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樓粉條

陳樓粉條

陳樓粉條 驛城區諸市鄉相元村陳樓村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只有200餘人。一進入陳樓村,眼前的景象讓記者眼睛一亮:這個小村莊周圍路邊的樹木上,纏滿了大粗繩。繩上掛著淺黃色的、銀白色的粉條。十幾個老人、婦女正忙著從架子車上卸粉條,踮著腳尖,將成竿的粉條搭在繩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樓粉條
  • 地區:驛城區諸市鄉相元村陳樓村
  • 總人口:200餘人
  • 企業願望-:擁有幸福生活
  • 第三批:今年30歲的楊海濤等村民
基本信息,2米的大鍋,銅漏勺,陳樓人,

基本信息

陳樓粉條驛城區諸市鄉相元村陳樓村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只有200餘人。一進入陳樓村,眼前的景象讓記者眼睛一亮:這個小村莊周圍路邊的樹木上,纏滿了大粗繩。繩上掛著淺黃色的、銀白色的粉條。十幾個老人、婦女正忙著從架子車上卸粉條,踮著腳尖,將成竿的粉條搭在繩上。
據相元村村民趙子玉介紹,陳樓村共有4口大鍋,從11月底開始出粉條,每天能做上萬斤。每口大鍋由6戶人家共用,約有24戶人家的100多人參與粉條加工。這對於一個200餘人的小村莊來說,除去外出打工的、上學的,幾乎全村人參與到加工粉條這個祖祖輩輩從事的行業。據該村村民講,製作紅薯粉條的第一批人是該村村民宋明亮等人。1978年,宋明亮作為村裡的負責人,從外地請來了種菸葉的技術員李建喜。當時李建喜看到陳樓村附近產紅薯,但沒人會做粉條,便推薦許昌市禹縣的一個技術員。經過手把手傳授,陳樓人很快掌握了製作粉條的技術。
第二批制粉條的技術員是該村的陳紅俊、李學中、詹隨根等人。他們恪守傳統工藝,從實踐中將製作粉條的工藝改進。第三批是30歲的楊海濤等村民,他們年輕,思維活躍,社會交際廣,使該村粉條足不出戶便吸引了四方商人。他們還將自己親手做的粉條寄往遠在新加坡等地的親人。
陳樓人發了“粉條財”
據了解,0.5公斤紅薯批發價2角多,一畝紅薯產量在兩三千公斤。如果單賣紅薯,村民掙不了幾個錢。而將紅薯做成粉條,利潤就大了。由於陳樓粉條品質好,市場銷路廣,一斤粉條批發價至少5元。這樣算來,2角多錢一公斤的紅薯,製成粉條就能賣到1元錢。以陳得根為例,光粉條就能掙3萬多元。
在村民陳得根家,一個紅色鐵門十分醒目,院子裡蓋有10餘間房子,屋內電視、冰櫃、洗衣機等電器一應俱全。院子裡打了水泥地坪,還有一輛農用三輪車。據他講,30年來,他平時打工,忙時加工粉條。大兒子在市某企業上班,日子過得和和美美。二兒子在鄭州讀大學。同時,陳得根還種了10畝地,每年還能掙個1萬多元。在陳樓,像陳得根這樣依靠加工粉條走上致富道路的村民比比皆是。他們依靠誠實經營,不摻假,不使詐,粉條吃起來讓人放心,每年產的粉條供不應求,市區有些市民更是驅車到陳樓購買粉條。
今日幸福生活
陳紅俊是和粉子的一把好手。胖胖的他將粉子舀在一個洗淨在盆內,用水將粉子和稠,然後將燙好的粉子倒入攪拌機內攪拌均勻。拌粉子乾濕很重要。只見他時不時往攪拌機里加些水,經過10分鐘攪拌,原料做成了。
一村民將和好的粉子做成團遞給專門用漏勺製作粉條的詹隨根。詹隨根一手舉起那只有著30年工齡的銅漏勺,一隻手舉起木槌朝漏勺中的粉團砸下去。據詹隨根介紹,用槌力度很重要,輕也不中,重也不行。隨著槌起槌落,漏勺下的粉子均勻地漏到一口直徑約1

2米的大鍋

大鍋的沸水正對著漏勺,粉子遇沸水,轉眼變成粉條。人們將粉條撈到緊挨大鍋的一個大水槽內。然後工人將濕粉條用竹竿穿起後擱到一間屋子裡晾著。
到了夜裡10時許,人們將粉條掛到外面冷凍,同時在粉條上潑些水。經過一夜冷凍,第二天早上,人們將上凍的粉條敲開、抖散,再將粉條自然風乾。
陳樓人是幸福的,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兢兢業業,不知疲倦;他們是滿足的,儘管辛苦,一天下來累得散了架,但他們從不把辛勞掛在嘴上,臉上反而經常綻著笑容。
陳樓人念舊,一把

銅漏勺

寫盡一個村莊的發家史;

陳樓人

放眼未來,村莊裡的新樓房見證了現在的幸福生活!


圖片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