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絜,男,漢族,1969年出生,浙江省寧波市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古籍與文化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先秦史、歷史文獻學、甲骨文、金文與簡帛文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已出版專著兩部,發表學術論文五十餘篇。主講“出土文獻與歷史研究”(研究生)“文字學與訓詁學”(研究生)、“中國古文字學”(本科)等課程。現招收先秦史與文獻學方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絜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省寧波市
- 出生日期:1969年
- 職業: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南開大學
- 代表作品:商周姓氏制度研究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專著,整理,研究方向,開設課程,主要論文,獲獎情況,
人物簡介
人物經歷
陳絜,男,漢族,1969年出生,浙江省寧波市人。2000年7月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赴日本愛知大學交流研究。2012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 秀人 才支持計畫”。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被韓國高麗大學史學科聘為外籍教授,講授“古文字學”、“出土文獻與上古史研究”等課程。2013年底,入選南開大學“百名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計畫”。2014年,受聘“2011計畫”“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項目,出任北京大學“金文與青銅器研究平台”PI。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台北中研院史語所訪問學者。
專著
1、《商周姓氏制度研究》(中國社會歷史與文化研究叢書),商務印書館,2007年。
3、《商周金文》(韓文版),韓國chinahouse出版社,2011年。
整理
1、《張政烺批註兩周金文辭大系》,中華書局,2011年。(合作整理)
2、《大辭海·文物考古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副主編)
研究方向
先秦史、歷史文獻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學
開設課程
研究生:出土文獻與歷史研究、文字學與訓詁學
本科生:中國古文字學、中國上古史
主要論文
1、《“雞麓”地望與卜辭東土地理新坐標》,《古代文明》第11卷第1期,2017年1月,第42-47頁。
2、《清華簡<系年>第二十章地名補正》,《清華簡<系年>與古史新探》,中西書局,2016年。
3、《五祀衛鼎銘文的解讀及其在先秦法律史研究中的意義》,《出土文獻與法律史研究》第5輯,法律出版社,2016年。
4、《卜辭京、鴻地望與先秦齊魯交通》,《史學集刊》2016年第6期,第4-10頁。
5、《商周東土開發與象之南遷不復》,《歷史研究》2016年第5期,第4-18頁。
6、《射子削、射南簠與謝氏族姓及地望》,《古文字研究》第31輯,中華書局,2016年,第127-131頁。
7、《“梁山七器”與周代巡狩之制》,(台灣)《漢學研究》第34卷第1期,2016年3月,第1-26頁。
8、《“泰山田獵區”與商末東土地理》,《歷史研究》2015年第5期,第56-75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2016年第2期全文轉載。
9、《嶽麓簡“識劫<女冤>案”與戰國家庭組織中的依附民》,《出土文獻研究》第14輯,2015年,第87-96頁。
10、《爯方鼎銘與周公東征路線初探》,《古文字與古代史》第4輯,台北中研院史語所,2015年,第261-290頁。
11、《清華簡札記二則》,《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又收錄於杜勇主編《叩問三代文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298-305頁。
12、《利用出土文獻校讀典籍二則》(《左傳》“賜馬三匹”、穀梁《春秋》經傳“蔡侯東”),《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11輯,2013年,第5-12頁。
13、《竹簡所見楚國居民里居形態初探》,《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2期,第45-49頁。
14、《讀金札記二則》,《古文字研究》第29輯,中華書局,2012年,第264-268頁。
15、《金文“佃人”身份考》,《華夏考古》2012年第1期,第120-128頁。
16、《卜辭中的“夢”字及其他》,《殷都學刊》2011年第4期,第1-5頁。
17、《再論包山楚簡“州”的性質與歸屬》,《中國古代社會高層論壇文集》,中華書局,2011年,第261-283頁。
18、《試論葛陵楚簡“丘”的性質與規模》,《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12頁。
19、《聞尊銘文與包山“疋獄”文書之性質》,《長江·三峽古文化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先秦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重慶出版社,2011年,第267-272頁。
20、《琱生諸器銘文綜合研究》,《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82-105頁。
21、《周代農村基層聚落初探——以西周金文資料為中心的考察》,《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06-167頁。
22、《踐鼎銘文補釋及其相關問題》,《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96-202頁。
23、《談談新蔡葛陵楚墓竹簡中的“丘”》,《紀念徐中舒先生誕辰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巴蜀書社,2010年,第244-249頁。
24、《“仲催父鼎”補釋及其相關歷史問題》,《古文字研究》第28輯,中華書局,2010年,第212-217頁。
25、《“仲催父鼎”についての補充解釋及びそれに關わる歷史問題》,《中國交換研究員論叢》第27號,【日】愛知大學國際交流ヤンター,2010年3月,第1-6頁。
26、《里耶“戶籍簡”與戰國末期的基層社會》,《歷史研究》2009年第5期,第23-40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2010年第1期全文轉載。
27、《包山簡“州加公”、“州里公”身份述論》,《中國思想與社會研究》第2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204-214頁。
28、《鄩氏諸器銘文及其相關歷史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2期,第13-26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史》2009年第4期全文轉載。
29、《血族組織地緣化與地緣組織血族化——關於周代基層組織與基層社會的幾點看法》,《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1期,第116-123頁。
30、《應公鼎銘與周代宗法》,《南開學報》2008年第6期,第8-17頁。
31、《中子化盤銘文別釋》,《東南文化》2008年第5期,第43-46頁。
32、《關於“叀”字本義的一個假說》,《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第251-256頁。
33、《淺談“榮仲方鼎”的定名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文物》2008年第2期,第61-68頁。
34、《叔虞鼎的定名與西周歷史上的虞國》,《仰止集——王玉哲先生紀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3-367頁。
35、《(矢+廾)季鼎、揚簋與西周法制、官制研究中的相關問題》,《南開學報》2007年第2期,第101頁-112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2007年第5期全文轉載。
36、《說“敢”》,《史海偵跡》,香港新世紀出版公司,2006年,第16-28頁。
37、《亢鼎銘文與西周土地所有制》,《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1期,第19-27頁。
38、《關於商代婦名研究中的兩個問題》,《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中國社科出版社,2004年,第237-244頁。
39、《<尚書·酒誥>“自成湯鹹至於帝乙”解》,《周秦社會與文化研究論文集》,陝西師大出版社,2003年,第341-359頁。
40、《金文“鹹”字詞義、用法縷析——兼論〈尚書·康誥〉等篇的年代問題》,《中華文史論叢》71輯,2003年5月,第273-288頁。
41、《試論殷墟聚落居民的族系問題》,《南開學報》2002年第6期,第73-80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2003年第2期全文轉載。
42、《〈肄簋〉銘文釋讀中的幾個問題》,《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4期,第68-73頁。
43、《重論“鹹為成湯說”》,《歷史研究》2002年第2期,第145-149頁。
44、《〈大戴禮記〉源流考》,《文史論集二集》,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第36-74頁。
45、《周代男子以“孫”相稱的含義及其相關問題的探討》,《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3卷,中華書局,2001年,第49-57頁。
46、《從商金文“寢某”稱名形式看殷人的稱名習俗》,《華夏考古》2001年第1期,第87-93頁、第109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2001年第4期全文轉載。
47、《卜辭“多生”考》,《文史論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4-42頁。
48、《周代賜姓制度考述》,《天津師專學報》1999年第3期,第1-7頁。
49、《燕召諸器銘文與燕召宗族早期歷史中的兩個問題》,《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6-25頁。
11、《清華簡札記二則》,《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又收錄於杜勇主編《叩問三代文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298-305頁。
12、《利用出土文獻校讀典籍二則》(《左傳》“賜馬三匹”、穀梁《春秋》經傳“蔡侯東”),《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11輯,2013年,第5-12頁。
13、《竹簡所見楚國居民里居形態初探》,《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2期,第45-49頁。
14、《讀金札記二則》,《古文字研究》第29輯,中華書局,2012年,第264-268頁。
15、《金文“佃人”身份考》,《華夏考古》2012年第1期,第120-128頁。
16、《卜辭中的“夢”字及其他》,《殷都學刊》2011年第4期,第1-5頁。
17、《再論包山楚簡“州”的性質與歸屬》,《中國古代社會高層論壇文集》,中華書局,2011年,第261-283頁。
18、《試論葛陵楚簡“丘”的性質與規模》,《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12頁。
19、《聞尊銘文與包山“疋獄”文書之性質》,《長江·三峽古文化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先秦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重慶出版社,2011年,第267-272頁。
20、《琱生諸器銘文綜合研究》,《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82-105頁。
21、《周代農村基層聚落初探——以西周金文資料為中心的考察》,《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06-167頁。
22、《踐鼎銘文補釋及其相關問題》,《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96-202頁。
23、《談談新蔡葛陵楚墓竹簡中的“丘”》,《紀念徐中舒先生誕辰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巴蜀書社,2010年,第244-249頁。
24、《“仲催父鼎”補釋及其相關歷史問題》,《古文字研究》第28輯,中華書局,2010年,第212-217頁。
25、《“仲催父鼎”についての補充解釋及びそれに關わる歷史問題》,《中國交換研究員論叢》第27號,【日】愛知大學國際交流ヤンター,2010年3月,第1-6頁。
26、《里耶“戶籍簡”與戰國末期的基層社會》,《歷史研究》2009年第5期,第23-40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2010年第1期全文轉載。
27、《包山簡“州加公”、“州里公”身份述論》,《中國思想與社會研究》第2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204-214頁。
28、《鄩氏諸器銘文及其相關歷史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2期,第13-26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史》2009年第4期全文轉載。
29、《血族組織地緣化與地緣組織血族化——關於周代基層組織與基層社會的幾點看法》,《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1期,第116-123頁。
30、《應公鼎銘與周代宗法》,《南開學報》2008年第6期,第8-17頁。
31、《中子化盤銘文別釋》,《東南文化》2008年第5期,第43-46頁。
32、《關於“叀”字本義的一個假說》,《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第251-256頁。
33、《淺談“榮仲方鼎”的定名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文物》2008年第2期,第61-68頁。
34、《叔虞鼎的定名與西周歷史上的虞國》,《仰止集——王玉哲先生紀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3-367頁。
35、《(矢+廾)季鼎、揚簋與西周法制、官制研究中的相關問題》,《南開學報》2007年第2期,第101頁-112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2007年第5期全文轉載。
36、《說“敢”》,《史海偵跡》,香港新世紀出版公司,2006年,第16-28頁。
37、《亢鼎銘文與西周土地所有制》,《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1期,第19-27頁。
38、《關於商代婦名研究中的兩個問題》,《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中國社科出版社,2004年,第237-244頁。
39、《<尚書·酒誥>“自成湯鹹至於帝乙”解》,《周秦社會與文化研究論文集》,陝西師大出版社,2003年,第341-359頁。
40、《金文“鹹”字詞義、用法縷析——兼論〈尚書·康誥〉等篇的年代問題》,《中華文史論叢》71輯,2003年5月,第273-288頁。
41、《試論殷墟聚落居民的族系問題》,《南開學報》2002年第6期,第73-80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2003年第2期全文轉載。
42、《〈肄簋〉銘文釋讀中的幾個問題》,《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4期,第68-73頁。
43、《重論“鹹為成湯說”》,《歷史研究》2002年第2期,第145-149頁。
44、《〈大戴禮記〉源流考》,《文史論集二集》,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第36-74頁。
45、《周代男子以“孫”相稱的含義及其相關問題的探討》,《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3卷,中華書局,2001年,第49-57頁。
46、《從商金文“寢某”稱名形式看殷人的稱名習俗》,《華夏考古》2001年第1期,第87-93頁、第109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2001年第4期全文轉載。
47、《卜辭“多生”考》,《文史論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4-42頁。
48、《周代賜姓制度考述》,《天津師專學報》1999年第3期,第1-7頁。
49、《燕召諸器銘文與燕召宗族早期歷史中的兩個問題》,《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6-25頁。
評述與其他
1、《加強三代基層聚落的考古發掘與微觀研究》,載《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161-163頁。
2、《王朝歷史的興衰循環——<殷本紀>》,載《<史記>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
3、《多維視野下的商周家族形態研究》,《中華讀書報》2005年6月1日。
4、《20世紀中國年代學研究的盛舉》(下),《歷史教學》2001年第3期,第34-35頁。
5、《20世紀中國年代學研究的盛舉》(上),《歷史教學》2001年第2期,第39-42頁。
6、《夏商史》(第二作者),《中國歷史學年鑑1998》,三聯書店,2000年。
7、《讀<殷墟都城探論>》,《中國文物報》2000年3月8日。
8、《膠州三里河陶器圖錄》,《膠州歷史文化初探》,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9、《西周諸王年代諸說分王檢索》(合作),《西周諸王年代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中國大百科全書修訂版》毛公鼎、克鼎等商周青銅器與金文詞條16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年。
11、《Rhyming Dictionary(韻書)淺述》(合作),《圖書與情報》1993年第2期。
12、《如何掌握經濟及商業文獻信息》(參編),惠世榮主編,華夏出版社,1993年。
2、《王朝歷史的興衰循環——<殷本紀>》,載《<史記>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
3、《多維視野下的商周家族形態研究》,《中華讀書報》2005年6月1日。
4、《20世紀中國年代學研究的盛舉》(下),《歷史教學》2001年第3期,第34-35頁。
5、《20世紀中國年代學研究的盛舉》(上),《歷史教學》2001年第2期,第39-42頁。
6、《夏商史》(第二作者),《中國歷史學年鑑1998》,三聯書店,2000年。
7、《讀<殷墟都城探論>》,《中國文物報》2000年3月8日。
8、《膠州三里河陶器圖錄》,《膠州歷史文化初探》,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9、《西周諸王年代諸說分王檢索》(合作),《西周諸王年代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中國大百科全書修訂版》毛公鼎、克鼎等商周青銅器與金文詞條16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年。
11、《Rhyming Dictionary(韻書)淺述》(合作),《圖書與情報》1993年第2期。
12、《如何掌握經濟及商業文獻信息》(參編),惠世榮主編,華夏出版社,1993年。
獲獎情況
2006年獲殷商文化研究會首屆“商承祚甲骨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