀效節,名垂青史。為了不讓他們的事跡失傳,陳鼎決定撰著一部東林黨人的傳記。他背負行囊,到各地走訪採錄,前後化20多年時間,採集到4600多人的資料,撰寫成《忠烈傳》60卷。書稿完成以後,他來到京師,準備呈送國史館。當他在崇文門寓所夜間住宿時,書稿被盜賊偷去大半,只留姓名目錄5卷。此後,陳鼎沒有泄氣,他來到梁溪惠山倪高士祠,整理存稿,進行補寫。他參考《熹宗實錄》及《東林黨人榜 》等資料,重新撰寫完成《東林列傳》24卷。
《東林列傳》重在為東林人士樹碑立傳,通過東林人的言行事跡體現東林書院的興廢嬗變過程及東林黨人的思想志趣和高風亮節。卷一記使東林發軔的楊時、羅從彥、喻樗、尤袤、李祥、蔣重珍和胡珵宋代七君。卷二至二十四記明代邵寶、顧憲成、高攀龍、左光斗、繆昌期、李應升等東林志士180多人。每卷傳數人,每傳數百上千字不等。對每一傳主,皆力求敘及其姓名、字號、籍貫、家世、生平事跡。《東林列傳》記載了明天啟、崇禎兩朝東林始末,可補《明史》之缺。陳鼎所處時代距東林黨人聚眾講學為時不遠,他又比較注意被他人忽略的鄉邦文獻,搜求積累數十年而發,這部書實為研究明末清初社會和思想的難得資料。有康熙五十年(1711)鐵肩書屋刻本。乾隆三十年(1765)被收入《四庫全書·史部》。
《東林列傳》在已故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其所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有點評(詳見第一章引論的[東林講學大體]。
留溪外傳
陳鼎還有一部重要著作是傳奇小說集《留溪外傳》。留溪在今上海市金山區張堰鎮,這裡地處黃浦江上游, 傳說二千年前的西漢開國功臣留侯張良,功成身退,追隨赤松子游,曾到此隱居。張堰鎮上至今還存有“留溪路”的街名。《留侯外傳》全書18卷,118篇,分成忠義、孝友、理學、隱逸、廉能、義俠、遊藝等13部,所記都是明末清初的人和事。書中主要表達入清士人的遺民意識和安貧樂道、反腐倡廉的經世濟民思想。其中遺民題材主要寫遺民入清後的精神痛苦和情感煎熬。如《八大山人傳》和《蔡儒醫傳》記朱耷、東山笑和尚和哭和尚等人的哭笑無常,顛態百出。《三逸傳》記當時名流傅山、閻梅、宋旌等人對梅花相持大哭,感慨無補於世等,為遺民精神狀態的真切寫照。所記經世濟民思想或寫遺民高潔自好,濟人為樂。如《宋元祿傳》記宋元祿以賣文為生,有白送其金銀者則怒而拒。《陳季超傳》、《閔善人傳》等則記遺民以財富為罪,盡散其財以濟人之危。或以官員廉能事跡表達其社會理想。書中記事頗以情勝,文筆則一瀉千里,酣暢淋漓。陳鼎在《嘯翁傳》中生動地描繪嘯翁的嘯聲,其精彩處如:
初發如空山鐵笛,音韻悠揚;既而如鶴唳長天,聲徹霄漢。少頃,移聲向東,則風從西來,蒿萊盡伏,推闥擊戶,危樓欲動。再而移聲向西,則風從東至,閏然蕩然,如千軍萬馬,馳驟於前。又若兩軍相角,短兵長劍緊接之勢。久之則屋瓦欲飛,樹木將拔也。
運用一連串的比喻,打通了視覺、聽覺、觸覺的界限,將讀者帶入一個真實感人的藝術境界,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另外,他在《八大山人傳》中亦有對山人畫技的描寫清新流麗、凝練古雅、意味雋永:
嘗寫菡萏一枝,半開池中,敗葉離披,橫斜水面,生意勃然。張堂中,如清風徐來,香氣常滿室。又畫龍丈幅間,蜿蜒升降,欲飛欲動。若使葉公見之,亦必大叫驚走也。
《留溪外傳》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抒發了沉痛的興亡之感,揭露了清軍殘酷鎮壓各族人民的暴行,總結亡國的歷史教訓,發出了民族自強、民族自救的呼聲。清漲潮編《虞初新志》,選有以“孝”、“義”為標題作品17篇,其中陳鼎的作品就有13篇,如《彭望祖》、《愛鐵道人》、《狗皮道士》、《活死人》等篇均選自《留溪外傳》。由於《留溪外傳》具有濃郁的遺民意識,清代曾將之列為禁書。
邵飛飛傳
《邵飛飛傳》是陳鼎的另一部傳奇小說作品,為單篇傳奇。傳敘西河女子邵飛飛以才貌過人聞名於里,被某官幕員騙娶為繼室。其秩滿還京後方知正妻尚在,且兇悍無比,將邵飛飛許配閽人。飛飛不能忍受,作《薄名詞》、《燕台詞》等寄給其母,郁然而死。文後附二詞原文,淒幽感人。故事仍不外紅顏薄命之舊套,文中描寫也較簡略。然其敘書與詩詞能遙相呼應。表情達意,有唐人小說風韻。
其他著作
傳世的著作還有:《黃山史概》、《蛇譜》、《荔枝譜》1卷,書中記載福建、四川和兩廣所產荔枝共43種。《竹譜》1卷,記有西南一帶奇異的竹種,共60條。已經失傳的著作有:《忠烈傳》、《二十一史疑》、《十五國人物傳》、《明季殉難諸臣姓名錄》、《三吳人物誌》、《留溪附傳》、《留溪別傳》、《留溪托傳》、《武備略》、《留溪草堂詩稿》、《留溪雜著》、《村居書》、《虎譜》、《百鳥譜》、《古錢譜》、《留溪臥遊》、《山川志》、《異域志》、《九邊志》、《西陲志》、《海島志》、《洞天志》、《衛道書》、《百花志》、《百草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