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陳維英(1811--1869),台灣教育家,字實之、碩之,號迂谷。
台灣淡水人。他的父親陳遜言在1788年由福建渡海來台,興建了今天的
陳悅記大厝,並捐錢興建
學海書院,教育鄉里子弟,陳維英繼承父親遺願,擴充學海書院,大厝所在被表揚為“樹德之門”,
鹹豐元年(1851)他因為品行
端方,詔舉為“孝廉方正”,地位備受尊崇,鹹豐九年(1859),他更以四十九歲之齡,考上鹹豐舉人,後任福建
閩侯縣教諭。在任上,他頗有舉措和政績,並身體力行倡導教育。任期滿後,納捐為
內閣中書,在六部任事。後來致仕回到家鄉淡水,他開始全力以赴提倡教育。他將在內地的教育經驗帶到
台灣,興辦鄉學,聘請當地名師任教。掌教於仰山、學海兩大書院,為
台灣教育的發展盡了自己的心力。晚年他在
台灣劍潭旁邊建起一屋,起名為“太古巢”。著作文集有《鄉黨質疑》、《偷閒集》、《太古巢聯集》。
主要事跡
在任上,他頗有舉措和政績,並身體力行倡導教育。不僅如此,他還注重學子士人的品德培養。
閩縣有一節孝祠早已塌壞,他拿出自己的俸祿進 行重建,以端正當地的世風。不久
工部尚書廖鴻荃致仕回到家鄉,聽說這件事後,馬上前去拜訪陳維英,陳維英知道廖鴻荃之意,所以婉言推辭。但瘳鴻荃堅持要見他,只好整衣相見。
廖鴻荃一見陳維英便行大禮,長揖欲跪,陳維英連忙還禮,驚愕不知所措。
廖鴻荃說:“您新建節孝祠,惠及閭里,我理應親為致謝”。 陳維英任期滿後,納捐為
內閣中書,在六部任事。後來致仕回到家鄉淡水,他開始 全力以赴提倡教育。他將在內地的教育經驗帶到
台灣,興辦鄉學,聘請當地名師任教。 當時
台灣移民已經很多,並且很多都是舉家或舉族全部遷台定居,在台灣形成了一個個村落或集鎮。但是在文化教育方面,相比較
內陸卻非常薄弱,有很多地方根本就沒有學 校,只有一些私塾,更不要說從事更高深研究的書院了。而進行儒家思想教育,倡導程 朱理學卻是當時文化教育的中心,也是清代的立國之本。教育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學習知識和文化,更重要的在於培養品行,以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陳維英深知這些,所以他為了興辦學校,不辭辛苦,到處奔波,而且還捐錢捐物,親任教習。 在對士子的培養方面,他仿照福建書院的形式,無論是在祭祀、學規、講學內容方面,還是在學院的
建築風格方面,都仿照福建書院,極為相似。陳維英對教育的倡導極有成效,在他的身體力行提倡下,當地的崇儒重教風氣濃厚,社會風氣也為之一振。而且由於培養了大批的文人學士,對
台灣的進一步開發和發展起了極大作用。 陳維英回到家鄉後,一直從事文化教育事業,並且掌教於仰山、學海兩大書院,為
台灣教育的發展盡了自己的心力。晚年他在
台灣劍潭旁邊建起一屋,起名為“太古巢”。著作文集有《鄉黨質疑》、《偷閒集》,但均未刊布。
主要作品
【自題】
看劍氣寒書案月;
停琴韻濕墨池煙。
以智者水洗塵心。
子弟侄,皆毋溺愛;
君親師,可以酬恩。
——陳維英自題舊宅大廳
陳的舊宅在
台北大同區港仔墘,為大龍峒著名古蹟。建於乾隆末年,
鹹豐三年毀於漳泉械鬥,嘉慶二十一年(1816)重建。
紫氣互紫龍,紫微降世;
白礁乘白鶴,白日升天。
——陳維英自題
亦知佛氏虛無,不足重也;
因念女兒愚孝,姑且從之。
——陳維英自題
陳父病歿,家人請僧念經,陳因之題聯。
分敢曰師,望諸君攻瑕以石;
名既為士,願我輩鍊行如鋼。
——陳維英自題
數十年克儉克勤,祖宗創業;
第一等不仁不義,兄弟爭田。
——陳維英自題舊宅大廳
三頓飯,數杯茗,一爐香,萬卷書,何必向塵寰外求真仙佛;
曉露花,午風竹,晚山霞,夜江月,都於無字句處寓大文章。
賞觀城市富豪家,簣山沼水,籠鳥盆魚,縱繁華整飭,究無活潑潑機,似雅仍俗;
幸得
林泉幽僻地,屏嶂襟江,茵花幄樹,只潦草安排,使我坦蕩蕩境,宜酒與詩。
——陳維英題台北別墅太古巢
山色、水光、雲陰、樹影、蟲鳥聲,皆文章真趣,非遇讀書人,會心象外,便件件寂寥,味同嚼蠟;
農夫、牧豎、樵子、漁翁、僧道輩,與翰墨何緣,自得吟詩客,把臂句中,覺個個風雅,情若投膠。
——陳維英題台北別墅太古巢
【題署】
翁固冰清,母尤冰潔;
讀詩至共姜篇,心堪卯白;
修史入烈女傳,顏不汗紅。
共姜篇指《詩經·柏舟》篇。其序曰“柏舟,共姜自誓也。衛世子共柏早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故作是詩以絕之。”
激其濁,揚其清,遵乎內則;
樹之坊,立之表,榮及外家。
內則為《禮記》篇名,其內容是婦女在家庭內應遵守的準則。外家出嫁女子的
娘家。
內親其母,外戚妻姑,卅載獨歌陶鵠;
陳氏節孝坊在舊北投
大同街處,為清代儒士
陳玉麟之妻周氏的節孝坊。陶鵠據《列女傳》,
魯國陶明之女
陶嬰,年紀輕輕而守寡,靠紡織育孤養家,有
魯人聽說她的
孝義,準備求婚。陶嬰知道後,便作了一篇《黃鵠之歌》,表達自己不再改嫁的意思。尊嫜丈夫的父親,俗稱公公。
學知不足教知困,自反自強,古人云功可相長也;
海祭於後河祭先,或源或委,君子曰本其當務之。
學海書院原名文甲書院,位於
龍山區環
河南路2段73號,是
台北現在僅存的清代書院,為三級古蹟。道光17年(1837)淡水同知
婁雲議建,六年後,同知曹謹續成之,二十七年(1847)總督劉韻柯巡台時改今名。同治三年(1864)重修。
【名勝】
洲名和尚,是僧是地,定成勝跡千秋。
西雲寺在觀音山山麓五股鄉,建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供奉觀音大士。
和尚洲,和尚港,對和尚門,淨波面面,為和尚洗心。
上聯引語出自《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反躬自問);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闡述師生互教互學,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所謂“教學相長”的道理,頗含深義。下聯之意也出自《禮記·學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委,末尾,指水的下游。三王祭祀時,按先祭河後祭海的順序,先祭源頭,以此比喻學習要打好基礎,重視本源,很富有教育意義。這副含蘊雋永的書院楹聯,今天仍值得
海峽兩岸學人共識共勉。
為八臘,仍自主八神,武臘灣當苹繁之日,兼披
黃草服;
育五穀,不可無五教,
文昌府與忝稌之星,並列紫微垣。
先嗇宮供奉
神農大帝、
文昌帝君。在三重市五穀里31號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先嗇,即先農,古代傳說中最先教民耕種之人,祀以為神。稌稻。《詩經·周頌·豐年》,“多年多黍多稌。”一說專指糯搗。
【賀贈】
會心今古近;
放眼海天寬。
雙雙舉子三三節;
六六成名二二年。
——陳維英賀學生陳霞林22歲雙喜臨門
九月初一生子、九月十五中舉。三三節指九月。
讀鄴侯書論,秀偏先小宋;
懷供奉筆興,賢應合大蘇。
——陳維英贈李起鳳
【附錄】
子弟侄皆毋溺愛;
君親師何以酬恩。
——佚名題陳維英舊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