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陳志明,學者,金庸研究專家。嚴家炎先生關門弟子。著名出版人。1976年生,河南安陽人。13歲初讀金庸小說,16歲試評《笑傲江湖》。多年獨立評點、箋注的《金庸作品集》已經完成。個人研究方向:傳統文化與現代中國之關係;金庸研究領域方向:藉助金庸小說普及推廣傳統文化。
著有《金庸筆下的文史典故》(上下冊,東方出版社,2007年)、《金庸筆下的文史典故續編》(上下冊,東方出版社,2008年)、《金庸筆下的兵法奇謀》(東方出版社,2008年);編著有《金庸論爭實錄》(全四冊);編有《金庸訪談錄》等。評論金庸的文章散見於各大網站。人民日報出版社傳記編輯室主任,現擔任系列出版物《看金庸》執行主編,曾為央視張紀中版《鹿鼎記》擔任學術顧問。是近年來金庸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與代表人物。
除金庸研究領域之外,陳志明還是一位著名的出版策劃人。曾策劃出版《中華文化復興方陣》書系(人民日報出版社):該書系高屋建瓴,從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國家戰略高度著手,將當世一流學者幾乎“一網打盡”。成為人民日報出版社的“看家書”、“鎮山之寶”。書系分“名家對話系列”、“名家講演系列”、“名家談中國文化系列”、“名家自述系列”、“名家學術思想精粹系列”等多個部分,縱則“對話系列”、“講演系列”、“自述系列”等,橫則“季羨林系列”、“任繼愈系列”、“周有光系列”、“余光中系列”、“莫言系列”等,蔚為壯觀。該書係為開放式架構,至今仍在不斷增加新的系列、不斷有新的學者大家側身其中。
策劃有《近代中國人物自述書系》(人民日報出版社)、《近代中國人物軼事書系》(人民日報出版社)、《近代中國人物追憶書系》(人民日報出版社)。其中自述系列“還原百年中國百年人物的百年心路,重現百年往事百年歷史的百年記錄”,展現了“近代中國百年風雲人物”的“全景式精神群像”;軼事系列則“蒐集百年中國百年人物的百年逸聞,匯錄百年往事百年歷史的百年軼事”,展現了“近代中國百年風雲人物之小故事大人生”;兩個系列即“零距離觸摸一個時代的脈搏與體溫,”又“面對面感受一個時代的氣度與風範”,追憶系列則是後來者對先人們的記述與回憶。三個書系各自獨立又互有交叉。比如“自述書系”有《黃興自述》,“軼事書系”則有《黃興軼事》,“追憶書系”里則有《我的祖父黃興》等。三者相加,亦可另組一個小的“黃興系列”。系統而完整的展現了近代百年風雲人物不同的人生與不同的側面。
擔任《中國近現代武俠小說典藏大系》(第一輯15冊,河南人民出版社)策劃兼主編。《中國歷代人物演義書系》(第一輯30冊,中國戲劇出版社)策劃兼主編。《齊如山全集》(全15冊,中國戲劇岀版社)策劃兼主編。《連雅堂先生全集》(全15冊,台海出版社)策劃兼主編。
學術與策劃影響
他對金庸小說的評論,採用的是傳統學術中評點與箋注的方式。受西方論文規範的影響,這種方式在現當代學術研究領域已經基本絕跡。文史專家張紹誠譽之為:“精思博覽話金庸,箋釋探微好學風。業繼鄭(康成)、朱(熹)、胡(三省)、郝(懿行)、段(玉裁),羨君力作建新功。”高度肯定他箋注金庸小說的功績。有論者認為,陳志明是繼錢鐘書之後,學界純用文言文進行著述、寫作的唯一一人。他的研究成果被引用率很高,也曾被維基百科等機構編寫詞條時所採用。
《金庸筆下的文史典故》“正編”出版於2007年,“續編”出版於次年。二書出版後,在學界引起震動。劉再復讀到該書後,按捺不住激動,深更半夜打越洋電話給金庸,交口稱讚,認為該書的出版,大大開闊了後來者的視界,使金庸研究“又上了一個新台階”,金庸先生對《金庸筆下的文史典故》正、續編很是認可,特別叮囑香港《明報》刊發專訊介紹。李澤厚讀後譽之者再,認為作者年齡之輕與學術功底之厚恰成兩極。“以你的學術功底,僅僅研究金庸有點可惜。”當面建議作者“改行”研究儒家哲學、傳統文化。余光中認為該書文字“頗為雅馴,晚輩學人中難得一見。”周有光認為“非常好”。湯一介認為“起點很高”。楊天石認為“文史功底非常紮實。”李輝稱自己將該書隨時帶在身邊,出差途中,車上、飛機上隨手翻幾段,便“獲益匪淺”。余世存讀過該書,大生知己之嘆。“我寫《非常道》,僅涉近代百年歷史,便頗受史料搜求之苦。得睹兄之大著,乃知天外有天”,該書之出,誠“中國文化之幸也”。孔慶東也說,“與志明兄相比,我的金庸研究,只能算是讀後感了。”黃永玉、嚴家炎、錢理群、耿雲志等對之亦頗有嘉賞之詞。
自2011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以降,陳志明的圖書選題策劃,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2012年莫言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他於一周之內推出《對話莫言》(人民日報出版社),一月之內推齊其他兩種《走進莫言》、《大家說莫言》(人民日報出版社),節奏之快、效率之高令同行驚嘆。2014年邵逸夫、馬爾克斯、吳清源先後去世,他先後策劃推出《邵逸夫和他的時代》、《一個人的百年孤獨:馬爾克斯傳》、《吳清源傳》(中國商業出版社)等;金庸90壽誕,適時推出《金庸和他的家人們》、《金庸和他的師友們》(人民日報出版社)二書以賀;金庸“出世”六十年,又策劃推出《金庸傳》(中國商業出版社)。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看金庸》第一輯則推出《金庸論說莎士比亞》(人民日報出版社);甲午戰爭120周年,則推出《中國為什麼輸:15位中外學者論說甲午》;梅蘭芳誕辰120周年,策劃推出《梅蘭芳全集》(全八冊,中國戲劇出版社);程硯秋誕辰110周年,則推出《程硯秋全集》(全四冊,中國戲劇出版社);于右任辭世50周年,又推出《于右任全集》(台海出版社)等。可以說,陳志明的圖書選題策劃,基本上做到了重大歷史事件不缺席,重大文化事件不缺席。這在出版領域,也不能說不是一個異數。
媒體與讀者評價
二書(《金庸筆下的文史典故》及《續編》)通過對金庸十五部小說裡面的文史典故的梳理和箋釋,幫助讀者了解金庸作品中大量的文史典故的出處和背景。這是國內金庸研究者中第一次有人從這個角度對金庸作品進行全面箋釋,資料豐富,具有相當的工具性和收藏性。
——東方出版社
全書(《金庸筆下的兵法奇謀》)分上、下兩編。分別由《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的計謀論點出發,涉及《孫子兵法》十三篇的大部分重要謀略和《三十六計》的全部計謀。
以“釋題”解釋篇名,用“論略”引入金庸武俠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指出暗合兵法之處。以“作者按”的形式,將《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相關處加以貫通。並附“注釋”標明出處。“論略”部分,以詳盡的作品事例論證兵法謀略,原文引用和作者論述相結合,如數家珍,侃侃而談,是全書的重要看點。
全書收錄《孫子兵法》,十三篇和《三十六計》的全部原文原典,讀者因此獲得超值收藏機會。
——東方出版社
陳志明《金庸筆下的文史典故》(上下冊),東方出版社出版。書中箋注了金庸小說中大量的文史典故,大凡詩詞曲賦、琴棋書畫、山川地理、典章制度等,都有根據和出處。這本書你要讀完了,就馬上是金庸研究的專家啦,可以在電視上和陶傑一起討論金庸了。
——香港《明報》
是作(《金庸筆下的文史典故》及《續編》)略嫌未夠對題,但走對了方向,可記一功。
——《香港作家》雜誌
讀者評論
金庸筆下的典故很多,這本書很好地予以了概括與總結。(四海遊子)
每本書的文史知識都有詳細考證,規範而豐富,無廢話。(無暱稱用戶)
研究金庸的少不了這兩本書。(無暱稱用戶)
兩本實實在在的書,作者平靜的注釋,非常值得慢慢看。(蘋果愛寶寶)
此書真是好得不能再好,看金庸看倪匡一向最愛各種凌雜小知識,沒想到有人考證至此。有空細細看了才是。(wxr63610)
喜歡看金庸小說的朋友怎能少了這套書,非常好。(無暱稱用戶)
一本有述無評、尚難以稱作考據的注釋手冊。作者完成了一份勤懇而辛勞的工作,最大的貢獻在於以完備的實據驗證了金庸小說中中國古典文學的意趣和普世價值。勤懇和辛勞之下的趣味則自在作者和讀者。(謝子璣)
最近國學很熱。但是對於一般的國人來說,普及國學的最好讀物就是金庸著作。遠比那些所謂的大師的名著要有趣和有意思的多。本書為了給金庸著作做註解,更是添加了大量的國學資料,如果對金庸著作比較感興趣,或者對金庸著作還覺得不夠過癮的話,可以看看本書。但是缺點是,本書顯得有點囉嗦,很多地方過於詳細,如引用整個的原文等,有湊篇幅之嫌,但瑕不掩瑜,本書值得推薦。(寒福)
知識性確實比較強,但就是有點太拘束,內容深了點。(ed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