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

陳立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

陳立功,1962年出生,博士,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目標化合物的設計、合成、表征及套用性能研究和醇的催化胺化反應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立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2年
  • 職稱:教授
  • 職務:博導
主要學術兼職,研究方向,科研項目,主要科研成果,論著專利,出版著作,發明專利,代表性論文,

主要學術兼職

《現代化工》、《精細化工》、《精細化工中間體》等雜誌的編委。

研究方向

1. 新藥創製與精細化學品合成工藝的開發
2. 腫瘤靶向成像用近紅外螢光探針的設計、合成與套用
3. 受阻胺光穩定劑的設計、合成與套用
4. 氮磷膨脹型阻燃劑的設計、合成與套用
5. 手性有機小分子催化的不對稱合成反應
6. 醇、酮的催化胺化反應的研究

科研項目

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橫向科研項目近40項。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新型受阻胺類光穩定劑的設計、合成與套用性能評價》
《 醇的催化胺化反應的研究》
《由a-烯烴直接胺化合成脂肪胺的研究》
橫向科研項目
《精細化工新產品新技術開發》
《光穩定劑新產品技術開發》
《氟氯苯胺的技術開發》
《新型RHO激酶抑制劑的研發》

主要科研成果

開發了哌嗪及其衍生物、三乙烯二胺和哌啶衍生物等有機胺類化合物的合成工藝,並成功投入工業化生產,為企業創效益數億元,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三等獎兩項。
承擔省部級以上各類科技計畫項目14項,橫向科研項目共近40項;近五年來共發表學術論文97篇,其中40篇被SCI收錄,自九四年以來在國外重點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SCI引用(他引)次數達到一百多次。

論著專利

出版著作

1.《藥物中間體合成工藝》,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1.
2.《精細化學品的現代分離與分析》,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0.
3.《助劑化學及工藝學》,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1997.
4.《精細有機合成化學與工藝學》,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6.

發明專利

1. 肖保國; 馬存根; 陳立功; 王東華; 董凱; 等.N-(吡啶-4-基)哌嗪-1-甲醯胺化合物或其藥物組合物在製備治療退行性神經病變藥物中的套用,CN103655569A.
2. 陳立功; 白國義; 李陽; 閆喜龍; 宋健; 等. 固定床連續合成哌嗪系列化合物的方法, CN1634896.
3. 孫長海; 董凱; 陳立功; 王東華; 閆喜龍; 等. 具有Rho激酶抑制活性的異喹啉類化合物、製備方法及用途, CN102993178A.
4. 李陽; 閆喜龍; 王東華; 陳立功; 王文文; 等. 一種乙二胺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CN103497109A.
5. 陳立功; 王東華; 閆喜龍; 李陽; 林艷. 具有抗組胺活性的三環類化合物、製備方法及用途, CN102993172A.
6. 陳立功; 白國義; 李陽; 宋健. 哌嗪副產物合成三乙烯二胺的方法, CN1478780.
7. 陳立功; 李陽; 閆喜龍; 田軍; 宋歌. 2,2,6,6-四甲基-4-哌啶酮連續合成方法, CN103224465A.
8. 陳立功; 白國義; 李陽; 閻喜龍. 固定床連續合成哌嗪系列化合物的方法, CN1413991.
9. 王東華; 陳立功; 李陽; 閆喜龍; 王玥; 等. 具有抗組胺活性的手性三環類化合物、製備方法及用途, CN101787015A.
10. 陳立功; 李陽; 王東華; 姚忠; 韓劍輝. 光穩定劑中間體2,2,6,6-四甲基-4-哌啶胺類化合物的製備方法, CN1346825.
11. 閆喜龍; 李陽; 王東華; 陳立功; 趙廣樂. 製備2-氨基-1-烷基醇的方法及催化劑製備方法, CN101391964.
12. 李陽; 閆喜龍; 王東華; 陳立功; 陳艷雪; 等. 新型受阻胺光穩定劑及其合成方法, CN101381477.
13. 陳立功; 李陽; 閆喜龍; 白國義; 張月成. α-氨基醇類化合物的消旋方法及其催化劑, CN1683077.

代表性論文

代表性論文
[1] TianJun; Zhang Chao; Jiang Yichen; Yan Xilong; Li Yang; Chen Ligong. Catalysis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DOI: 10.1039/C4CY00936C.
[2] Qi Haofei; Chen Ligong;Liu Bingni; Wang Xinran; Long Li; Liu Dengke.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014, 24, 1108.
[3] Wang Meng; Yan Fanyong; ZouYu; Yang Ning; Chen Li; Chen Ligong.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Molecular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2014, 123, 216.
[4] Zhao Xu; Wei Ruisong; ChenLigong; Jin Di; Yan Xilong. NewJournal of Chenistry.DOI: 10.1039/C4NJ00266K.
[5] Du Xiaobao; Kong Xiangjin; ChenLigong.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2014, 45, 109.
[6] Kong Xiangjin; Chen Ligong. Applied Catalysis A-General. 2014, 476, 34.
[7] Tian Jun; Chen Ligong;Zhang Chao; Yan Xilong; Li Yang. Rsc Advances. 2014, 4,17860.
[8] Yan Fanyong; Wang Meng; CaoDonglei; Yang Ning; Fu Yang; Chen Li; Chen Ligong. Dyes and Pigments. 2013, 98, 42.
[9] Yin Guohui; Zhang Richeng; LiLei; Tian Jun; Chen Ligong. European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13, 2013, 5431.
[10] Kong Xiangjin; Lai Weichi;Tian Jun; Li Yang; Yan Xilong;Chen Ligong. Chemcatchem. 2013, 5, 2009.
[11] Long Bohua; Tang Shoubin; ChenLigong; Qu Shiwei; Chen Bo; Liu Junyang; Maguire Anita R.; Wang Zhuo; LiuYuqing; Zhang Hui; Xu Zhengshuang; Ye Tao.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3, 49, 2977.
[12] Wang Yue; Wang Juan; LinYan; SiMa LiFeng; Wang Donghua; Chen LiGong; Liu DengKe.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011, 21, 6019.
[13] Wang Yue; Wang Juan; LinYan; Sima Lifeng; Wang Donghua; Chen Ligong; Liu Dengke.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011, 21, 4454.
[14] Cao Xiaohui; Wang Ge; Zhang Richeng; Wei Yingying; Wang Wei; SunHuichao; Chen Ligong. Organic& Biomolecular Chemistry. 2011, 9, 648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