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安

陳東安,男,1946年12月生於湖北黃陂縣(現武漢市黃陂區)。中共黨員,高級記者。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會員。1994年入選《中國當代著名編輯記者傳集》(第二部),1999年入選《中華魂.中國百業領導英才大典》(第一卷)。

1968年從事新聞宣傳工作。1982年被湖北省廣電廳選送到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國家廣電部第一期新聞幹部進修班)學習。1984年起,任武漢電台新聞部記者組副組長、組長。1989年起,任新聞部副主任。1991年起主持新聞部(1995年成立新聞中心,負責武漢電台及其所屬長江經濟電台、武漢文藝電台新聞宣傳)工作。參與、組織了經濟體制改革、“全國省會城市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胡耀邦總書記陪同齊奧塞斯庫總統訪問武漢”、“中日青年大聯歡”、“ ‘93中國武漢國際橫渡長江節開幕式現場直播”、武漢軍民迎戰‘98特大洪災、武漢改革開放30年成就等一系列重要宣傳活動、宣傳戰役。主持策劃了一批“名牌”欄目、“名牌”節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東安
  • 出生日期:1946年12月
  • 出生地:湖北黃陂縣(現武漢市黃陂區
  • 性別:男
個人簡介,榮譽成就,

個人簡介

自參加工作2年後的1968年起,任冶金部一冶機裝公司黨委宣傳部通訊宣傳幹事。1978年調入武漢人民廣播電台(1986年前隸屬於湖北省廣播電視廳)當記者。1982年被省廣電廳選送到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廣電部第一期新聞乾訓班)學習。1984年起,任武漢電台新聞部記者組副組長、組長、新聞部副主任。1991年起,主持新聞部(1995年成立新聞中心,負責武漢電台及其下屬長江經濟電台、武漢文藝電台新聞宣傳)工作。先後參與(組織)了“全國省會城市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胡耀邦總書記陪同齊奧塞斯庫總統訪問武漢、“中日青年大聯歡”、“ ’93中國武漢國際橫渡長江節開幕式現場直播”、“武漢軍民迎戰 ’98特大洪水”、“武漢改革開放輝煌成就”等一系列重大新聞宣傳活動與戰役。還主持創辦了一批“名牌節目”和“名牌欄目”。

榮譽成就

——牢記宗旨,服務大眾。
他精心策劃創辦的大型輿論監督節目《市民之聲》[獲全國優秀廣播新聞(節目)三等獎],1995年6月20日開播(每周1期,每期40分鐘),僅播出2期就得到時任武漢市市長趙寶江的大力支持與直接指導。截至1997年10月28日的兩年半中,有2位副市長和14個局的局長、處長堅持輪流到武漢電台直播室,接受聽眾關於環境保護、環境衛生、餐飲食品衛生和道路、交通、供電、通訊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投訴並回答提問。總共受理投訴問題1500多起,查處率和答覆率均達到100%,60%的問題得到解決。取得了政府領導滿意、支持和市民百姓高興、擁護的理想宣傳效果。在武漢市委常委、副市長殷增濤的提議下,1997年10月31日召開了“《市民之聲》座談(理論研討)會”。武漢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武漢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楊振興在座談會上說:“總的認為,這個節目是持續時間最長、參與民眾最多、涉及範圍比較廣的一次輿論監督。客觀地講,就運用和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來說,這是最成功的一次!” 殷增濤副市長在座談會上說:“我完全是帶著感謝的心情來參加今天的座談會的。因為,我作為分管城市管理的一個負責人,我是直接的受益者。市政府的許多決策是通過採納這個節目中反映的民眾建議制訂出來的。如果說武漢的市容、市貌有所前進、有所變化的話,這個節目功不可沒。”他從理論的高度總結說:“這個節目的最大成功之處,就在於它探索出了‘輿論監督與民眾監督和行政監督’緊密結合的‘三位一體’的行之有效的一種新型監督模式。”
他參與策劃的由武漢電台新聞部、長江日報周刊部、武漢電視台經濟部聯合開辦的《熱門話題縱橫談》專欄(獲武漢市新聞獎特別獎、湖北省新聞獎一等獎),自1994年元月開始,共刊播了20多個話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和人民民眾工作、生活各個方面,都是民眾關心和政府關注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武漢作為特大(副省級)中心城市,報紙、廣播、電視三大主流媒體聯合開辦這樣的專欄,在發揮“輿論整體優勢”上探索出了一種新形式,社會反響熱烈,效果顯著,受到中共中央宣傳部的高度重視。當年9月,中宣部批示新聞局和中央電視台派專人到武漢總結該“聯辦專欄”的經驗。
——探索創新,不辱使命。
截至退出新聞工作第一線時的2001年,他自采寫(制)新聞作品,共獲省級新聞獎(不含省廣播獎)以上獎30餘項。編審的新聞作品共獲省級新聞獎(不含省廣播獎)以上獎10餘項。此外,還發表(交流)約10萬字的學術論文。從獲獎作品和長期新聞工作實踐中,他逐步總結出了這樣一種學術觀點:“社會是在不斷探索與變革中前進的。在與社會密切相關的新聞學中,必然少不了反映這種探索與變革的‘探索性報導’。因而搞‘探索性報導’,應該成為記者追求的重要目標和崇高使命。”
早在1986年,他就採制了“探索性報導”、錄音訪問記《有這樣一家工廠》,大膽地客觀報導了一位私營企業主突破當時中央有關政策規定,僱工60餘人,並推行當時在理論權威中尚有爭議(是否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股份制,探索私營(個體)經濟發展新途徑所取得的寶貴經驗及其顯著效果。《有這樣一家工廠》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後,產生了較大反響,分別獲市、省新聞獎一等獎,中國廣播(電視)獎一等獎,1986年“全國好新聞獎”(後來改為“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接著,他結合採制《有這樣一家工廠》的體會,撰寫了《對探索性報導的探索》一文(分別獲全省和全國第二屆廣播電視學術論文評比一等獎、三等獎)。他給“探索性報導”下了一個定義:“所謂探索性報導,就是對社會上已經出現的、人們比較關心的而在政策上、理論上尚未作定論或在政策上、理論上有突破的新情況、新問題的報導。”因此,“探索性報導”的題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難以把握,而且是擔政治風險的報導,尤其是在思想比較僵化的經濟體制改革初期更是如此。比如說,《有這樣一家工廠》雖然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了,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反響,但是在從下至上參與全市(省)、全國廣播(電視)系統和全國1986年度好新聞評比中,仍然層層爭議激烈、層層涉險過關。最終,在“全國好新聞獎”(後改為“中國新聞獎”)評比中,沒有被“槍斃”就算是很幸運的了,並獲了個三等獎,其“含金量”可見一斑!
所以,他在《對探索性報導的探索》一文中,運用馬克思《資本論》、中央關於改革總方針中的有關觀點,首次對“探索性報導”的定義、選材和如何把握、提煉主題以及表現手法、寫作技巧等方面,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進行了較全面論述和有益探討。該論文發表於《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88年笫2期)並附《有這樣一家工廠》全文。該學刊《編者的話》中介紹說:“在改革開放中,記者遇到突破現有理論、現行政策的新情況、新問題時應該怎么辦?陳東安在《對探索性報導的探索》一文中談了他的經驗。”
後來,他又結合武漢市的報紙、廣播、電視三大主流媒體聯辦《熱門話題縱橫談》專欄的體會,撰寫了《充分發揮“輿論整體優勢”的初步探索》一文(當年向中宣部來漢調研人員匯報材料)。該文對發揮“輿論整體優勢”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如何發揮這個優勢,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進行了全面論述和有益探討。該文發表於《中國廣播》(1995年第1期),獲94-95年湖北新聞(論文)獎。
他還結合創辦《市民之聲》節目的體會,撰寫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的成功嘗試》一文,用成功的實踐經驗及其理想社會效果,對開展輿論監督的前提條件、保證條件和根本目的等方面進行了有說服力的論述。該論文於1996年8月在“全國城市電台新聞業務研討會”上交流;1999年2月在“武漢新聞界‘深化新聞改革與堅持輿論監督’研討會”上交流;發表於武漢新聞學會會刊《交流與探討》(1999年笫1期)。
——勇於改革,追求卓越。
儘管在新聞業務工作中取得了可喜成就,然而,他聊以自慰的卻是在新聞工作笫一線的最後階段即主持武漢電台新聞中心工作期間,所致力於的一系列改革。他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撰寫了題為《不斷深化機制改革,加強新聞隊伍建設——努力提高新聞宣傳質量》的論文[發表於《新聞前哨》(’96增刊)和《中國廣播》(1997年笫2期)]。該文從改革用人辦法和分配製度,建立競爭機制;改革管理體制和加強業務管理,建立約束機制等方面,闡述了在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下,新聞單位應如何通過改革,充分發揮全體“采、編、播(出版)”人員的積極性,努力提高新聞宣傳質量的緊迫性與重要性。1995年11月15日在“湖北省記協新聞業務研討會”上,他以該文為題作了發言,受到省記協主席(原湖北日報總編輯)周傳仁的充分肯定與高度評價。周主席說:“我們新聞單位,如果都能夠做到像武漢電台新聞中心這樣,何愁工作搞不好、宣傳質量上不去!”
他主持武漢電台新聞部(新聞中心)工作的10年中,在全體“采、編、播”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圓滿完成了全市(省)一系列重要新聞宣傳任務,打了許多漂亮的宣傳戰役;全台“新聞節目”每日播出總量達260分鐘,創本台歷史最高紀錄;年年確保了安全播出和正確輿論導向;日均播發新聞100多條(篇),年年超額完成市政府下達武漢電台的新聞宣傳目標管理任務;本部門共獲省市級新聞獎(不含省市廣播獎)以上獎200餘項;新聞中心多次被評為(授予)市、省新聞宣傳戰線先進集體(立功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