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新政
- 出生日期:1881年
- 逝世日期:1924.9.15
- 職業:《光華日報》社長
著名華僑企業家,辛亥革命在南洋的中堅人物,華僑文教事業先賢,
著名華僑企業家
商務遍及中國、東南亞和世界各地。1899年,19歲的陳新政南渡馬來亞檳榔嶼,輔佐父親陳裕鶴經營航運業。陳新政少有大志,生性倔強,剛毅靈敏,善於理財。幾年之後,稍有積蓄,遂奉父命回故里與林煥娘完婚。婚後返回檳城,除繼續協助父親經營航運業外,還獨立創辦了“寶成”商號,經營土特產進出口生意。業務蒸蒸日上,數載之間成為檳城殷商。接著,他又開辦“竟進”橡膠廠,將業務擴展到橡膠業,同時兼營航運業,購置“廣順”、“竟隆”兩艘汽船,奔走於檳城、太平和實勿董之間。生意興隆,盈利日增,一躍而成檳城巨富。以後,他又在中國、東南亞及世界各地創業經商,奠定了日後從事各種活動的經濟基礎,具有廣泛的人脈資源。
辛亥革命在南洋的中堅人物
陳新政在南洋及世界各地,吸收文明空氣,接觸世界新潮,對清廷的腐敗政治極度不滿。正好,孫中山、胡漢民、黃興等人於清末先後多次到南洋宣傳革命,對華僑啟蒙民族主義思想,發展同盟會組織。陳新政與黃金慶、吳世榮、丘明昶等人於1906年率先加入同盟會,入會時,陳新政將原名“文圖”改為“新政”,表示他堅決支持孫中山,追求建立一個民主共和新政府。孫中山對南洋華僑特別倚重,同盟會成立後,他五下南洋;由他親自發動的10次起義,有8次以南洋為根據地,南洋成為“中國革命軍之大本營”和“中國政治人物避難地”。南洋華僑崇敬、景仰孫中山,便從人力、物力、財力等多方面支持他所領導的革命,奠定其物質基礎和民眾基礎,使孫中山的計畫得以實施。
由於孫中山革命精神的感召,陳新政在一系列活動中,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是孫中山避難馬來亞檳榔嶼時的摯友。孫中山發動鎮南關、河口諸役,都得到陳新政等人的踴躍捐輸,以濟軍需。“庇能會議”策劃了廣州黃花崗起義,成為辛亥革命的轉折點。每逢起義失敗,陳新政就多方設法,妥善安排逃亡的大批志士,讓他們先到南洋避難,以圖東山再起。陳新政時值盛年,任事勇敢,有俠義之風,精力充沛地為革命奔走呼號,受到同志們的器重。著名華僑領袖莊希泉1911年11月在檳榔嶼,由陳新政、黃金慶、丘明昶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1912年2月,莊希泉等再次到南洋為孫中山籌劃的“中華實業銀行”招股,陳新政是最踴躍認股捐資的僑領之一。這使招股任務在三個月內便超額完成。
陳新政是民國初年南洋的福建華僑領袖。當時,陳新政任同盟會檳城支部長,事實上肩負整個南洋的事務。可是,革命黨人內部分為東京和南洋兩派,互有摩擦;為了不致貽誤大局,陳新政巧妙地周旋於兩者之間,經常給孫中山寫信匯報請益,孫中山也經常致信給陳新政,談國內外政局和同盟會政綱。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後,南洋華僑歡欣鼓舞,陳新政與檳城的革命同志努力籌款,匯回國內,支持福建、廣東兩省光復。福建光復後,陳新政被推為南洋華僑代表,回國祝賀勝利,慰問革命黨人。到達福州,福建省都督孫道仁委任他為“募軍債代表”,再返南洋勸募。1914年,孫中山親筆寫信給陳新政,商談組織中華革命黨事宜。從陳新政後來的一系列作為看,他確實按照孫中山的主張開展革命活動。
華僑文教事業先賢
陳新政是東南亞華僑文化教育事業先賢,他創辦了多家報社、學校和社團,為啟發民智、培育人才做了許多工作。加入同盟會的第二年即1907年,陳新政與吳世榮、黃金慶等人,在檳榔嶼創辦“檳城閱書報社”,其成員都是同盟會成員或同情革命的人。1910年,中國同盟會南洋總機關由新加坡移設檳城,即附設於閱書報社內。1910年10月2日,孫中山在該社召開會議(即“庇能會議”),議決發動廣州之役。1910年夏,緬甸《光華日報》被當局強令停刊,陳新政則支持原創辦人莊銀安於是年11月將報紙移至檳城復刊出版,“光華”意即光復中華。1914年,陳新政於新加坡創辦《民國日報》。1916年,菲律賓華僑在廈門創辦《民鐘日報》,半年間便發生資金短缺問題,廈門的同盟會元老、《民鐘日報》名譽社長許卓然多次寫信向陳新政求援,陳新政每次都寄千元幫助,使之繼續出版發行。第二年,陳新政又協助《民鐘日報》在南洋招募股份。
檳城閱書報社於1917年2月,正式創辦了鐘靈學校(今鐘靈中學),校名由陳新政提出,取“鐘靈毓秀”之意,最初,教室就設在閱書報社樓上;不久,他又創辦了福建女學校(今檳華女子中國小)。
1920年12月15日,陳新政發表了《中華學校附設中學之謅議》一文,建議擴展原來的國小,以滿足華人對中學的需求。1922年2月2日,他又發表了《創辦商業傳習所芻言》一文,建議將原來停辦的中學改辦商業學校。可見,他無時無刻不在考慮華僑的教育問題。
馬來西亞華僑教育家汪起予在《鐘靈學校之史略》中說:“吾黨(指中國同盟會———引者)自討袁失敗後,有識之士鹹知欲達到革命目的,非從根本解決不可,欲從根本解決,非先推廣國民教育不可。檳城本為革命策源地,而閱書報社即其中樞,諸同志莫不以興學為唯一之要圖,而隱然領袖群賢者,則陳新政先生也。”
華僑辦學,在南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梁紹文所著《南洋旅行漫記》(1924年10月上海中華書局出版)一書中有一段評論:“華僑自從辦了學校後,很像旭日初升一樣,將從前的暮氣逐漸消除,一種振奮刷新的氣象,蓬蓬勃勃,甚是可喜。”
世界華僑、華人風範
陳新政為多元化創新與文化傳承樹立楷模。他在繁忙的商務、革命活動中,還寫了大量文章,在他逝世後,後人編輯、出版了他所著的《華僑革命史》一卷,《陳新政遺文集》一卷,還編印了《陳新政先生傳》、《哀思錄》。在《華僑革命史》中,陳新政論述了華僑與祖國的關係,敘述了孫中山的革命過程及其與華僑的往來、華僑在南洋各地的各種活動,印證了孫中山“華僑為革命之母”的名言。《陳新政遺文集》共收集了雜文、遊記79篇。
書中有一篇寫於1911年4月19日的雜文《論廈門保商局之斂財殃民》,文章說:
該局之設,美其名曰保商,固將謂保吾僑商也。而實則使僑民受患。查該局創於辛丑(即1901年———引者),迄今已十有一年,其定例則每客一名歸廈,無論貧富,均須納入口稅一圓。計其大略,此款已不下百二十萬。滿政府既抽此巨款,不但無絲毫利益於吾僑商,而貧民之受酷虐者,則慘無天日,聞不忍聞。
前者豐遠船載廢病華人百名歸國,系暹(暹羅,即泰國———引者)政府給船費,由通扣埠遣歸者。及至廈門,保商局照例徵稅。病者無繳,竟被鞭笞,船主仍載回暹。嗚呼,身罹病患,望國門而不得入,且被鞭笞,哀哀僑民,不死何俟。是保商局未設,吾民尚得從容出入;保商局既設,吾民無此一圓,永不得歸國矣!
……
何大不幸而生於此窮凶極惡之滿政府下也!
讀他的遺著,深感他善於思考,敢於亮見,論述深邃,文辭犀利,充滿救國愛僑的思想。他的行事風格獨特,不僅訴之言語,形於文字,還快速付諸行動,努力作為。像他這樣通於文墨、口齒伶俐、能力頗強、勤於寫作的華僑企業家兼政治家,實屬罕見。故而華僑中某些宵小之徒和保皇黨餘孽,“槍打出頭鳥”,暗中誹謗構陷。
1920年5月,英國殖民政府炮製《海峽殖民地教育條例草案》,對華僑教育施加種種無理和苛刻的限制,以控制、扼殺華僑教育,壓制華僑愛國運動。遭到南洋愛國華僑的一致反對。陳新政走在反對苛例的前列,在報上發表文章加以抨擊,故被殖民政府定為“反抗條例主謀”、“危險分子”,於1920年10月間被逮捕至新加坡,入獄一個多月後被驅逐出境。
陳新政先生被押到碼頭遣送時,“候送者極形擁擠”(當年當地報紙報導),可見他的得民心和影響力。
陳新政返歸故里廈門後,又為故鄉效力,在禾山辦學,力圖革除鄉村陋習。但當時政治腐敗,軍閥、土匪、官僚橫行霸道,民不聊生,這使他十分痛心,乃南返暹羅,繼續經商。1922年,林森出任福建省省長,深知陳新政是一位很有作為的愛國華僑,屢次電邀他回閩為國效勞。陳新政應命回國,經廈門而福州。可是,他看到福建時局混亂,政治照樣腐敗,大失所望,感到報國無門,難展抱負,便再次返回暹羅,經營稻米加工業。兩次歸國回閩,世擾俗亂,人慾橫流,讓他觸目驚心;他日夜憂國憂民,抑鬱寡歡,1924年9月25日不幸病逝,享年僅44歲。
噩耗傳開,前往奔喪弔唁者達數千人之眾,檳榔嶼、馬尼拉、仰光、廈門等地,均舉行追悼大會。在曼谷,出殯之日,當地長官親臨執紼,以虎兵及軍樂隊送葬,儀式極為隆重。
陳新政受到各界人士的尊崇,不少當年名人均題詞紀念,如孫科題“陳新政先生遺著”,胡漢民題“常憂祖國,義不後人”,蔡元培題“廉頑立儒”,鄭洪年題“生而為英,死而為靈,讀先生書,慕先生願,後死者毋忘前輩奮鬥之崢嶸”,鐘榮光題“正誼讜言,僑胞矜式”。廈門追悼大會,輓聯寫著:“負經濟宏才,許世以身,有功於國,有功於人,斯君卓著千秋業;綜生平偉績,大書其事,或布在方,或布在策,此後留傳萬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