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宗祠(浙江省蒼南縣陳氏宗祠)

蒼南縣橋墩鎮莒溪辦事處西廳村有座古樸莊重、氣宇軒昂陳氏宗祠,大約建於乾隆年間初(1746年),距今有265年以上的歷史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氏宗祠
  • 位置:蒼南縣橋墩鎮莒溪辦事處西廳村
  • 建築年代:乾隆年間初
  • 面積:840多平方米
歷史記載,建築結構,

歷史記載

在《陳氏宗譜》記載:第五世陳顯有兩子,陳磊和陳秉,陳磊的晚輩就在瑞安馬嶼,子孫昌盛,而陳秉的獨孫陳性如(1647—1715),因兵荒馬亂,奉母親方氏從瑞安馬嶼遷移到福建漳浦再轉福鼎沙埕,接著又遷移霞邑柘洋,康熙十一年(1672年),又奉母親從柘洋遷移到蒼南莒溪(原平陽縣)岩皮街定居生產置業。並生陳成標(1678—1757)和陳敬標兩兒子。於是蒼南莒溪就以續瑞安馬嶼高岙的陳氏血脈,世代繁衍生息,現有400多人。陳氏宗祠就是陳成標所建。

建築結構

陳氏宗祠是一座小的四合院,建築雅致,有深厚文化底蘊,面積840多平方米。除了門台和前廳的門於1998年經過了維修,其它都有完整的結構,四周牆壁都是陳年的青磚,屋脊上的灰塑精美,是民間工匠用石灰和糯米漿塑制而成。門台外有一對醒目的旗桿夾,寬40公分,厚約20公分,扁形石夾板。頂端鑿成“凹”形圖案,下部鑿8公分圓孔,石板相對而立成夾,夾縫空間28公分,旗桿夾高195公分,石板側面雕有文字,非常模糊,經過多次辨認:“附貢生陳觀墀敬立,鹹豐戊午(1858年)除月吉旦”。根據民國32年莒溪《陳氏族譜》記載“同治癸亥會元殿試二甲進士欽點翰林院編修主考學政年家眷第黃體芳為歲進士陳觀墀暨德配劉老儒人八旬雙壽立‘德壽齊眉’”。可見旗桿夾就是賜給陳觀墀(1803—1882)的。現在這對旗桿夾保存完整。
大門門楣兩側有雕刻圖案的兩隊“戶對”,短圓柱形,每根長15公分,與地面平行,與門楣垂直;“戶對”上方,斗拱上鑲有木花雕。門檻兩邊的“門當”即呈扁形的石鼓卻不見,一些年老長者也不知所蹤。清朝,旗桿夾、門當戶對並非隨意可豎,必須是本家族人考上進士,後出秀才、舉人的也可豎,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標誌。在宗祠後面約100米處是陳成標的祖房,規模宏大,現在腐爛坍塌了不少,據說原有清朝高官賜予牌匾掛在房子中間,但也被人偷走多年,我能清晰看到牌匾掛過的痕跡,到底賜給誰無法得到考證。但在民國32年莒溪《陳氏族譜》記載著不少賜給陳成標晚輩的匾額,其中有:乾隆十三年(1748年)歲在戊辰仲冬月穀旦特授浙江溫州平陽縣知縣曾省為貢生陳久立匾額“外韓”;乾隆二十年(1755年)歲在乙亥冬月吉旦特授浙江溫州平陽縣知縣黃槐為國學生陳雲華立“花萼聯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丙午孟冬月穀旦欽命史部右侍郎提督、浙江學政竇光鼐為鄉耆賓陳雲攀、繼妻周氏立“五世堂”;同治八年(1869年)歲在己巳林鐘月吉旦賜進士出身、欽點翰林院侍講、安慶府知府署理、安徽盧鳳穎兵備道現任江南布政司年家眷弟琴西孫衣年為平陽附貢生陳觀墀立“明經世胄”……可以肯定的是,陳成標及晚輩不是一般的家庭和一般的身份。
祖祠還讓人驚艷就是梁枋、吊頂、柱礎、斗拱,雕刻、石刻很考究,龍頭鳳尾、獅子、鹿等祥瑞動物,身姿矯健,惟妙惟肖,乃是神工鬼斧,民間藝術的珍品。大廳吊頂呈八角倒掛鍋底形,有六層,每層之間用雕刻細緻斗拱托起。祠堂的大廳高懸“星聚流光”四字牌匾,書法字型端莊,渾厚遒勁。兩邊的廊房都是木結構,面積不大,但造型極為講究,並分別懸掛“賚我思成”和“降爾遐福”匾額。據祖傳,這三塊匾額均是清末“翰林四諫”之一,號稱“瑞安先生”的黃體芳贈送給陳成標的第四代孫陳觀墀的。右廊房造型獨特美觀,內額枋還掛著“開學堂”小牌匾。據傳說,道光十九年(1839年)陳觀墀在這裡辦起了私塾學堂,不少孩子就在這裡讀書學習,開學堂培養了一大批陳氏晚輩和其他氏族人才。在莒溪《陳氏宗譜》記載:歲進士1人,貢生1人、國學生10人,儒業11人,邑庠生1人、八品1人。據上年紀的老太介紹,只知道這裡一直在辦學,民國12年(1923年)他就在“開學堂”讀書,教書先生是陳大端,教的是《人之初·性本善》。解放初期莒溪鄉政府就設在這裡。1965年又辦起了“莒溪國小”,直到1968年才把學校遷出“陳氏宗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