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93年,陳曉曦考入
安徽師範大學,學習
英國語言文學。那時,大學每月生活費三四百塊錢,而師範生每月有50多塊錢的補貼,這對於出身
農村的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誘人的條件。
高中畢業,陳曉曦對專業還沒有清晰的認識,只知道外語找工作很吃香,加上自己對外語還有一點興趣,所以
大學他選擇了英語專業。
九十年代末,
鄧小平號召全國加緊培養一批跨專業複合型跨世紀人才,這對於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來說就多了一項選擇:工作、
考研、或者考雙學位。回響時代號召,1997年從安師大畢業後,陳曉曦考入
復旦大學法律系,攻讀國際經濟法雙學位。
1999年,陳曉曦於復旦即將畢業時,正值
上海市公安局招警,這是第一批到高校招收
警察。陳曉曦對此頗感興趣,公務員隊伍比較穩定,前景也很寬敞,他決定挑戰一下自己的能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他順利通過公務員的筆試和面試,成為上海市公安局人民警察隊伍中的一份子。
從警期間,他從
基層做起,擔任了許多崗位的工作,值班巡邏、社區片兒警、偵查辦案、做內勤整理公安文書等等,走千家串百戶,和五顏六色的人打交道,酸甜苦辣,嘗到了裡面各種各樣的滋味,也體察了大城市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並學了一口流利的
上海話。
做了兩年的警察,陳曉曦覺得自己
讀書的需求不能滿足,他毅然辭去
公務員職務,離開公安隊伍,去上海一所高級中學試講,成為一名
外語教師。
當時在大家看來教師跟警察似乎是旗鼓相當的工作,但是公務員職位畢竟難求,辭去公務員去當一名教師似乎是非理性的選擇。但是陳曉曦還是想找一個能將自己的工作和
專業對接起來的工作,並繼續
深造。
2001年到2005年教書期間,他利用空餘時間看了許多人文社科方面的書,加上近幾年的人生閱歷,他慢慢對哲學發生濃厚的興趣,想探究世界的本源,探究人生的真諦。
經過自學,2005年,陳曉曦以優異的成績被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倫理學專業錄取。
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陳曉曦想去高校從事教學工作,但是在
上海,碩士學位要進入高校教書是有一定困難的,考慮到當時自己的知識水平有限,他沒有立刻報考博士學位,而是去上海南湖職業學院任教外語。經過一年的知識儲備,2009年,陳曉曦第三次進入
復旦大學,開始了他的
博士學習生涯,繼續深造
倫理學!
在上海居住了15年,他感受到了大城市生活的快樂,也體會了其中的不易與艱辛。
2012年博士畢業後,經過多方面考慮,他沒有繼續留在上海,而是選擇了到安徽一所
著名大學
滁州學院工作,成為了一名
大學教師。
再次成為一名教師,陳曉曦依舊以飽滿的熱情對待這份工作。他主要給學生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以前當老師他教的都是外語,如今轉為給學生上思政課,他心裡其實是有些擔心的,他怕自己的課堂不能得到大學生的認可。
在陳曉曦看來,
教學的要點主要是在第一個字“教”上面,而不在於一個人究竟學了多少。作為老師,無論是教書還是做科研,如果和學生關係處不好,這是很危險的。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和老師在學習教材的過程中達成一種和諧,通過語言講述,把學生帶入一種境地,讓學生願意與老師交流學習。
在與學生的相處中,學生們的熱情與淳樸給了他很大的自信。這也使得他不斷
鞭策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調動更多的資源,採用更新的教學理念,來充實課堂,力爭讓學生對他的課堂能夠“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畢生難忘”。
他覺得這十二個字的目標這並不是高不可攀的,因為教師職業有其特殊性,直接與正處於人生觀與價值觀轉型期的大學生打交道,無論學生多么早熟,他總歸還是要從別人的眼光中解讀自己,定義自己。
思政教研部副主任
葉高對陳曉曦上課的評價是“出神入化。”他的課堂上永遠都不會沉悶,從來都不缺少歡笑。他用幽默的話語解讀思想,用鮮活的例子來佐證觀點,用哲學思維令學子感受
學術的魅力。學生們願意去與他在課堂上交流討論,他也不知疲倦的為學生答疑解惑。
陳曉曦認為,
哲學思想離不開青年學子,反過來,
青年學子也離不開哲學思想。學校辦學定位在高水平套用型本科院校並不與用哲思來引領青年學子相矛盾。哲學既然是
時代精神的精華,那么,
本科大學生就不僅僅適應時代,而且還要守護
思想、引領
時代。
學術造詣
讀研以來,陳曉曦就將自己的主要科研方向放在
倫理學上,近幾年來,他在學術雜誌上發表了多篇優秀論文,如《整體主義生機論:研究
哈奇森道德哲學的一個視角》、《理性、情感與道德區分——兼論
蘇格蘭啟蒙運動中情感主義學派的論證及意義》、《試論
康德“榜樣”概念》等。他還參與了導師的2012年國家重大攻關課題(子課題:英國道德哲學部分)《
西方道德哲學通史研究》、2012年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90後大學生的價值選擇能力研究》、以及滁州學院2012年度啟動基金項目《
哈奇森的道德感概念與幸福理論研究》等。
在科研上希望有更高突破的陳曉曦,有時也會覺得有些孤獨與無奈。他說,不是每個人都會從專業的角度學習哲學,但日常生活中卻總是不自覺的與哲學發生碰撞。他希望通過倫理學的研究,說一些別人沒說過的話,提出一些別人尚未提出的觀點,多做一些具有開創意義的活動。用今天一個時髦的詞說就是釋放“
正能量”。比如,從2012年暑假開始,陳曉曦開始接觸《
西遊記》,邊研讀邊寫作,這件事被他說成:假如西方倫理學理論是一種“西學”,那么關於《西遊記》的研究,則是另一種“西學”。
水過千張網,網網都有魚。陳曉曦說,不要覺得那些專家名家研究過的東西,我們後人就很難再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只要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真實情感,你會發現不斷有新的火花迸發。如果只做一些遙遠的關於西方的研究,可能是一項孤獨的工作,但是帶著西方的視角來感受中國的文化思想,有時候也是分外覺得有趣。當前,很多人都在試著去接地氣,來滁州後,陳曉曦儲備了許多與
歐陽修有關的文獻資料,包括他本人的著作,和研究他的學者們的著作、專輯等,他認為,把別人的高度保持住,不至於冷卻和收縮,然後換一種方式,取道西方,立足中國,從西方借一條拐棍,拿來走中國的路,這也未嘗不可。
(1)1993.9—1997.7 就讀安徽師範大學外語系,獲英國語言文學學士學位;
(2)1997.9—1999.7 就讀復旦大學法律系,獲法學學士學位(第二本科);
(3)2005.9—2008.7 就讀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倫理學專業,獲哲學碩士學位;
(4) 2009.9—2012.7 就讀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倫理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
論文成果
(1)
休謨情感主義倫理學的論證及其旨趣,碩士學位論文,2008;
(2) 對休謨關於意志與直接情感理論的解讀.
復旦哲學評論. 2008(4),pp. 110-121;
(3)
整體主義生機論:研究哈奇森道德哲學的一個視角. 倫理學研究.Vol. 38(3), 2011,pp. 112-117;
(4)理性、情感與道德區分——兼論
蘇格蘭啟蒙運動中情感主義學派的論證及意義. 湖南社會科學. Vol. 147(5),2011,pp. 30-34;
(5)試論康德“榜樣”概念. 道德與文明. Vol. 177,2012(2),pp.156-160;
(6)道德意識結構與情感秩序:
哈奇森的道德哲學研究,博士學位論文,2012;
(7)<西遊記>的主旨是反對
佛教嗎——與劉道生先生商榷. 黃海工學院學報. Vol. 10(18),2012(9),pp. 14-17;
(8)居林脫俗、萬物一體:談談<
西遊記>中 “
樵子” 的文化和審美形象.
滁州學院學報. 2012(6),pp.26-28;
(9) 乖張禮法,自大蠻橫:
牛魔王的人物形象再討論. 攀枝花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
主持課題
(1) 參與2012年
國家重大攻關課題(子課題:英國道德哲學部分):西方道德哲學通史研究,批准號:12&ZD122;
(2) 參與2012年
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90後大學生的價值選擇能力研究,項目代碼:12YJC710041
(3) 主持滁州學院2012年度啟動基金項目:哈奇森的道德感概念與幸福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