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弼,字召扶,明朝末年朝廷命官,崇禎十年科丁丑進士,官行人司,歷任南京河南道(山東道)御史、鄉試主考官、太常寺少卿,清軍入關,南京失陷,公於福建病逝。生前著有《太湖用兵紀略》一卷(現已失落不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良弼
- 外文名:chenliangbi
- 別名:兆扶 、 召扶 、 元扶、玄扶
- 國籍:中國 明朝末期
- 民族:漢
- 出生地:澄海縣蘇灣都義積寨
- 出生日期:公元1603年
- 逝世日期:公元1645年
- 職業:太常寺少卿,晉升太僕寺少卿
- 主要成就:行人司
南京河南道御史
鄉試主考官
太常寺少卿(正三品),太僕寺少卿 - 代表作品:《太湖用兵紀略》一卷
簡歷介紹,劾項煜疏(白話文),陳良弼 生平簡述,
簡歷介紹
【原名】陳良弼【字】玄扶,清避聖祖諱,改為元扶(一作“兆扶”或“召扶”)
【別名】陳良謀
【生卒】約1603——1645年
【地方人氏】澄海蘇灣都南砂寨人(即今汕頭市澄海區溪南鎮南砂鄉人)
【宗系】南砂陳氏長發堂(南砂陳氏家廟堂名),始祖邁南祖第四代裔孫,即二房樂平祖次子繼承公之子。
陳良弼幼年家道貧困,但他勤奮好學,於明朝崇禎三年庚午科中舉人,崇禎十年丁丑年科登進士,賜進士第文林郎,授行人司行人,冊封為靖江、益藩副使。為官期間很操守,不受人饋贈,已卯年科任順天府鄉試主考官時,善於識別賢士,所選舉子後來大都成為國家棟材,故享有盛譽,聲名遠播。後升任南京河南道監察御史,太常寺少卿(正三品)。
崇禎十五年(1643),良弼奉命巡視南直隸等處倉屯,兼巡視西北二城,時逢各地災荒,盜賊蜂起,局勢混亂,南京戒嚴,良弼實行保甲辦法,使奸宄屏跡,不敢妄為。
甲申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以身殉國難,弘光帝即位於南京。次年,占據武昌的左良玉進軍南京,金陵人心慌亂,爭相渡江避難,賴有良弼嚴飭武備,決計與民死守,才得安定。良弼鼎立支撐殘局,有彈劾翰林項煜之舉。他不畏權勢,支撐大局,故史冊載有《支持殘局之陳良弼》美稱。
陳良弼因在朝任職有功,皇帝賜建陳氏家廟。
1645年,清兵南下,南京城陷,良弼欲歸故里,至福建,聞家鄉建廟被焚,【烏鴉落洋】祖墳被毀,遂止步福建,誓與明共存亡,不久,在福建病逝,享年四十二歲。相傳獅山腳下的陳良弼墓,只是一穴【衣冠冢】而已。
陳公還著有《太湖用兵紀略》一卷。
註:本文主要內容依據民國初期王壯懷編寫的《支持殘局之陳良弼》一文的史實,略加修改;最後兩段是南砂陳氏宗親編寫組調查整理而成。
劾項煜疏(白話文)
明 太常寺少卿南砂人 陳良弼
臣竊以為禮、義、廉、恥,是立國的四大法紀。這四大法紀如果不能施行,國家不會滅亡是沒有的。
先帝去世這件大事變(指崇禎帝在北京自殺),是千古所無的。當時大小臣民,能夠死節的寥寥無幾。賊寇(李闖王李自成)到的時候,有的投降,有的逃走。難道人臣應有的節義,到了這時完全絕滅了嗎?這是因為士大夫們從來不重視廉恥,才會這樣的。
現在英明的皇上做了皇帝,對有才能的人雖然應多多提拔,但對一些失節的人也應究辦,才不會產生壞影響。
翰林項煜從北方走到南方來,誇口說他是善於逃走。他現在居然又做起官來,不但士大夫們認為他可恥,就是一般人,甚至連兒童、走卒也都唾罵他。人臣應該堅守的大義,就是主辱臣死。先帝為國犧牲,他是居住在翰林院里的人,理當知道主辱臣死的大義和進退的道理。既不能和李邦華、范景文等人一樣,為國犧牲;又不自知醜惡而隱居滅跡;竟突如其來,參加到朝臣的行列里,這是來乾什麼呢?
現在皇上正在用節義來教育人民,下令表揚當時殉難的人,決不可容許沒有廉恥的人來破壞國家的綱紀。如果不先時揭發他的奸偽,萬一全能得到其自進朝廷的目的,將來歷史記載著:“翰林學士項煜,偷生逃亡,仍予某官”。這樣豈不是玷污了歷史,有害於皇上的德政嗎?
我雖是嶺海僻遠的人,明知說出了這些話會惹禍,但是我的職責是代皇上作耳目,主要就是知無不言,不敢以個人得失辜負國家的付託。伏望皇上決斷施行。
註:原載《澄海縣誌》
陳良弼 生平簡述
傳說良弼少年時,父親陳心陽因病去世,特請來南洋余厝鄉風水先生,人稱余半仙,在大肚山與腳桶山之間的山麓處,選擇了一塊叫“烏鴉落洋”的吉宅。安葬那天,余半仙再三吩咐,千萬不要讓外人介入,可是當棺柩落土時,半仙意外發現穴邊樹上跳下一小孩,便問他是誰?良弼答曰:“是外甥蔡廉可。”余半仙舉手打了小孩一巴掌說:“好不好,就在蔡廉可。”
父親去世後,陳家家道中落,良弼雖然自幼聰敏過人,勤奮好學,但家境清貧,兩次赴京趕考都未中,故親戚大多看不起他,甚至看到他埋頭攻書,竟說起風涼話來。但是他從不氣餒,矢志攻讀。
崇禎元年(1628年),時值鄉試大比,經綸滿腹的良弼準備再次上省城赴考。為了籌措盤資,傾盡家裡所有積蓄,特意設了兩桌飯菜,宴請從親戚,以便在席上向親友開口籌借。吝嗇的親戚們都看出了其中奧秘,雖說擺的不是“鴻門宴”,卻也大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之意,結果竟沒人赴宴,都怕借出的銀子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良弼見盛情籌辦的酒席無人光顧,心中羞憤交加。菜冷,他的心更冷。這時,他憤憤離家,想到外面散散心,路上剛巧遇到好友潘宅建。宅建是埭頭村的一個屠夫,與良弼可稱是莫逆之交。良弼為人誠實,尊敬長輩,敬重賢能。他讀書閒暇之時,常到潘宅建家中從談,話語間常抒發內心志向,宅建觀其言行,知他日後必成大器,故常資助他,並鼓勵他發憤求功名。此次他是來南砂寨催討欠款的。宅建見他垂頭喪氣,沒精打采的樣子,便驚奇地問:“陳秀才今天為何悶悶不樂?”良弼長嘆一聲:“唉!窮鬼人最怕啊。”便把宴親求資不遂一事告訴潘宅建。老潘一貫為人豪爽大方,對良弼的處境深表同情,二話沒說,“嘩啦啦”地把全部生意本錢倒進一隻布袋遞與良弼,深情地說:“陳秀才,潘某是小本生意,沒有多大能力,這一點銀子,就算是我的一點心意吧。”良弼眼裡噙著激動的淚珠推辭說:“大哥,使不得,這點資本是你家的命根子啊?”老潘笑呵呵地說:“同舟共濟,見難相助才是朋友之道。家中活計我自有辦法應付。眼下科期在即,上省城赴考才是燃眉之急啊!”良弼見拗不過老潘,只好收下銀兩,心中暗自慶幸遇到好朋友,回家之後他收拾起行裝便匆匆上路赴考去了。
再說,潘宅建回到家中,把剛才贈銀良弼一事告知妻子,以為妻子要責怪他,誰知妻子更是深明大義,不但沒有反對丈夫傾囊濟友,還把自己多年積蓄的一“冬菜瓮”私房錢盡數拿出,讓宅建儘快交與良弼,以補足路途費用。老潘見妻子如此賢惠,心中甚為欣慰,急忙直奔梅浦渡頭追趕良弼。
這時,良弼乘坐的渡船已劃至江心。忽聽岸上老潘呼喊,料是事情必有變故,潘哥定遭嫂嫂責怪,趕來追回銀子。他只好仰天長嘆:“無錢屈死英雄漢,恨我良弼命蹇時乖,雖有滿腹雄才,也難得一試鋒芒。”遂讓渡船轉回岸。可出人意料之外的是,老潘又送上一包銀子,笑呵呵地說:“這是拙荊多年積攢,敬請秀才笑納。”良弼愣了一下,接過銀子,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又喜又愧,喜的是有了潘宅建這一個推心置腹、情真意摯的好友,今天才能趕赴科期;愧的是剛才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錯怪了深明大義的嫂嫂。他暗下決心,定要在科場上奮力拚搏,取得功名,以報答宅建夫婦的知遇恩德。
卻說有一日,得聖上恩允,良弼將辭朝回鄉探親。臨行之時,皇上問起路程經過,良弼答道:“臣此次回鄉,需經‘九溪橋’方可抵達故里。”皇上聞此言,以為良弼需要經過九條溪和九條橋,路途曲折,於是賞給他大量金銀,與良弼作盤纏及回鄉之後興修水利、建橋鋪路之用。澄海縣,蘇灣都與饒平縣只隔一條小溪,這“九溪橋”剛好是良弼回鄉必經之路,只不過是一處地名而已。不信,當你經過國道324線路段往饒平方向經過時,即可在澄海與饒平交界路邊東側處見一石碑上寫著“九溪橋”字樣。然而,在這“山高皇帝遠”的地方,作為天子是不明這裡的情況的。卻說良弼乘著朝廷官船,順江而下,經過“九溪橋”,掉轉航向,到了家鄉梅浦渡口,此時,下游出海處剛逢退潮擱淺,官船不能靠岸。南砂寨一些善於拍馬屁的人及良弼的親人親戚,聞知良弼錦榮歸鄉,昔時雖對良弼十分刻薄,但今非昔比,為了討好他,便匯集了幾十人到溪坪推舟。良弼因曾受此等小人之氣,今見這些勢利小人褲挽膝蓋,袖過大臂,準備下水推舟,故意嘲諷說:“甭扶,甭扶,水漲自然浮。”上岸後,良弼見潘宅建也在迎接的行列,於是,他挽起恩人的手臂,大步走上堤去。
俗話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自從良弼做官回來,上至縣太爺,下至鄉紳父老,個個對他都很尊敬。當然,良弼的兒子也被人們看重起來了,都想與他巴結,圖望日後有個好處。陳公子也開始變得忘乎所以,飄飄然起來了。一天,他帶著阿奴,乘轎想到縣城逛街,經過埭頭村時,只見迎面來了一個人,很親熱地攔轎招呼他,問他要往哪裡。回來時,又巧逢此人,再度上前問候,阿奴見此情景,對公子說:“此人不過是村中遊手好閒、刁鑽之徒,公子爺可不必理睬他!”陳公子聞知此人是無賴,遂用手中的扇子,在他頭上連敲三下,警告他下次不要攔轎妨礙他,恃勢凌人的陳公子還命他從胯下鑽過去,沒想到從此便與他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受此屈辱戲弄,此人回家後,惱羞成怒,發誓日後不報此仇,誓不為人。此人是誰呢?他名叫黃海如,和哥哥黃日漢原先曾在府、縣衙門當過小吏,後海如還到南澳從軍,授游擊銜之職,他為人刁鑽古怪。其時他哥嫂在埭頭市販賣豬肉,海如失職後幫助哥嫂登記帳務。那時候人們生活十艱辛,平時吃肉都靠賒欠,待秋後收成才交還賒數。一連幾天,海如的嫂嫂不見他前來幫工,回家見他總是拿著書本聚精會神地讀書,甚覺奇異,遂上前問明緣由,並幫他出起主意來,企圖報陳公子胯下之辱。但想他父官居太傅,從文何時能有出頭之日,於是叫海如不如上獅山投奔山賊,希望日後能出這口惡氣,此是後話。
卻說良弼回家隔了一個多月後,專程到里美姐姐家中做客,並上南峙山及塔山等地觀賞風光。這塔山古寺,位於蓮峰之南、韓江之濱的南峙山上,因“山有石似塔”,故名塔山。山中古寺,大門前峰巒環抱,蒼崖碧水,風光秀麗。要上塔山,須從山麓登石級數百,山上怪石嶙峋,水聲濺濺,流泉激石,有如幽谷琴鳴,賞心悅目。澗底有“蛤蟆聽琴石”,維妙維肖,登高望遠,南澳諸山,三峰筆立;萊蕪神女,又髻凌波;群鷗點點,翱翔嬉戲;極目煙波浩渺,恰似萬頃流光,令人心曠神怡。良弼瀏覽下山,來到報福寺,拜見住持,並封了一錠銀子,作為添燈油之資,住持觀其相貌堂堂,知是朝中權貴,但又相他眉頭緊鎖,知非長命之相,預知日後必有變故。自良弼辭別後,住持特叫人買了一口特大的棺木,吊在寺院的偏房裡。別人問買棺緣由,住持微笑說:“此是天機,不可泄漏。”
過了不久,良弼派人把“九溪橋”重修一番,並興修了家鄉的水利,又請來風水先生,準備擇地建新宅。當時,南砂鄉稱義積寨,到處是一片片低濕的沙灘地和高低不平的隴埔,風水先生巡視了一大圈,選擇了一塊寶地,建起了太子太傅第來,格局按照皇宮建築的模樣,俗稱“皇宮起”。動工月余,四圍的牆基布局憶成,只待擇吉時上大梁,風水先生傳下話來:“今夜三更過後,如聽到外面有響聲,便是上大梁的好時辰。”這一夜,灰工師傅一個個都精疲力竭,睜著睡眼,專待良辰上樑。朦朦朧朧之際,忽聞遠處傳來鐵器碰撞的聲音,工頭遂大喝一聲:“上樑!”從灰工忙把大梁升起。上好梁後,一個個都精疲力竭,於是隨地躺下進入了南柯國,做起美夢來。
第二天早上,風水先生探問昨夜外面是何響聲,當得知是對面大池漁夫拋網捕魚鉛墜撞擊發出的聲音之後,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嘆息道:“天意難違啊!”心想陳老爺的後代恐怕要以捕魚為生了。卻說此時,良弼偕同夫人來到正在施工的大廳上,往上一望,嚇了一跳,大吃一驚,只見大樑上面,竟然吊著一顆活鮮鮮的人頭,還在滴血呢。灰工們一個個都驚得發獃了,只恐厝主降罪,人人渾身都顫慄發料。這時,只見良弼夫人從容不迫,並跪下吟出一首絕句:“舉目樑上首,俯身福中求。四時香菸旺,代代出人頭”。夫人出言不俗,一語雙關。良弼吩咐家丁,將人頭摘下,安葬於荒埔之中,一場虛驚終於平息了。(此處的建宅樑上有滴血人頭,並非出自陳良弼家,乃是民國時期南砂一陳氏在泰國發財回鄉建大厝“也園”時,十三鄉民惡作劇,將荒冢骷髏置於樑上,而女主人急中生智化解一場虛驚,潮汕民間故事的作者以訛傳訛,牽強附會,將兩個不同時期人物的故事組織在一起,造成大眾誤解)
為了報答潘宅建贈銀之恩,新居建成之後,良弼專門在大廳設席宴客,他親自來到潘宅建的家中,特請他赴座為上賓,臨行時吩咐他不要過早赴宴。回來後,他把該請的人都請了,在大廳裡面,一共設定了十六桌豐盛的飯菜。時已過午,親朋一眾早已到齊,唯獨缺少良弼的好友潘宅建,眾人的腹內早已被餓得嘰咕作響,主人又不開宴,無奈只好乾等著。大約未時左右,才見宅建跚跚來到,良弼見好友到來,才宣布開宴。席間,良弼當著眾位鄉紳父老親戚的面,用重金封了兩個大紅包,並出一道題供大家酒後猜測助興,他說:“世上什麼東西最討人厭啊。猜對了,這兩個紅包就歸誰。”一時間見錢眼開者眾,早先那些勢利之輩,紛紛胡說一通……良弼均一一搖頭否定,並請宅建猜測。此時此刻,也只有宅建明白良弼的用心良苦了,回想當年赴考時良弼說過的那句話,於是他開口說:“窮鬼討人厭!”此言一出,滿座譁然,良弼則連連擊掌,大聲稱讚潘兄猜得好、猜得妙,說著把兩個紅包親自奉送到宅建的手中,並宣布把新購置的“袋內”12畝精田同時贈送潘宅建,良弼此舉一來報答宅建夫妻恩德,二來教訓那些勢利之輩。
崇禎十五年(1642年),良弼奉命巡視南京城防。時值局勢紛亂,南京**。他採取一系列措施,實行保甲法,修繕鞏固城防,並把散布流言蜚語的人逮捕起來,終於穩定人心,南京城因而解除了**。左良玉占據武昌時,企圖攻占江東,南京人心浮動,爭赴江北逃避,良弼嚴飭武備,立誓與人民共死守,人心始告安定。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逼得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這時,天下局勢十分混亂,貪生怕死之臣有的叛變投靠起義軍,充當內奸。翰林學士項煜投敵後從北方逃回南京小朝廷(即歷史上的南明,擁立朱常洵的兒子福王為帝),企圖官復原職。良弼直言無忌,獨力上疏,揭發項煜罪狀,指責他是“竊逃偷生之臣,不可和他同圖中興事業”。措詞十分激烈,朝中許多官員譏笑良弼行為過激,後來項煜的奸跡敗露,眾人無不佩服他有先見之明。
再說黃海如自落草為寇之後,因其時天下大亂,饑民遍野,他遂在獅山腳下插旗為號,一時召集了很多亡命之徒入山為寇,加上他心狠手辣,好耍機謀,終於做了賊首。寇中勇將陳斌、唐奇觀等都是黃的幹將。陳斌原是縣城北埔美男,綽號大巴掌,力大如牛,是海如的得力助手。黃海如揭竿作亂,澄海知縣劉珙得知訊息後前往招撫,黃不但不從,還命陳斌等隨後秘密跟蹤劉入縣城。1645年6月26日夜,海如率眾潛至城下,其黨羽開城門為內應,城中大亂,劉珙連夜逃走。山賊劫倉庫,釋放囚犯,焚燒官署及民房,殺舉戴星、貢生郭龍而去。接著,海如乘良弼在朝之機,又率領賊寇,圍住了陳府周圍,乘夜傳下暗號,凡與陳家無關的鄉民,就在其家的大門門環上結上草艾作標記,然後大肆殺戮。這時,陳家有一老僕,手提竹掃,把守大門,堅持了三天三夜,盜賊一時不能攻入陳府。最後,黃海如通過西社三房林的後門,破了陳府,把陳家洗劫一空,老僕為保衛陳府,浴血奮戰,視死如歸,被眾賊子斬首。後來陳家的後代把他譽為義僕,奉這家神。接著,黃海如又派出探子,了解陳父墓地所在後,帶領賊寇封山掘墳,但奇怪的是,怎么也挖不出陳公的棺柩。無奈黃只好出重金,懸掛告示,收買知情者。
這時候良弼的外甥蔡廉可一貫不務正業,他長大了終日無所事事,吃喝嫖賭,樣樣俱全,因而欠下一筆賭債,這次見到告示,廉可見利忘義,前來揭榜,道出了“烏鴉落洋”墓穴的秘密。原來,棺材就在墳埕之下,要祭拜須踏棺祭墓。賊寇把墳墓挖出後,赫然見墓穴中棲有一窩小烏鴉展翅飛走,傳說陳家後來在清朝年間出了一個拐腳秀才,後來在朝廷做了個小官。黃海如報了仇,心想蔡廉可連自家外祖父的風水都敢破,此人決不可留。於是,便想殺人滅口。當蔡領賞回家路上,來到上岱美鄉田洋石橋的時候,黃親隨背後出其不意地將他的頭砍下來。至今,人們仍把這條小石橋稱為“蔡頭橋”,而里美村的村民因避姓氏忌諱,便把這條小石橋又稱“菜頭橋”。
陳公子逃出後匆忙上南京,告知其父家中有變,陳良弼得知緣由經過之後,氣得吐了一口鮮血,抬起左腳將不成器的兒子當場踢死。並奏知朝廷,召集了一支官軍,急急忙忙南下而來。良弼見家中被盜賊抄得不成樣,值錢的東西都被搶去,家已被毀;趕到腳桶山,見風水被破,氣得又吐了一口鮮血,生起病來。只好帶疾入朝辭職,回歸故里,在家養病,不久便病逝於福建途中,終年42歲。此時,吊在報福寺樑上的棺木驟然掉下地來,剛好為良弼做後事之用,眾人都說住持有先見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