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樹

陳明樹教授,1969年5月出生,蘆溪鎮漳汀村河口人。

主要從事多相催化、表面化學、材料科學等研究,特別是套用表面科學手段的模型催化研究。針對一氧化碳催化氧化(含選擇氧化)、烷烴(C1-C4)的臨氧選擇氧化、合成氣轉化等催化領域的重大基礎課題,著力研製具更佳催化性能的催化劑體系,並套用表面科學及原位譜學手段系統地研究催化劑的活性位/活性相結構以及催化反應機理。發表論文60多篇,其中在國際刊物(SCI收錄)40多篇(含2篇以第一作者撰寫的在國際頂尖科學雜誌《科學》(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 ,論文被國際其他科學工作者引用500多次。論著專章一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明樹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蘆溪鎮漳汀村河口
  • 出生日期:1969年5月
  • 職業:正教授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陳明樹
1976,9-1978,7漳汀國小(河口分校),一年和二年級。
1978,9-1981,7漳汀國小,三年和五年級。
1981,9-1984,7蘆溪中學。
1984,9-1987,7平和縣第一中學,獲應屆理科高考成績第一。
1987,9-1991,7成都科技大學(現四川大學)套用化學系,獲學士學位。
1991,9-1994,8廈門大學 化學系,獲碩士學位。
1994,9-1997,12廈門大學 化學系,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9,10-2002,9赴日本留學,獲九州大學工學博士學位。
1997,12-1999,10廈門大學 化學系,講師/助研。
2002,10-2004,11美國留學,美國德州農工大學 化學系,博士後(Texas A&M University)。
2004,12-2007,8美國德州農工大學 化學系,研究員。
2007,8-今 廈門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 化學系和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正教授(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多相催化、表面化學、材料科學等研究,特別是套用表面科學手段的模型催化研究。

主要貢獻

針對一氧化碳催化氧化(含選擇氧化)、烷烴(C1-C4)的臨氧選擇氧化、合成氣轉化等催化領域的重大基礎課題,著力研製具更佳催化性能的催化劑體系,並套用表面科學及原位譜學手段系統地研究催化劑的活性位/活性相結構以及催化反應機理。發表論文60多篇,其中在國際刊物(SCI收錄)40多篇(含2篇以第一作者撰寫的在國際頂尖科學雜誌《科學》(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 ,論文被國際其他科學工作者引用500多次。論著專章一部。
研究成果
套用原位譜學手段結合氧同位素技術系統地討論了臨氧條件下釩基催化劑上低碳烷烴的催化轉化機制和選擇性活性位,甲烷氧化偶聯的活性氧物種及氟化物助催化作用的本質等;
套用超高真空的表面科學手段,在Cu(001)單晶面上成功研製出十幾種結構規整的鹼土金屬(Mg)及Bi和/或鹼金屬(Li,Na,K,Cs)等的表面合金;
成功合成一氧化碳催化氧化活性高的金納米膜催化劑,揭示金納米催化劑獨特催化性能的原由、活性位和活性相結構;
研究並闡明了乙烯基乙酸酯單體合成鈀-金合金催化劑中的金主要是作為助催劑隔離表面鈀原子而使其形成孤立鈀原子活性位,從而有效抑制副產物的形成和提高催化活性;
成功研製並系統地表征了幾類重要的模型氧化物載體的結構和性質;
發現鉑族貴金屬上一氧化碳氧化在富氧條件下存在超高催化活性態和活性相;
代表性論著
1. M. S. Chen, Y. Cai, Z. Yan, K. K. Gath, S. Axnanda and D. W. Goodman, "Highly active surfaces for CO oxidation on Rh, Pd, and Pt", Surf. Sci., 601 (2007) 5326-5331.
2. M. S. Chen and D. W. Goodman, ‘Oxide-supported metal clusters’, a chapter for The Chemical Physics of Solid Surfaces: Atomic Clusters: from Gas Phase to Deposited (Vol. 12), Ed. by D. P. Woodruff, pp201-269.
3. M. S. Chen and D. W. Goodman, Catalytically Active Gold: From Nano-particles to Ultra-thin Films, Acc. Chem. Res. 39 (2006) 739-746.
4. M. S. Chen, D. Kumar, C. W. Yi and D. W. Goodman, The promotional effect of gold in catalysis by palladium-gold, Science 310 (2005) 291-293.
5. M. S. Chen and D. W. Goodman, The Structure of Catalytically Active Au on Titania, Science 306 (2004) 252.
6. M. S. Chen, A. K. Santra and D. W. Goodman, The Structure of Thin SiO2 Films Grown on Mo(112), Phys. Rev. B 69 (2004) 155404.
7. M. S. Chen, S. Mizuno and H. Tochihara, Formation processes of an ordered mixed structure: Cu(001)-(2_2x_2)R45_-Li,Mg, Surf. Sci. 514 (2002) 194.
8. M. S. Chen W. Z. Weng, and H. L. Wan, Propane activation and conversion over supported vanadia-base catalysts in the present of oxygen, J. Mol. Catal. (Chinese), 14 (2000) 6.
9. M. S. Chen W. Z. Weng, and H. L. Wan, Mechanism of propane and iso-butane oxidehydrogenation on VMgO catalyst, Acta Phys-Chim Sin 15 (1999) 938.

獲獎記錄

1986年 福建省化學競賽一等獎。
1986年 漳州地區物理競賽三等獎。
1991年 成都科技大學優秀畢業生。
1998年 中國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主要完成人之一)。
1999-2002 獲日本文部獎學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