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智

陳耀智(1885-1955),又名耀之,字家瑞,湖北省利川縣城西人,清末秀才。辛亥革命志士,曾任陸軍獨立三十四旅參謀長、湖北全省保全司令部行署參謀長、旅長等職。民國時期利川“三老”之一,愛國民主人士。

基本介紹

  • 本名:陳耀智
  • 別名:耀之
  • :家瑞
  • 出生地:湖北省利川縣
  • 出生日期:1885年
  • 逝世日期:1955年9月17日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主要成就,親屬成員,

人物簡介

少有壯志,文章深謹,談言微中,氣度恢弘。他認為:“民之不安,乃國之不治;國之不治,豈能言‘平天下’”因此投筆離家,決定走武裝救國道路,遂考入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後回湖北省,在新軍三十標當兵,加入“共進會”,宣統三年(1911),參加武昌起義後,擔任鄂軍第一鎮一協參謀,民國二年(1913)國民政府授予陳乙等功勳。在反北洋軍閥鬥爭中,與蔡濟民、楊玉鵬、羅啟疆等人並肩戰鬥在長沙一線。民國六年與牟鴻勛、蘇成章相繼回到利川,組織鄂西靖國軍,任參謀長兼前鋒司令。民國八年一月,蔡濟民被唐克明、方化南密謀殺害後,他護送蔡之靈柩經四川萬縣去武昌卓刀泉安葬,沿途宣傳護法運動,並在武漢與鄂西靖國軍諸負責人聯名登報討閥唐、方二人,使唐在外討內亂的窘境中下台。
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前敵總指揮部上校參謀、法規編委會主席、特務處科長、南昌軍事委員會法規組長、上海警備司令部參謀處長、十九軍司令部參謀長兼湖北省清鄉督辦公署諜報科長、宜昌鄂西行政委員、湖北六七兩區總團長、陸軍獨立三十四旅參謀長、湖北全省保全司令部行署參謀長、旅長等職。民國十六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國民黨內派系鬥爭激烈,曾參與唐生智軍務工作。反蔣失敗後,憤然離開軍界,住武漢,不久攜眷去廬山研究佛學,兩年後回武漢入“惠明修心社”,與高僧張覺慧、巨贊、萬籟聲等有過交往。
在研究佛學中,他學佛而不奉鬼神。認為造福人類才是佛學真諦,孫中山倡導的“博愛”、“世界大同”之宗旨與佛學之法殊途同歸。把佛學中的“諸緣合和”引伸為“走正道,愛眾生,團結一切共同向善”。
抗日戰爭爆發後,毅然決然將次子陳道巽送往抗日前線,傳承報國之志。道巽殉國後,噩耗傳來,他強忍悲痛,仍然以民族大義開導家人。民國三十三年離開武漢,繞道西安,經四川萬縣回到家鄉,任縣誌館館長及縣初級中學教師,育才十年,桃李累累。他曾以“中國之命運人心”為題發表演說,與蔣介石《中國之命運》主張的“攘外必先安內”相抗爭。他說:“以德則興,施戎則怨,要抗戰必勝,應以‘德’動員,以‘愛’相交,以‘和’團結;人心齊,泰山移,何愁不收復江山!”
民國三十六年為修築恩施至利川公路,親筆致函省主席萬耀煌,大聲疾呼:“本縣僻處鄂西極邊,交通閉塞,文化落後,人不能盡其才,物不能盡其用,貨不能暢其流……有識之士,莫不困於交通為之憂心久矣……倘邀洞鑒補救,則無異於二十四萬邊氓以新生命耳!”為地方交通的改善,出力不少。
一生為人正直,仗義疏財。當年 ,利川中學有三名學生被地痞毆打,縣府不聞不問,他發動全校學生手持木棒、石塊分三路直搗縣府,痛斥縣長雷必震“不作為”。
解放後,繼任縣初級中學教師,當選為縣人民代表會議第一屆、第二屆、第四屆代表,曾兩次出席省人民代表會議。1955年“肅反”運動中,因對共產黨的政策理解有誤,於9月7日凌晨投江身亡,時年70歲。

人物生平

1911年 參加武昌起義,擔任鄂軍第一鎮一協參謀;
1913年 國民政府授“乙等功勳”;
1917年 與牟鴻勛、蘇成章回利川組織鄂西靖國軍,任參謀長兼前鋒司令;
1919年1月 蔡濟民被唐克明、方化南殺害,護送蔡之靈柩去武昌安葬;
1927年 離開軍界,攜眷去廬山研究佛學;
1929年 入“惠明修心社”,與高僧張覺慧、巨贊、萬籟聲等交往;
1944年 任利川縣誌館館長及縣初級中學教師;
1947年 為修築恩(施)利(川)公路,親筆致省主席萬耀煌;
1949年 任縣初級中學教師,當選為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一屆、第二屆、第四屆代表,曾兩次出席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1955年 肅反運動中,於9月7日凌晨投江身亡。

主要成就

北伐時期 任國民革命軍前敵總指揮部上校參謀,及法規編委會主席特務處科長。南昌軍事委員會法規組長,上海警備司令部參謀處處長,十九軍司令部參謀長兼湖北省清鄉督辦公署諜報科長,宜昌鄂西行政委員,湖北六、七兩區總團長、陸軍獨立三十四旅參謀長,以及湖北全省保全司令部行署參謀長、旅長等職;

親屬成員

次子 陳道巽 抗日前線殉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