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年故居,是廣東最有代表性的祠堂之一,現為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潮州彩塘鎮金砂管理區斜角頭,為旅居柔佛國(現馬來西亞的柔佛州)潮人僑領陳旭年所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陳旭年故居
- 地理位置:廣東
從熙公祠是廣東最有代表性的祠堂之一,現為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潮州彩塘鎮金砂管理區斜角頭,為旅居柔佛國(現馬來西亞的柔佛州)潮人僑領陳旭年所建。
建設歷時十四年 一條石牛索激死三個師父
記者20日探訪了潮汕地區比較有代表性的祠堂之一——從熙公祠,其位於潮人僑領陳旭年故居的中心。據介紹,該祠始建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竣工於鹹豐元年(1850),歷時十四年,耗資26萬銀元。
整座祠堂坐東向西,寬31.22米,深42.25米。這個建築群以資政第為中心,按輩分順序圍繞祠堂而建。從熙公祠為二進四廳的布局,後廳面寬三間,進深三間,斗拱抬架式木結構,內部的木雕工藝相當高。或許是出於對大門的保護,和其他祠堂一樣,門樓是向內凹,避免了木製的大門直接受風吹日曬。大門樓為花崗岩砌成,石雕工藝相當精湛。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還是鑲嵌於門樓石壁上的石雕,分別為“土農工商”、“漁樵耕讀”、“花鳥蟲魚”。作品簍空雕刻,多採用“之”字形構圖,富有層次感。“漁樵耕讀”圖里分布了二十五個人物,每個動作都是有著戲劇性的瞬間定格。其中一條牛繩相當細,只有火柴大小。“一條石牛索激死三個師父”的潮汕俗語便源於此,比喻工藝精細難以完成。
傳說陳旭年當年僱傭了很多一流的工匠,好吃好住地招待,為的是確保工匠吃飽喝足,心情舒暢才有心思精雕細琢。工匠們也專心雕刻,不負所望,完成了多幅精美作品。但其中一幅難度極大,總是在接近完工時不小心把“牛繩子”弄斷,前功盡棄。前兩個師傅先後氣得撒手而去,第三個師傅只好採用水泡的方式,最終完成作品。
古石雕鋒利可割紙
祠堂門樓兩邊的牆體基座為花崗岩,據說這樣能使牆體免受水浸與潮濕之害,二來降低了牆體的重心,使其更穩固。花崗岩牆基也是相當講究裝飾的,為潮汕清代的大花瓣紋,浮雕簡潔,線條明朗。經過一百多年,祠堂的石柱線條依然鋒利,每根柱子有12條鋒利的邊線,當地人幽默地稱其中最鋒利的為“割紙石”。
潮人幾乎所有的民居裝飾藝術都體現於祠堂之上,可見潮人飲水思源,報本返始孝思,又有精益求精的實幹作風。一個祠堂的石雕藝術主要集中在門樓肚,而木雕藝術主要集中在內部的梁架結構,包括雀替、斗拱、抬梁等。祠堂藝術可以很體面地展示本宗族在本村的經濟實力與社會地位,又可展示宗族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