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彝(1827年-1896年),字六舟,號聽軒,晚號蛻翁,江蘇省儀征縣人。諡文恪。曾擔內閣學士,後兼禮部侍郎。有《家書》、《奏議》、《談異》、《抱瓮廬詩文存》等著作傳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彝
- 別名:六舟、聽軒、蛻翁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儀征縣
- 出生日期:1827
- 逝世日期:1896
- 主要成就:同治元年壬戌科傳臚
- 代表作品:《家書》、《奏議》、《談異》、《抱瓮廬詩文存》
- 官職: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 諡號:文恪
人物簡介,軼事典故,相關事件,歷史評價,
人物簡介
陳彝(1827年-1896年),字六舟,號聽軒,晚號蛻翁,江蘇省儀征縣人。清山西按察使、江西布政使陳嘉樹之子。諡文恪。
鹹豐二年,鄉試中舉。
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傳臚,改庶吉士,授翰林院修撰。
同治十三年,任湖廣道監察御史。
光緒元年,任工科給事中、雲南曲靖府知府。
光緒八年,任河南開歸陳許道。
光緒十年,任甘肅按察使。
光緒十二年,任湖南布政使、安徽巡撫。
光緒十五年,任順天府尹。
光緒十六年,任宗人府府丞。
光緒十七年,任浙江學政。
光緒二十年,再任順天府尹。
光緒二十一年,任內閣學士,後兼禮部侍郎。有子陳洵慶,娶丁寶楨次女。
著有《家書》(4卷)、《奏議》(4卷)、《談異》(8卷)、《抱瓮廬詩文存》(2卷)等傳世。
軼事典故
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恩科殿試,陳嘉樹為傳臚,同治壬戌(1862年)其子陳彝參加殿試,獲二甲第一名即第4名稱“傳臚”,一時以“父子傳臚”傳為美談。
陳彝為官耿直敢言,上書彈劾侍講王慶祺誘導同治皇帝冶遊沾染惡疾而亡,時人稱之為“敢言御史”。關於此事,易宗夔《新世說》卷八《惑溺》有十分詳細生動的描述:同治皇帝在位時,年紀正輕,喜歡微服冶遊。當其私行時,隨從者僅一二親信。其時京師最著名的飯莊, 叫做宣德樓。一日,王景琦太史偕某部郎小酌樓中,王景琦擅二簧,某部郎長崑曲,乃以紅牙檀板,各獻所長。一曲既終,隔坐一位客人欣然來到面前,詢問太史等人的姓名官階,並說:“所奏曲良佳,盍為我再奏一曲?”看此人氣度高華,口吻名貴,王景琦心知其異,便如命為之再歌。一會兒,車馬喧闐,人們相傳:“恭王來了!”恭王入內與這位客人耳語良久,客人才微微點頭,意態怏怏地跟隨而去。客人登車之時,恭王親自為之跨轅。王景琦與某部郎看在眼裡,知道是遇到同治皇帝了。不料沒過幾天,上面下令,王景琦與某部郎二人皆不按常規,例外升遷。某部郎以此為恥,推辭不拜。王景琦則一升再升,直至侍郎、宏德殿行走。“所以惑上者,無所不至。帝竟以此得痼疾不起。所謂‘出痘’者,醫官飾詞也。”同治崩後,有人撰聯諷其事云:
宏德殿,宣德樓,德業無疆,且喜詞人工詞曲;
進春方,獻春策,春光有限,可憐天子出天花。
這位誤導皇上的“王景琦侍郎”,後為陳彝彈劾革職,“永不敘用”。《新世說》所說的這個“王景琦”,當為“王慶祺”。陳彝為官敢說敢為的作風,在清代已有美名。其為民請命之心,而且無所畏懼。
《清史稿》說:再度垂簾聽政的太后下諭:“用御史陳彝奏,黜南書房行走、侍講王慶祺”。 此後,陳御史“彈劾侍講”的故事,便很快在坊間傳開。
據況周頤《續眉廬叢話》記載:“光緒朝,揚州陳六舟京兆巡撫安徽,條陳便民如幹事,有‘令民稱貸公家,春借秋還’一條。得旨中飭,謂直是宋臣王安石青苗法矣,以是改任浙江學政。” 在宦途上,累遷至安徽巡撫、禮部侍郎,湖廣道御史。學問純粹,深於宋明諸儒之書(見《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到晚清時,其生平事跡成了小說中的人物。如《冷眼觀》小說第十三回《死中丞誤認大小馬,活月老巧判前後夫》,詳細寫了陳彝的死因,所謂“死中丞”也即指陳六舟。《冷眼觀》是晚清王浚卿寫的一部暴露小說。作者描寫陳彝是死於扶乩,顯然意在反對愚昧,揭露迷信。但陳彝到底怎么死的,也許不能把小說當真。
相關事件
陳彝任安徽巡撫時,發生了這樣一樁事。當時,大學士李鴻章官居要職,炙手可熱。他老家合肥的子弟們在鄉間依仗權勢,胡作非為,草菅人命。李鴻章家的人催租逼債,將一縣民活活打死。案發後,全城轟動,百姓們為死者抱不平。被害家屬報案,縣令孫葆田傳令,立即緝拿兇手歸案,並依律判兇手死刑。孫葆田據實奏聞,安徽巡撫陳彝致函李中堂,勸他勿事袒縷庇。光緒帝降旨陳彝查處,終因證據確鑿,無懈可擊。李鴻章懷恨在心,尋機報復,後果然孫被罷官,陳彝亦解任內調。多數人相信,陳六舟的調動是因為開罪了李中堂,況周頤在《續眉廬叢話》中不這樣認為,“適於是時改官”是“別有為也”。不管這事的因果關係是否成立,這位大膽耿直的揚州籍官員,為人正派,不會溜須拍馬,不被上司所欣賞,那是確鑿無疑的。
歷史評價
據況周頤《續眉廬叢話》記載:“光緒朝,揚州陳六舟京兆巡撫安徽,條陳便民如幹事,有‘令民稱貸公家,春借秋還’一條。得旨中飭,謂直是宋臣王安石青苗法矣,以是改任浙江學政。”他關心民間疾苦,敢作敢為,稱得上是一位為民請命的“青天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