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玹鎂

陳玹鎂

陳玹鎂,筆名玄美,藝美藝術機構主席,藝美基金會發起人,1969年出生,韓國梨花女子大學中文系學士,碩士,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專業博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玹鎂
  • 出生地:韓國
  • 出生日期:1969年
  • 畢業院校:韓國梨花女子大學
人物簡介,個人履歷,參展,社會評價,大周末,悅己,優家畫報,時裝,其它,

人物簡介

陳玹鎂女士畢業於韓國梨花女子大學,後在北京大學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北京大學任教兩年。2006年,陳玹鎂女士與亞洲著名藝術機構韓國現代畫廊合作成立北京都亞特畫廊(doART Gallery Beijing),為亞洲藝術的推廣及相互間的交流做出了不凡的工作。2008年,為進一步推廣和支持中國藝術活動,她獨立設立藝美藝術機構,並擔任主席,更先後創立藝美基金會、藝美藝境設計公司。多年來,憑藉對藝術市場和學術界的深刻洞察和豐富了解,陳玹鎂女士在中國當代藝術文化領域建立了廣泛穩固的聲譽,並與國際眾多優秀策展人、資深評論家、藝術機構、藝術收藏家建立了良好關係,與國內多位知名的藝術家長期密切合作。同時,陳玹鎂女士也一直致力於中國藝術的學術交流,關注慈善事業、文化教育及環境保護,先後創辦獎學基金、主辦慈善晚會、主辦2009年博鰲亞洲論壇的亞洲當代藝術展、與大自然保護協會共同主辦2010年博鰲亞洲論壇藝術與空間的主題空間,使全球最重要的政界領導,金融界及商界精英意識到了當代亞洲藝術的魅力,並與國內各界精英建立了長期良好的合作關係,為推動亞洲藝術、中國當代藝術以及對人類生活真、善、美的追求做出不懈的努力。

個人履歷

1969 出生於韓國
1992 取得中國文學學士學位,首爾梨花女子大學
1996 取得中國文學碩士學位,首爾梨花女子大學
2001 取得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
2001-2003 任北京大學任教
2003-2004 任職北京外國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系外教
2003 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基金會,陳玹鎂教育基金會主席
2006 任doART(都亞特)北京首席藝術總監
2007 任北京外國語大學“陳玹美獎學基金”主席
任北京外國語大學韓中文化交流協會會長
2008 創辦藝美藝術機構

參展

2007年(doART北京
· “永遠不長大-唐志岡1977-2007” — 唐志岡個展
· 白南準個展
· 開幕展“晚夏新燁”(劉大鴻/唐志岡/曾梵志/張培周春芽/葉永青/高世強/ 唐可/秦琦/賈藹力/包蕾/張遼源/程然/張默一)
· 曾梵志個展“曾梵志”聖艾蒂安 法國
· 曾梵志個展“曾梵志1989-2007” 首爾 韓國
2008年(doART Beijing
· “冬眠”— 賈靄力個展
· “張英海重工業—文化的革命” — 張英海重工業個展
· DOUGLAS GORDON個展
· OLIVIER MOSSET個展
· “鴻五月 劉大鴻1988-2008” — 劉大鴻個展
· 艾未未韓國首爾個展
2009
· “世界的面孔”— 德國著名水彩畫家赫伯特·貝克個展
· “鋼琴與水彩的會面”— 鋼琴晚宴
· “博鰲亞洲當代藝術展及藝術沙龍”— 博鰲亞洲論壇
· “與誰同坐”—曾梵志蘇州博物館個展
· “文脈精神,中國版本”— 中國藝術家群展
· “新旋律5x5”— 中韓藝術家群展
· 798雙年展之新生代漫畫展
· 愛與希望慈善晚會
2010
· “迷遠”— 張詮作品個展
· “易格”— 宋易格作品個展
· “主觀的真實” — 馮良鴻,胡聲平,楊黎明三位抽象藝術家群展 暨招行銀行私人銀行客戶專場沙龍
· “畢卡索寫照” — 呂西安·克雷格在華首個攝影作品展覽
· 林以冰草場地攝影季個展
· “靜思冥想 —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筆遺產”—藝美基金會博鰲亞洲論壇藝術與自然主題空間
· “我的孩子,春天來了”— 偉大的德國女性藝術家凱綏·珂勒惠支和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巡迴展”
2011
· ARTMIA Living藝·境展覽
· CIGE中國藝術博覽會—宋易格/楊泳梁作品展
· ART HK香港國際藝術博覽會—宋易格作品個展

社會評價

大周末

第100期紀念刊人物報導
陳玹鎂

悅己

2011年9月刊人物報導
陳玹鎂

優家畫報

第131期人物專訪
陳玹鎂:那個照亮生活的藝術夢
陳玹鎂
用“一世活出三世精彩”來解讀陳玹鎂的人生並沒什麼誇張之說--藝術、公益與生活,三者在她的生命維度中擰成了一股線,這位中韓建交後第一位嫁入中國的韓國女性,日後不僅成了著名當代藝術家曾梵志欽點的唯一戰略合作夥伴,也成為第一個創辦博鰲亞洲論壇的亞洲當代藝術展的女性,照亮這一切的,都是那個叫做藝術的夢想。
每一個假期過後,陳玹鎂都會從韓國釜山飛回北京繼續她繁忙的工作,哪怕是兩三天的休息,也能讓她煥然一新。而幸運的是,就算在最忙碌的時候,那些藝術機構管理者和策展人的刻板與無趣,也在她身上從不成立。
無意中進入中國當代藝術
陳玹鎂進入當代藝術領域實屬無意,其實“她有能力在任何一個領域都能做的很好”,老朋友曾梵志曾毫無保留的這樣說道,事實上陳玹鎂在語言學、比較文學、傳統哲學、中醫學都頗有造詣。雖然已經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振聾發聵,但她早年仍舊是一名文科生,畢業於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當時的她就對周易等中國傳統哲學科目尤為熱愛。為此,她動身來到中國求學,先後對醫學、語言學等方面都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學習。2000年時,陳玹鎂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遇到了著名的比較文學大師樂黛雲,這份難得的師承,最終讓她取得了北京大學的比較文學博士學位。之後在擔任大學教授之後,她說自己已經準備徹底投入到這份教書育人的職業了,但與此同時藝術熱的爆發讓中國當代藝術成了世界收藏機構的寵兒。2006年,亞洲著名藝術機構韓國現代畫廊進入中國市場,這時他們正需要尋找一位熟知中國的嚮導,經朋友引薦,陳玹鎂成了最合適的人選。在合作成立北京都亞特畫廊(doART Gallery Beijing)的兩年後,為進一步推廣和支持中國藝術活動,陳玹鎂創辦藝美藝術機構和藝美基金(ARTMIA FOUNDATION),並擔任主席,在經歷了藝術市場的起起伏伏之後,她憑藉對藝術市場和學術界的深刻洞察和豐富了解,在中國當代藝術文化領域建立了廣泛穩固的聲譽,而這一切都是當初從沒想到的。
女性力量的光芒
“柔軟”是經常被用來形容陳玹鎂性格的一個詞,無論在學習過程中還是進入藝術領域後,陳玹鎂一直保持著女性的細膩和愛心。被陳玹鎂視為代表作“我的孩子,春天來了”— 偉大的德國女性藝術家珂勒惠支和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巡迴展正是這一完美體現。珂勒惠支的個人經歷深深地影響了她的創作,而陳玹鎂也被她的故事所吸引。陳玹鎂認為珂勒惠支用自己的作品訴說著她對人性的崇高敬意。“她對生死的洞察是現實的,或許比其他許多藝術家的作品更具有自傳色彩。”
在籌備巡展的六個月中,陳玹鎂通過聯繫國外的藝術機構,以求能將珂勒惠支帶到中國,但因為歐洲美術館對於巡展的管制非常嚴格,為了堅持完成這個計畫,陳玹鎂決定個人出資購買一批藝術品以便完成展覽。隨後,她與專家團隊為珂勒惠支梳理出不同時期的創作脈絡,幾經篩選,最終從德國和紐約購進的珂勒惠支作品原作40餘幅,組成了這次偉大的展覽。隨後為期一年的巡展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巨大反響,而在這之前,將珂勒惠支引入中國並推崇備至的是另一個大名----魯迅。在陳玹鎂的辦公室中,她也特意珍藏著由魯迅親自編纂的原本珂勒惠支畫冊,這本泛黃的畫冊來自1931年,那時儘管歐洲並沒有留下魯迅的足跡,魯迅卻在形色多變的歐洲藝術界選擇介紹了一位女畫家來到相距萬里的中國,而在近半個世紀後,陳玹鎂再一次的喚回這個名字,“珂勒惠支的作品讓全人類感受到母愛的力量,即使她的大多數作品反映的是沮喪與絕望,但她在向全人類傳達著這一概念。作為一名母親,我為觀眾奉獻此次展覽,是出於對珂勒惠支的由衷欽佩,希望能安撫她受傷的靈魂,讓人們感受到珂勒惠支不朽的藝術生命力。”
生活給予的滋養
經營藝術同時也享受藝術,遇到是在難以割捨的藝術家作品,陳玹鎂會毫不猶豫的收入囊中,一路下來,也編織出自己的收藏體系。村上隆是她在工作中逐漸深入了解後喜歡上的一位藝術大師,陳玹鎂用藝術機構管理者的眼光做出了自己的解讀,“他的作品擁有無與倫比的商業針對性,甚至有人批評他的作品幼稚、淺薄,但我想在對於世界的文化輸出上,他的影響非常之大”。她認為村上隆繼承了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的精神,注重形象塑造,注重媒體關注、商業行銷。事實上,一位藝術家的成功絕不僅是他的作品,而是藝術家、畫廊、經紀人、拍賣行、收藏家、藝術評論家、藝術媒體、大眾混合作用的結果。如今,在陳玹鎂位於北京草場地的辦公室中,陳玹鎂辦公室的最明顯的位置上就擺著村上隆三幅同一系列的藝術作品,而另一半的空間內,還擁有另一種的樂趣享受。
她把一半的空間裝備成了舒適的會客廳,不僅擁有各類精緻的甜品小食,還有專門定製的比利時手工朱古力。正中間的一張精緻的茶几上擺著十幾種的茶器和茶壺,繁簡不一,桌邊是放茶葉的桌子,分門別類的也不下數十種。她愛喝茶的感覺,且並不刻意按照茶道的規矩來執行,“那樣太繁複,對於我來說已經失掉了品茶的興趣”。在她看來喝茶能讓人提神,也能讓人放鬆,陳玹鎂說能在這片刻的味蕾感受中找到自己的平靜,進入茶的空間,就會忘掉自己是哪一種身份,能讓自己愉悅好一陣,仿佛和那個最熟悉的自己坐在了一起,“再喝這壺茶的時候一切都不一樣了。”

時裝

2011年9月刊人物報導
陳玹鎂:幫人實現理想也叫慈善
陳玹鎂
時任藝美基金會會長的陳玹鎂至今都忘不了多年前那個尷尬的時刻。那是在天津的一幢小樓,她無意中路過的一個畫室,零亂的畫作,筆、顏料堆在一幢水泥房子裡,四周光光的,這個家徒四壁的房子屬於一個青年藝術家,在裡面甚至找不到一點食物的痕跡。他只是站在一堆陳舊的畫框堆後,露出一隻灰暗的,營養不良的臉。陳玹鎂想不出她能做點什麼,扔下一疊錢,她飛快地跑了。
“現在來看,這的確不是個好的方法。”她指的是只憑同情來做事,作為資深藝術機構經營者,她的這些事沒有和自己的職業掛上一點鉤,那只是來自於一個女人柔軟的善念,但顯然,這個不夠。
“藝術最大的力量就是能激發人對美德的追求,而在中國,一切還都剛剛開始。”這個信念讓她除了繼續經營自己的藝美藝術機構外,開始正式的做基金會,目的簡單——不遺餘力的挖掘和推廣年輕藝術家群體。“藝術文化的發展過程是漫長的,需要大量的投入,沒有回報的投入。這個由誰來完成呢?應該是由政府、企業以及第三方組織共同完成的,那就需要藝術基金會來承擔這樣的功能。”
這個出生於韓國,在北京大學讀博士並教過書的女性中國推廣的第一個藝術家就是曾梵志,而曾梵志也自然而然地成為基金會的合伙人。他們構成了一個穩定的支撐,此外還有陳玹鎂的另一個理想,在中國推廣國際大師的作品。去年的時候,曾以自己的審美和參透力,改變過中國現代版畫發展的珂勒惠支作品展給人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這部展和此前的呂西安·克雷格攝影展一樣都有個一致的主題,那就是“如果在這個國家人人都愛音樂、愛藝術,邪惡的東西會自己瓦解。”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像陳玹鎂這樣一心一意扶持藝術的行為,和別人為救災捐款,挖河種樹一樣,都在切實地營造著生活中真實的美好。

其它

*《財富圈》2011年8月刊人物報導
*《羅博報告》2011年9月刊人物報導
*《品位》2011年9月刊人物報導
*《錢經》2011年8月刊人物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