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恩鳳

陳恩鳳

陳恩鳳(1910—2008),我國著名土壤學家,農業教育家。長期從事土壤科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土壤地理、土壤改良土壤肥力方面有重要貢獻。提出以水肥為中心改良鹽鹼土的綜合措施。對土壤肥力與酶活性關係,有機肥的改土作用,深耕的適宜深度及將土壤微團聚體組成作為評價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綜合指標等做了深入研究。曾任瀋陽農學院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恩鳳
  • 別名:惠同(字)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句容縣
  • 出生日期:1910年12月20日
  • 逝世日期:2008年6月7日
  • 畢業院校:金陵大學,獲農學士學位
  • 主要成就:提出改良鹽鹼土的綜合措施
    確立耕作土壤地位
    提出土壤適度深耕
    闡明土壤肥力實質
  • 性別:男
歷簡,成就,確立耕作土壤地位,提出土壤適度深耕,闡明土壤肥力實質,提出鹽鹼土改良方法,個人簡歷,主要論著,學者風範,師者楷模,科學報國,鑄就土壤學界豐碑,德高為師,培育英才矢志不渝,一生許國,袒露赤子丹心,

歷簡

陳恩鳳先生自幼天資聰穎,學習成績優良。1933年畢業於金陵大學,並被學校推薦到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前身)任調查員,在美籍專家指導下從事土壤調查工作。在掌握了一定的土壤地理知識之後,為進一步深造,於1935年去德國留學,在克尼堡(Konigsberg)大學研究院攻讀土壤肥力學,其導師為國際知名土壤肥力學家、密氏定理的創始人——密希里(E.A.Mitscher Lich)。1938年春,陳恩鳳完成了題為《廄肥施入土內在生長季節的分解》的學位論文,獲理學博士學位。該論文於當年秋在《德國農業年報》上發表。
1938年6月回國,繼續在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晉升為技師,主要從事土壤團粒穩定性測定方法和人畜糞中氮素保存方法的研究。1940年轉入設在重慶北碚的中國地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員,從事土壤地理研究,並在當時內遷重慶北碚的復旦大學農學院兼課。1943年8月受聘轉入復旦大學任教授,1946年隨復旦大學遷回上海,任農藝系主任。
陳恩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恩鳳繼續任復旦大學農藝系主任。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復旦大學農學院遷至瀋陽與東北農學院的幾個系合併成立瀋陽農學院,他改任土壤農化系主任,1957年任瀋陽農學院副院長,1978年任院長。在此期間,1953年受中國科學院委託籌建東北地區的土壤研究機構,兼任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東北分所籌備處副主任。後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陳恩鳳兼任該所農化研究室主任。1961—1964年一度兼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遼寧分院副院長。

成就

陳恩鳳從事農業高等教育近50年,講授過土壤學肥料學土壤地理學水土保持學土壤改良學、土壤肥力學等多門課程。在教學中,他始終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一手抓教材,一手抓教法,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1943年他專任教學工作以後,就以自己所掌握的調查研究材料,並參考國內外有關資料,編寫出《水土保持學概論》和《中國土壤地理》,分別於1949年和1951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兩本教材具有理論聯繫實際、內容充實、條理清晰、深入淺出的特點,深受師生的歡迎。其中《中國土壤地理》一書,被指定為高等院校地理系教學參考書。他還十分重視生產實習,領導和指導學生參加友誼農場開墾前的土壤調查、遼河流域土壤調查、郭前旗灌區鹽鹼土調查和改良,以及各地土壤侵蝕調查等工作。他培養的學生畢業後,大都能在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認真負責地工作,並作出較好成績。其中不少人已成為土壤學教學、科研和行政部門的業務骨幹或領導幹部。
他在土壤科學研究活動中強調兩點:一是求實,即重視理論聯繫實際,注意用科學理論去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一是求廣,即科學工作者的知識面和涉及的研究領域要儘可能地廣泛一些。他認為,只有知識面較廣和涉及領域較多的人,才能比較綜合全面地認識事物,從而有利於問題的解決。正因為如此,陳恩鳳才得以在科學研究上有所建樹,尤其在土壤地理、土壤肥力和土壤改良3個方面有重要成就和獨創性見解,對我國土壤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陳恩鳳於1948年加入九三學社,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任九三學社瀋陽分社籌委會委員,1956年被選為九三學社中央委員,1957年任瀋陽分社主任委員,1984年起歷任九三學社遼寧省委主任委員、中央常委、中央參委會副主任、遼寧省九三學社名譽主任委員。
陳恩鳳曾先後任瀋陽市第一屆人大代表,第一屆政協副主席;遼寧省第二屆人大代表,第二、三、四、五、六屆政協副主席;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他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農學評議組成員。
早在1945年他與我國老一輩土壤學家共同發起成立中國土壤學會,歷任理事、常務理事和副理事長職務,1983年因年事已高,改任顧問。1963年組織成立遼寧省土壤學會,歷任第一、二、三、四屆理事長,1984年改任名譽理事長。1957年起負責籌備和創建《土壤通報》雜誌,並任主編。他還歷任遼寧省科協副主席、名譽主席。

確立耕作土壤地位

陳恩鳳從1933年起就從事土壤調查工作,足跡遍及大半箇中國。在多年實際調查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科學資料,為日後從事土壤分類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土壤分類是土壤科學發展水平的標誌。土壤分類廣泛套用於自然資源調查、荒地開發、區域規劃、國土整治和環境質量評價,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也是進行國際土壤科學信息交流的重要內容。
50年代後期,我國土壤學界有人認為耕作(農業)土壤並非自然土壤發育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階段,且其形成的開始也往往是自然土壤本身歷史的結束,所以不可能和自然土壤混合分類。陳恩鳳反對這種觀點,認為它不符合土壤發生規律。他認為:“農業土壤由自然土壤經過耕作發育而成,所以與自然土壤有親緣關係,它們之間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還有各種中間的過渡類型。它們具有相同的母質、相同的個體理化性質,如結構性、保水性、吸收性等;就以外在因子而論,也有相同的部分,如當地的氣候、地形等。因此,二者既可能而且應該納入一個統一的土壤分類系統,才有利於研究,才有利於利用。”上述兩種觀點經過多年的爭論和研討,到1978年,中國土壤學會根據大多數土壤學家的意見,決定將農業土壤和自然土壤納入統一的分類系統之中。以後的各種分類方案雖對某些具體土類的劃分和位置作了調整,但農業土壤與自然土壤統一分類的原則已被確認。

提出土壤適度深耕

在人口不斷增加的形勢下,如何提高土壤肥力以增加農產品產量,是所有農業工作者,也是土壤科學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陳恩鳳從研究有機肥料和土地深翻入手,以闡明土壤肥力的實質及其培肥途經。
1958年,在我國部分農業科學工作者和農民民眾中,對土壤深翻問題存在著一種傾向,似乎土壤耕翻越深越好,導致浪費大量人力和物力。為了探明土壤耕翻的適宜深度,他在廣泛收集數據、進行系統測定的基礎上,於1959年發表題為《深耕的現狀與發展》一文。文章指出,由於土體的自然下沉和上層土壤對進入土壤空氣中氧的截留,深耕超過一定深度後,下層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學性質並無明顯變化。據此,他提出深耕的最大深度以不超過50厘米為宜。

闡明土壤肥力實質

陳恩鳳在研究土壤深翻適宜深度的基礎上,進而研究了耕作土壤的層次發育問題。他通過田間試驗證明,在翻耕深度為30—40厘米時,上層土壤由於受地面生物和氣候的影響較大,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和轉化比較強烈,但欠穩定,對作物前期生長影響較大;而下層由於受地表生物和氣候影響較小,通氣透水性能較差,生物活動與物質轉化亦較弱,但比較穩定,對作物後期生長及產量起穩定作用;至於40—50厘米的土層,其物質轉化強度更低,但對於承受和補充上層的水分、養分有較大能力,因而對作物起著保證作用。陳恩鳳根據各層次物質運動特點和對作物生長所起的不同作用,分別將其命名為“活動層”、“穩定層”和“保證層”。這種按作用而不按形態劃分耕作土壤層次的方法,在指導生產上更有實際意義,也更加明確地闡明了深耕的主要作用在於創造一個具有穩定作用的“穩定層”。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土壤的層次組合狀況對土壤肥力雖有意義,但土壤中水、肥、氣、熱之間的協調更為重要。因而在研究土壤肥力時,既要摸清與土壤中水、肥、氣、熱的存在狀況有密切關係的土體構型,還要摸清它們之間協調狀況。簡單地說,既要研究“土體”,也要研究“體質”。只有同時注意這兩個方面,才有利於揭露土壤肥力的實質。
他根據對不同耕作歷史和不同肥力水平的黑土棕壤紅壤,及由它們發育的水稻土,以及黑鈣土灰鈣土栗鈣土進行的多年研究,於1985年明確指出,土壤微團聚體包括有機礦質複合體,對土壤理化和生物學性質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以黑土、棕壤為例,它們小於10微米的團聚體內所含緊結合態腐殖質較多,持水性較強,保蓄碳、氮、磷性能較高,活性較強;而大於10微米的團聚體內所含松結合態腐殖質較多,釋水性能較強,釋供碳、氮、磷性能較高,酶活性較弱。土壤微團聚體組成狀況很可能是土壤中水分和養分保儲和釋供的關鍵機制,與土壤肥力水平存在明顯相關,可以作為衡量土壤肥力水平的綜合指標,其組成可以通過施用有機質肥料和沸石等加以調控。這為制定培肥措施開闢了一條新途徑。關於土壤肥力實質及其調控的全部研究成果,已納入他的《土壤肥力物質基礎及其調控》專著中。

提出鹽鹼土改良方法

1953年初,陳恩鳳率領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部分科研人員,在吉林省郭前旗灌區的鹽鹼荒灘上建立起我國東北地區最早的長期定位觀測點,以進行改良鹽鹼地的研究。他根據土壤中鹽分易於集中,易於分散,即所謂“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規律,以及集中則為害,分散則有益,而且鹽分中多數為作物生長所必需,所以既不宜、也不易去除淨盡的事實提出,改良鹽鹼土,只要將土壤鹽分濃度嚴格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就能夠生長作物,而無須完全除盡。事實證明,郭前旗灌區的鹽鹼地採用“淡水沖洗,種稻改良”獲得了成功,為鹽鹼地改良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
8年觀測結果表明,經淡水沖洗種稻改良的鹽鹼地有48%的土地含鹽量呈下降趨勢,30%土地鹽分無明顯變化,僅有22%土地的鹽分呈上升趨勢。可見,種稻改良鹽鹼地的方法可使地下水含鹽呈下降趨勢,這就肯定了蘇打鹽土進行種稻改良的長期有效性。
在研究鹽鹼土的過程中,陳恩鳳發現有機質的轉化與土壤脫鹽脫鹼有密切關係。在一定水熱條件下,增加土壤有機質可增強土壤中蛋白酶、脲酶等酶類的生物活性,而釋放出更多的胺態和銨態氮。此外,低分子有機酸也有利於土壤脫鹽脫鹼;而水溶性腐殖質、活性胡敏酸和富里酸可活化陽離子,改善土壤性質和補充因沖洗而淋失的活性腐殖質含量,從而相應地增加了蘇打鹽土的水溶性鈣鎂和有效態氮磷含量,提高土壤的緩衝性能。可見,除水分外,有機質也是改良鹽鹼土的一種重要物質。
陳恩鳳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於1965年在哈爾濱召開的“全國鹽鹼土改良學術討論會”上提出“以水肥為中心的綜合措施”改良鹽鹼土,受到與會人士的重視與讚賞。其後,這項研究成果在全國各地陸續得到推廣,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陳恩鳳學風嚴謹,研究課題緊密結合實際,並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出新的觀點,發現新的問題。他兼任職務雖多,但對承擔的教學、科研和行政領導工作,乃至社會活動,無不認真負責。他勤于思考,善於計畫,工作勤奮,品德高尚,深為人們所稱道。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九三學社資深社員,我國著名土壤學家、教育家,原瀋陽農學院院長陳恩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8年6月7日在瀋陽逝世,享年98歲。
陳恩鳳同志系江蘇省句容縣人。早在1946年,陳恩鳳同志就參與了中國土壤學會的創建工作,並先後擔任理事、常務理事和副理事長,1956年被評定為一級教授。陳恩鳳同志是瀋陽農業大學土壤農化學科創始人,也是我國土壤學學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90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陳恩鳳同志也是一名社會活動家,做了大量的教學管理、社會行政和黨的統一戰線工作。
陳恩鳳同志是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二屆遼寧省人大代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屆遼寧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原中央常委、中央參委會副主任,九三學社第一屆遼寧省委主任委員。曾兼任省科協副主席、全國科協委員。

個人簡歷

1910年12月20日 出生於江蘇省句容縣。
陳恩鳳
1933年 畢業於金陵大學,獲農學士學位。
1933—1935年 任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調查員。
1935—1938年 在德國克尼堡大學研究院學習,獲理學博士學位。
1938—1940年 回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任技師。
1940—1943年 任中國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並在復旦大學兼課。
1943—1952年 任復旦大學教授、農藝系主任。
1952—1984年 歷任瀋陽農學院教授,土壤農化系主任、副院長、院長。
1953年 兼任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東北分所籌備處副主任。
1954年 兼任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農化室主任。
1984年 以後不再擔任瀋陽農學院院長職務,專任教授。
2008年6月7日 逝世於瀋陽。

主要論著

1 陳恩鳳.江蘇省句容縣土壤調查報告.土壤專報,1933(8),第8號.
2 陳恩鳳.廄肥施入土內在生長季節的分解(德文).德國農業年報(柏林),1938,86(1).(Untersuchungen uber die Zersetzung des Stallmistes im Boden Wahrend der Vegetation,Lardw.Jahrbucher Bd,86(1)Heft1,Berlin,1938.)
3 陳恩鳳.四川省北川縣土壤.土壤簡報,1939(2)第2號.
4 陳恩鳳.漢渝公路中段及渠江流域之土壤與土地利用.地理集刊,1943(1).
5 陳恩鳳.人畜糞中氮質之保存方法.土壤,1943,3(1—2).
6 陳恩鳳.青海省中部之棕壤及其地理意義.地理學報,1944,(11).
7 陳恩鳳.水土保持學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49.
8 陳恩風.中國土壤地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1.
9 陳恩鳳.黑龍江省龍江縣之土壤與土地利用.土壤專報,1951(25).
10 陳恩鳳.土壤含水量對於油桐苗生長的影響.土壤學報,1953,2(1).
11 陳恩風.吉林省郭前旗灌區的鹼化草甸土.土壤學報,1957,5(1).
12 陳恩鳳等.吉林省郭前旗灌區鹼化草甸土及其改良.土壤專報,1957(30).
13 陳恩鳳.深耕的現狀與發展.土壤通報,1959(6).
14 陳恩鳳等.有機肥料優越性的研究(一)·提高堆肥肥效的研究.土壤學報,1959,7(3—4).
15 陳恩鳳等.有機肥料優越性的研究(二)·施用有機肥料對土壤肥力、微生物活動、作物產量的作用.土壤學報,1960,8(1).
16 陳恩鳳.耕翻深度與耕層的層次發育.中國農業科學,1961(12).
17 陳恩鳳.農業土壤的形成與分類問題.農業土壤論文集,1962.
18 陳恩鳳等.吉林省郭前旗灌區蘇打鹽漬土的成因及其累積過程.土壤通報,1962(1).
19 陳恩鳳等.吉林省郭前旗灌區蘇打鹽漬土的改良.土壤學報,1962,10(2).
20 陳恩鳳等.吉林省郭前旗灌區蘇打鹽漬土的鹽分動態.土壤通報,1962(2).
21 陳恩鳳.關於鹽鹼土改良工作中的幾個問題.土壤通報,1965(6).
22 陳恩鳳.草甸棕壤區耕作土壤的層次發育及其肥力特徵.土壤學報,1965,13(2).
23 陳恩鳳.關於土壤肥力實質研究的來源與構想.土壤肥料,1978,(6).
24 陳恩風等.土壤有機質轉化的研究——蘇打鹽土中有機質轉化與脫鹽、脫鹼培育肥力的關係.土壤學報,1980,17(3).
25 陳恩鳳等.土壤肥力實質的探討(Ⅰ)·黑土.土壤學報,1984,21(1).
26 陳恩鳳等.土壤肥力實質的探討(Ⅱ)·棕壤.土壤學報,1985,22(2).
27 陳恩鳳等.土壤肥力實質的探討(Ⅲ)·紅壤.土壤學報,1986,23(4).
28 陳恩鳳等.土壤肥力實質的探討(Ⅳ)·水稻土.土壤學報,1987,24(1).
29 陳恩鳳.土壤肥力物質基礎及其調控.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學者風範,師者楷模

2008年6月7日,九三學社資深社員,我國著名土壤學家、教育家,瀋陽農學院原院長,九三學社遼寧地區組織的主要創建者之一陳恩鳳先生離開了我們。斯人已去,風範長存,陳恩鳳先生一生以科學報國、培育英才為己任的執著獻身精神將成為激勵後繼者不斷前進的寶貴財富。

科學報國,鑄就土壤學界豐碑

陳恩鳳1933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1938年獲德國克尼堡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在抗戰的烽火中陳恩鳳先生學成歸國,立志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現狀,科學報國成為陳先生一生的信念坐標。
陳恩鳳長期從事土壤科學研究,在土壤地理、鹽鹼土改良和土壤肥力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他先後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出版的《水土保持學概論》、《中國土壤地理》和《土壤肥力物質基礎及其調控》等學術專著,對土壤肥料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為我國土壤學科在國際上學術地位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他與我國老一輩土壤學家共同發起成立中國土壤學會,成為我國土壤學學科主要奠基人之一。
陳恩鳳1933年起就從事土壤調查工作,足跡遍及大半箇中國,在長期的土壤科學研究實踐中,陳恩鳳始終堅持求實、求廣的嚴謹科研態度,在土壤地理、土壤肥力和土壤改良等研究領域提出了獨創性的見解。陳恩鳳特別注重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的緊密結合,1953年初,陳恩鳳率領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部分科研人員,在吉林省郭前旗灌區的鹽鹼荒灘上建立起我國東北地區最早的長期定位觀測點,進行改良鹽鹼地研究,其後,研究成果在全國各地陸續得到推廣,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德高為師,培育英才矢志不渝

陳恩鳳1940年始在復旦大學兼課,1943年受聘轉入復旦大學任教授。從事高等農業教育50多年來,陳恩鳳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先生學識淵博、為人師表,深受學生的愛戴和尊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陳恩鳳仙逝後,飽含學子哀傷、痛惜之情的唁電唁函從海內外如雪片般飛來,農業部原副部長、76歲的洪紱曾先生等學生紛紛撰文悼念恩師。
德高學正,方為人師。幾十年來,陳恩鳳將全部心血浸潤於高等農業教育事業,無論是身處繁華的大都市上海,還是在一片荒蕪、條件艱苦的瀋陽東陵,陳恩鳳都矢志不渝。1952年,國家院系調整,陳恩鳳在當時的復旦大學農學院教授和老師中帶頭回響國家號召,舉家隨學院離開繁華的上海奔赴當時處於抗美援朝前線的瀋陽,為瀋陽農學院的建立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骨幹作用。1956年,陳恩鳳被評定為一級教授,1957年起任瀋陽農學院副院長,在確立瀋陽農學院的發展方針、方向,學校的各項建設和教學改革以及尊師重教的學風方面都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1978年,已經68歲的陳恩鳳受命擔任瀋陽農學院院長,在文革後的百廢待興中,面對受到嚴重摧殘的瀋陽農學院,古稀之年的陳恩鳳與全校師生一道勵精圖治,為改革開放後瀋陽農學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陳恩鳳一生獻身於高等農業教育事業,年過九秩依然熱切關注著瀋陽農業大學的建設發展。
陳恩鳳(前左六)在九三學社九屆三中全會上陳恩鳳(前左六)在九三學社九屆三中全會上

一生許國,袒露赤子丹心

1948年,在國家命運的動盪時刻,時任復旦大學教授兼農藝系主任的陳恩鳳毅然加入九三學社,充分展現了一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赤子情懷。在成為九三學社社員的一甲子歲月中,陳恩鳳始終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參與九三學社的各項活動,即使在耄耋之年,不顧年邁仍然積極參加九三學社遼寧省委和九三學社每次重大代表會議,不但堅持出席且堅持會議始終。
陳恩鳳作為九三學社遼寧地區早期成員之一,在推動遼寧九三學社發展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九三學社遼寧地區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壯大做出了重要貢獻。1952年,陳恩鳳與嚴濟慈鐘俊麟先生一道,負責籌備組建九三學社瀋陽分社工作。從1958年到1984年26年時間中,陳恩鳳擔任九三學社第一、二、三、四、五屆瀋陽分社主任委員。1984年九三學社遼寧省委員會在瀋陽成立,陳恩鳳擔任九三學社遼寧省第一屆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恩鳳始終把個人命運與祖國和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作為九三學社的優秀代表,他以愛國、民主、科學為旗幟,躬身耕耘科學與教育的廣闊田地,以滿腔的赤誠書寫著一個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畢生的偉大追求。
先生偉業,高山仰止,風範長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