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那大師

陳那大師

印度瑜伽行派論師。舉凡天文、地理、文學、祭祀無不精通。

陳那大師,印度瑜伽行派論師。出生於婆羅門家庭,接受良好的婆羅門教育,舉凡天文、地理、文學、祭祀無不精通。及長,先投佛教的犢子部出家,後跟隨世親學習,開始其一生為佛教事業奮鬥的弘法歷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那大師
  • 流派:印度瑜伽行派
  • 出生於婆羅門家庭
  • 稱號:獲得了「論辯牛王」
人物信息,學術理論,

人物信息

陳那大師,印度瑜伽行派論師。出生於婆羅門家庭,接受良好的婆羅門教育,舉凡天文、地理、文學、祭祀無不精通。及長,先投佛教的犢子部出家,後跟隨世親學習,開始其一生為佛教事業奮鬥的弘法歷程。  大師對佛教的貢獻,不僅是對心識上的分析,更開闢出佛教的五明之一──因明學。且在運用因明與人論辯的過程中,獲得了「論辯牛王」的稱號。  因其在因明學方面留有不朽之功績,集因明說之大成,創「新因明」,造成印度理學劃時代之新里程,被稱為中世紀正理學之父,或新因明之祖。

學術理論

在佛教唯識學的發展過程中,對性相識分的畫分上,有「安、難、陳、護,一二三四」之說。說的是在建立唯識性相學上,安慧(Sthiramati)、難陀(Nanda)、陳那(Dignaga)、護法(Dharmapala)四者的貢獻。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安慧、難陀對心、心所的考察未免簡陋,而護法的分類又流於形式,很容易導入思惟分別的漩渦中。只有陳那對心識的分析和唯識佛學的理論不流於形式上的簡陋,且詳細地說明了認識論中的問題。
陳那對佛教的貢獻,不僅是在心識上的分析,更因為他開闢了一條新的體認佛教的道路──因明。在把佛學發展推到一個新時代的同時,陳那運用因明論辯的過程中,獲得了「論辯牛王」的稱號。他的因明理論也一直主導著其後佛家因明的發展趨向。
從陳那的人生經歷來看,他生活在一個有強烈宗教信仰的印度,且又適逢佛教還在發展的時代。陳那出生於一個婆羅門家庭,自幼秉持親職教育,精通當時外道的教義。他開始是從佛教犢子部出家,後脫離了犢子部而投入到世親(Vasubandhu)的門下,開始其奮鬥終身的佛教事業。
公元五、六世紀,佛教在南亞印度半島,甚至包括南洋諸島的發展都處於鼎盛時期。在印度本土,與其它九十六種外道相比,無論是以民間信仰人數的多寡論,還是以國王政府扶持的力度論,佛教在當時都是處於優先的地位。所以陳那在弘揚佛法上,得到許多的助緣。
從其追隨佛教,弘揚佛法的過程來看,隨世親學論辯學給了他組織及論證自己學說的機遇與動力。他對佛教理論學說的創建,雖然在其從世親為學時有所涉及,而完善大成則在於他與外道及教內其它學派學者的論辯中。
以陳那名義寫成的書,至少有十四部。其中,集中討論因明的至少有三本,即《因輪抉擇論》(Hetucakradamaru)、《因明正理門論》(Nyayamukha)和《集量論》(Pramanasamuccaya)、。而與因明相關的則遠遠多於此。按照唐朝義淨的說法:「因明著功,鏡徹陳那之八論。」除了上述三部著作外,尚有《觀三世論》(Traikalyapariksa)、《觀總相論》(Samanyapariksa)、《觀所緣緣論》(Alambanapriksa)、《似因門論》、《取因假論》(Upadayaprajnaptiprakarana)。從這裡可以看出,陳那大部分的著作是為解決論辯中所遇到的問題而作的。即使是其它幾部著作,也多是因其在因明上的感悟而成的。在陳那的佛學著作中,尤其在《集量論》中,他以大量的篇幅來反駁外道的論點,針對不同的學派,陳那都有其破斥的方法。在其破斥外道的同時,對佛教五明之一的因明作了詳盡的發揮,不僅繼承了世親的風範,而且還使因明的功用得到最大的發揚。在佛家邏輯史的研究上,人們都傾向於把陳那的時代作為一個分界點,把從他開始的因明統稱之為新因明。
陳那出生地雖然是在與新葉王國的首都香至國鄰近的星伽薄多城,即現今南印度的馬德拉斯省(Madras)的康吉布勒姆(Conjeeveram),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案達羅王國的羯陵伽度過的。其間,他曾一度北行,到過當時的佛教學術中心那爛陀寺(Nalanda)講學。在那裡,他把婆羅門教的蘇突羅奢耶(Suduryaya)擊敗,同時也把其它來進行辯論的外道一一擊敗,使其皈依佛教,因此獲得「論辯牛王」的稱號。
由於陳那辯論有強大的說服力,使各方學僧及外道都以能擊敗陳那為榮,想與他進行論辯者來自印度的各個地方。陳那本人也曾南下奧里薩(Orissa)和馬哈拉斯特拉(Maharastra)去迎擊外道的論辯。他後來又回到案達羅的羯陵伽,在那裡著書立說,最後入滅於當地的一個幽靜偏僻的森林中。
在印度歷史上,能以「聖者」(Saint)為名的人極少,而陳那就是其中之一,足見陳那聲名在印度影響之巨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