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昉(古代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昉 (約公元1224年前後在世)字叔方,號節齋,溫州平陽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寧宗嘉定末前後在世。以父任知浦城縣。真德秀薦之朝,與劉克莊等號“端平八士。”累遷吏部尚書,拜端明殿學士,致仕。卒謚清惠。昉撰有潁川語小二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基本介紹

  • 本名:陳昉
  • 字號:字叔方
  • 出生地:溫州平陽
  • 主要成就:四庫總目
人物生平,著作,

人物生平

為“端平八士”之一,作風遠承曾祖陳桷:出之以和.義能堅持原則。與其父及其巨的風格正相對照。
陳峴原有三予:長子陳聽(官迪功郎、鹽官主簿),少子陳暕(官通仕郎),都早卒。留下次予陳昉(字叔方)和孫子陳均(陳昕之子),都曾師事過福建浦城名儒真德秀。早在陳峴充任詞科檢校時(不到一月就因觸犯韓侂胄被絀免),就憑他的巨眼擢拔了真德秀列於榜首。
陳峴死後,陳昉以父親餘蔭補官為閩縣丞。紹定年問(1228一1232),便遷為浦城令,當時邊郡多盜匪,由於陳昉措施得當,浦城境內得以安定;偏又遇上饑荒,他立即致力於賑濟災民,度過了難關。好友戴栩(永嘉人)的贈詩中,對他的政績給以祝賀,電提出勸告: “兩年湘岸聽濤聲,又向閨峰住冷廳。可是初階帶朝籍①,已聞獨薦起齋鈴③。秋邊梧葉無風下,旱後苗根一雨青。客路方新世路熟,莫將彩筆斗英靈。”
早在“慶元黨禁”中已遭貶逐,韓侂胄死後,又受到史彌遠的排斥,一直在外任地方官。史彌遠死後第二年(端平元年,1234),他才入京為翰林學士知制誥(第二年還升了參知政事,但隨即逝世),了解到陳昉在自己的故鄉的政績,他十分高興地寫了《壽陳宰》兩絕句:“花種河陽未十旬③,和熏四境早如春。試看條救④頻頻下,字字無非育物仁。”“為民一念徹淵泉,蔬茹余旬始籲天,歲事豐登鄰寇熄,乃知感應鼓桴然@。”並推薦陳昉赴都堂審察。之後,升司農丞,出知寶慶府,施又改為大宗寺丞,擢為都官員外郎。人們把他與同學王野、王邁甫、(仙遊人) 、劉克莊(莆田人)等並稱為“端平八士”,聲價很高。《南宋群賢小錄》說:“永嘉之作唐詩者,四靈之後,則有陳叔方。”戴復古曾有詩稱讚他:“今時古君子,玉立眾人間。再世黃叔度⑥,三生元魯山⑦。把筆渾細事,憂國欲愁顏。恨不頻相見,空書漫往還。”
淳祐十一年(1251),陳昉權吏部侍郎。明年,出為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到任時正遇上大水災,他立即發錢三十萬又奏請了百萬,用來救災。在郡上重士子,愛黎民,恩威並施,終於使經濟發展,府庫也充盈了。福建人數說歷任好官時,都以陳昉為第一。劉克莊送詩云: “八郡皆知德度寬⑧,銗筒罷設訟堂閒⑨。治如清獻乖崖樣⑩,人在原明子野間@。豈有珠魚堪作貢,亦無金鶴可攜還。暮年腰腳猶頑健,惜不從公看雁山@。”(第二首略)
這時朝政一直操在佞臣手裡,繼史彌遠之後,是丁大全,再就是賈似道。所以戴復古詩中說他“憂國欲愁顏”並非泛指。而且他真的愁得病倒了,戴復古有《簡陳叔方問病》詩:
“聞君臥病知何病,醫者難以從脈上尋t自是讀書多損氣,或緣憂國重驚心。飽參妙理床頭《易》,細寫幽懷膝上琴。蛇影無疑自無恙@,此方何止值乾金。景定五年(1264),升戶部侍郎兼檢正中書門下省公事,在廷對中,他首先要求錄用朱熹、真德秀子孫,同時提出嚴格考核官吏的方案。但他早巳對朝政絕望,所以在度宗即位(1265)後,多次請求退休,致仕後不久便逝世,謐清惠。劉克莊的《資殿清惠陳公裒詩三首》之二云: “清德在人如饊日,榮名加我等浮雲。漫張贊下清涼傘@,不改遼東白布裙@。老惜平生唯此友,吾雖後死愧斯文。昔賢千里懷雞絮@,安得陳之董相墳@l”

著作

有《雲萍錄》及《潁川語小》。後者是探究典籍異同和朝廷掌故之作,前者為詩文集。可惜都巳散失。他也如父親一樣愛±,在職時能識別、提拔了臨安府廂官常擗和禮部郎中文天祥兩個英才,給朝廷留下遺澤。
①朝籍:朝官名冊。
②齋鈴:古代將帥或州郡長官辦事處有鈴。故稱鈴閣。唐時稱太守為向“鈴下,”此句雲巳由郡推薦。
③晉潘岳為河陽令,縣內悉令栽種桃李,人稱“花縣”。此句指赴縣往來及百日。
④條教,州縣所發的條文教令。
⑤鼓桴:桴,鼓槌。以桴擊鼓便能發聲。此以喻事物的惑應。
6東漢黃憲字叔度,品行為對人所重,郭林宗以為“叔度汪汪若千頃陂。”
⑦唐元德秀曾為魯山令,去職後彈琴自娛,死後人稱魯山先生。
8八郡t福建省,古閨地,宋時分為八個府、州、軍,台稱八郡。
⑨詬筒:原為受餞器,狀如撲滿。漢趙廣漢潁川守,教吏為垢
筒以接受受告密檔案。
10束趙張為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貴,人稱“鐵面御史”。
死後謚“清獻”。又宋張泳初為吏部尚書,出知陳州。剛腹
任,為治嚴酷。自號為乖崖,以為“乖則違眾,崖不利物。”
11雁山;此指平陽南雁盪山
12晉樂廣宴客,壁掛角弓,漆畫為蛇形,影入杯中,客疑為蛇,
歸而得病。樂廣知之,告以故,病即愈,後以“杯弓蛇影”喻
疑慮之無根據。
13宋梅詢為侍從,急欲進用,晚年多病,人戲之日: “公欲平
安,唯需一劑清涼散”。蓋“清涼散”為“青涼傘”之諧音。
當時唯兩府在京者方許張青涼傘。
14漢末管寧避亂,居遼東,常著白衣帽,三十七年後始歸。
15漢末徐稚遠道吊友人喪,以綿絮潰酒中,曬乾,用以裹瑪。既
至墓前.蹦水漬綿,便有酒氣。祭畢便去,不見喪主。
16漢董仲舒曾為膠西王相,此以“董相”比陳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