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體強

陳體強

陳體強(1917~1983),中國國際法學家。福建閩侯人。193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政治學系。1945~1948年在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國際法,獲哲學博士學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體強
  • 出生地福建閩侯
  • 出生日期:1917
  • 逝世日期:1983
個人簡介,曲折的人生經歷,

個人簡介

1948年回國,在清華大學政治學系任教。1950年後,歷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編譯委員會副主任兼研究部副主任、中國政法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1956年以後,先後在國際關係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和國際問題研究所擔任和主持國際法研究工作。1981年起任外交學院教授併兼任北京大學教授。1981年任外交部法律顧問。1983年當選為世界性的國際法學會的聯繫會員。他畢生致力於國際法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所著《關於承認的國際法》一書,1951年以英文於倫敦出版,在國際法學界受到高度重視,被列為當代國際法必讀書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從理論上分析和評論中國外交實踐中的現實國際法問題,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台灣的主權屬於中國、中印邊界問題、北部灣海域劃分問題、金邊傀儡政權、中國飛機被劫持到韓國、湖廣鐵路債券案等方面均撰寫過文章。

曲折的人生經歷

據何炳棣所言,20世紀華人在歐美著名大學所完成的博士論文、一經出版就被推為國際名著的只有兩部,而陳的這一論文,則是其中最優者。“幾可目為20世紀中國社科方面的一個奇蹟”。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奇蹟”創造者,在1948年回國之後,卻出人意料地沉寂下來,再也無法續寫他的傳奇。他很快被推入院系調整和政治鬥爭的洪流中,不僅無法自由地從事他所擅長的學術研究,無法與外界學術同仁自由探討,而且連自己的安全與生存都幾乎成了問題,1983年,因腦溢血過早地離開了人間。在他生命最後14天的“自序”中這樣寫道:
“......1957年後,格於形勢,擱筆伏櫪,坐視光陰流逝,報國無門。1979年後國際法學界重見光明,我亦振筆再起,寫了文章若干篇,但已是強弩之末,力難從心,水平遠低於客觀要求,論述亦無補於實際......”(陳體強:《國際法論文集》)
“格於形勢”四字最令人痛心,因為這道出了一代知識分子悲劇的源頭。然同樣的悲劇豈陳一人?僅何炳棣所記者,就有丁則良、羅應榮等幾位,他們都是那個時代中國最優秀的知識分子。羅應榮的經歷也許更有戲劇性:他於1951年得知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毅然放棄即將到手的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他先是主動請求“受訓”,希望進入外交部為國效勞,在京盤桓數月,終因缺乏“鬥爭經驗”,不允。後只好到嶺南大學教書,1957年被打成右派,既不準教書,又被限制行動自由,大概於1980年代初期含冤而死,一生未曾結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