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8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獲學士學位;
1989畢業於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獲碩士學位;
1998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獲博士學位;
1997年晉升為教授,2000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
1999年和2002年分別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地質與環境科學系和美國哈佛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開展訪問學者研究。
研究方向
造山帶與盆地構造、構造解析與建模
主要成就
多年來一致活躍在地質學的教學和科研第一線,主講本科生課程《板塊構造學》,研究生課程《大地構造學》和《高等構造地質學》等課程,培養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50餘人,獲得浙江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浙江大學研究生“良師益友”稱號。
在科學研究方面,長期從事造山帶與盆地構造演化、構造變形分析和複雜構造建模、活動構造與地質災害方面的研究,負責科研項目40餘項,其中國家油氣重大專項專題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7項,“973”一級課題2項,大型石油企業項目和地方政府項目20餘項;發表論文197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79篇,論文總引用次數達2489次,其中被SCI論文引用1328次(SCI論文他引960次);參與撰寫著作7部;國際會議作特邀報告6次;獲得省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
研究成果
長期從事造山帶與盆地構造研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973)、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石油企業項目的支持下,在塔里木板塊的構造演化和運動學特徵研究、塔里木盆地的盆地原型、中國西部盆山過程和盆地接合部構造變形規律與控油氣作用、中國東部中新生代伸展盆地群構造演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響的創新性成果:
學術成果一:建立了塔里木板塊古生代以來的視極移曲線,提出了晚古生代以來塔里木板塊的運動學模式及其與相鄰板塊之間的關係;揭示了塔里木板塊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構造特徵、盆地原型和演化規律;
學術成果二:系統地開展了中國西部新生代盆山過程和變形規律研究,提出祁連山北緣沖斷帶、西崑侖山前沖斷帶的變形規律和構造模型和六盤山造山帶的隆升過程與變形特徵;
學術成果三:發現阿爾泰造基性麻粒岩,揭示了基性麻粒岩的形成和構造折返過程,提出了阿爾泰造山帶的晚古生代構造演化經歷了兩個不同演化階段的新觀點;
學術成果四:系統開展了東北盆地群岩漿作用與成盆動力學研究,厘定了東北盆地群火山作用的發育時代及其岩漿作用時間在空間上的遷移規律,提出了東北盆地群成盆和改造過程。
獲獎記錄
(1)鐘建華、劉雲田、陳漢林、黃立功、郭澤清、趙密福、溫志峰、吳孔友、毛毳、王安東、尹成明、王冠民、高劍波,柴西第三系構造演化與油氣成藏研究, 2011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陳漢林、楊樹鋒、賈承造、張惠良、肖安成、程曉敢、魏國齊、壽建峰、沈揚、廖林、張榮虎、陸俊明、王少依,西崑侖山構造演化及對塔西南坳陷沉積和變形的控制,2009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3)楊樹鋒、賈承造、汪新、陳漢林、肖安成、魏國齊、程曉敢、李本亮,塔里木盆地周緣新生代構造變形研究,2006年獲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4)楊樹鋒、賈承造、汪新、陳漢林、肖安成、魏國齊、程曉敢、李本亮等,中國西部新生代沖斷帶的特徵與盆山耦合,2006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5)楊樹鋒、賈承造、肖安成、魏國齊、陳漢林、程曉敢、李本亮,庫車、阿瓦提中新生代前陸盆地演化與油氣,2003年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6)方大鈞、沈忠悅、陳漢林、殷蘇杭,蔣麗萍、王鵬岩等,塔里木盆地顯生宙古地磁研究,2001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出版著作
(1)楊樹鋒,陳漢林,程曉敢,肖安成,陳建軍,范銘濤,田多文. 祁連山北緣沖斷帶構造特徵及油氣前景評價,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方大鈞,沈忠悅,談曉東,陳漢林,塔里木盆地顯生宙古地磁與板塊運動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3)賈承造、王良書、魏國齊、陳漢林、賈東、郭召傑、肖安成、楊樹鋒等著. 塔里木盆地板塊構造與大陸動力學.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4.
(4)賈承造、魏國齊、肖安成、賈東、陳漢林、楊樹鋒、高增海等著. 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構造特徵與油氣.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