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策追騾

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記述了陳策追騾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策追騾
  • 性質:成語故事
  • 意思:誠不欺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來源:洪邁 《容齋隨筆》
陳策追騾:說的是一個“誠不欺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誠信典故,在時下的經濟社會十分有參考價值。
典故出自南宋洪邁的《容齋隨筆》。
南宋時的一天,陳策去集市上沒買回了一匹騾子。這騾子精壯精壯的,毛色發亮,走起路來4隻蹄兒像翻花,喜得陳策連聲說:“好騾好騾。”第一次用這騾子,是要從西城的恆順運一些絲綢到他的鋪子。夥計將鞍放上騾子的背,想不到騾子突然暴怒起來,上竄下跳,連鞍都摔在地上,把幾個夥計嚇了一跳。這騾子怎么啦?夥計把騾捉住,又試了幾次。只要鞍一上騾背,它就發怒一般爆炒蹦跳。
“這是一匹傷鞍的騾,老主人養成的。”陳策說。
“騾子不能負重,就是廢物。”鄰居說,“快把它送還給原來的主人,或者賣掉吧!”
可陳策不忍心這樣做。受了欺騙,他就這樣認了,他叫夥計把騾子關到城外閒置的老屋子裡,每天供給他一些簡單的草料。他說:“就等它慢慢的老死吧。對畜生這樣狠的主人,就是畜生!”他對騾子的前主人依然耿耿於懷
他的兒子對父親的做法很有些想法,他還是想把騾子賣掉。但這個念頭他不敢跟父親說,他有點怕父親。所以後來做的事他都是瞞著父親乾的。
他找到平時比較熟的一個馬販子,說:“你想法把我這頭騾子麥了,我多給你中介費。”
馬販子說:“誰都知道你父親的脾氣,他會說我們的。你父親只i的了,氣得要冒煙的。”
“沒事,一切後果我負責!”
機會終於來了。有一個路過南城的官人的馬死了,便來到騾馬市場,想再買一匹。馬販子瞄見了他,上前說:“有一匹上好的騾,因為負重時受了點傷,把背磨破了,主人想趕生意,急著就把它賣了,你要不要看看?”
官人就隨他過去,見到一匹精壯精壯的騾子,毛色發亮。官人連聲夸:“好騾好騾。”
馬販子說:“就是背上有些傷,稍養一養就好了。”
騾子的背上有一些新鮮的擦傷,是陳策的兒子和馬販子磨出來的,脫毛,破皮,見血。
官人和當時的陳策一樣,毫不猶豫就買下了。他說:“我的日程寬裕,暫不用它,只於我隨行即可。”
陳策還是知道了這件事—可當時已經晚了,那官人早已離開南城5天了。陳策騎上馬,沿官道追。曉行夜宿,沿路打問。他花了兩天時間,追上了那個官人。那騾子見了他,不走了,挨挨蹭蹭要靠近他。想說什麼說不出來,只知道犟著不走。
陳策向官人行禮,說:“這是一匹傷鞍的騾子,不能負重。”
官人疑心他捨不得這精壯的騾子,要反悔,就說:“傷鞍的騾子我也要。”
陳策解下自己的馬鞍,遞給官人,說:“不信,你試試。”
官人說:“我不試。”
陳策嘆一口氣:“我以誠待你,你卻疑我欺詐,既如此,我在家等你。”說完,策馬回家了。不久,官人返回了南城。他找到了陳策,說:“我來並不是為了討回銀兩,而是特為謝罪而來。你待我以至誠,竟受我懷疑。哎,慚愧呀!”
陳策追騾的故事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利他”的典範。故事本身告訴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為了個人利益而放棄誠實。那些常為一己之利表現不誠實的人不會獲得真正的成功。陳策的行為給兒子上了一堂生動的教育可:一個人對別人表現出完全的不誠實時,可能會獲得暫時的回報,但你不能終生生活在自欺欺人的陰影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