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邊人》由銀都機構有限公司於1983年出品。該片是由方育平執導,許素瑩、王正方等領銜主演的劇情電影。
該片講述一個年輕的賣魚女阿瑩面對單調的生活,正視現實與理想、愛情與友情、家庭與工作,克服障礙的故事。
該片榮獲第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剪輯獎,並被評為香港20世紀80年代十大名片之一。
基本介紹
演職員,電影視頻,電影評論,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獲獎記錄,幕後製作,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香港一個平民區內。賣魚女阿瑩幫著父母在街市上擺魚檔,雖有兄弟姐妹數人,但只有她在此做事,生活單調忙碌,再加上愛情破裂,阿瑩一度絕望了,但她並沒有沉淪,依然嚮往不庸俗的生活。一天,她在街上看到了一家“電影文化中心”招募工讀生的廣告,她參加了招考,開始了學習表演藝術的新生活。在中心裡,她接觸到了教員張松柏,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生活經歷,阿瑩對這位患腿疾的老師產生了微妙的感情。張松柏的劇本被電影公司以沒有商業價值的理由而拒絕,他決定去美國治腿,臨行前,他給學員安排了一場話劇《將軍族》,在張松柏的啟發誘導下,阿瑩克服了對自己出身及學歷的自卑,在這場演出中充分發揮了她的表演才華,不久,她又獲得了電視台第二次面試的機會。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 總務:黃應章;郭強
▪ 化妝:李玉萍;郭小玉
▪ 髮飾:祝波
▪ 混錄:黃鈞世
▪ 攝影助理:張迪奇;李達文
▪ 字幕:Tony Rayns
▪ 製片:翁子忠
▪ 製片助理:張志成
▪ 音樂:林敏怡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 | 名稱 | 獲獎對象 | 獲獎情況 | 參考資料 |
---|---|---|---|---|---|
1984年 | 第34香港電影金像獎 | 最佳導演 | 獲獎 | ( 參考資料: ) | |
最佳剪輯 | 秋木涼、吳金華 | 獲獎 | |||
最佳影片 | 王平方 | 獲獎 | |||
最佳攝影 | 陳樂儀 | 提名 | |||
最佳男主角 | 王正方 | 提名 | |||
最佳女主角 | 許素瑩 | 提名 | |||
最佳新演員 | 許素瑩 | 提名 | |||
最佳編劇 | 施揚平 | 提名 | |||
最佳電影配樂獎 | 提名 | ||||
1984年 柏林國際電影節 | 國際藝術電影聯盟獎 | 獲獎 | |||
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獎-特別提及-競賽單元 | 方育平 | 獲獎 | |||
金熊獎 | 方育平 | 提名 |
幕後製作
該片完全以真人真事為藍本,阿瑩的扮演者許素瑩本人就是賣魚妹出身,電影是根據許素瑩和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已故導演戈武的一段交往拍攝而成的,劇中的演員也大都是許家的人,各自扮演自己的原本的身份。片名寓意香港現實社會的人物都處於半理想、半現實的矛盾處境之中。為使影片更加傳神,劇組採取了現場拍攝,同步錄音的方法,使影片的生活氣息更加濃厚。
影片評價
影片取材自女主角許素瑩和她的戲劇老師的真實故事。方育平揉合紀實與戲劇手法,呈現出年青人的愛情、友情,以及與家庭、師長關係的多面真實性,巧妙地刻劃出夢想與現實,傳統與現代的激盪。全體演員都並非職業演員,但在紀錄片式的鏡頭下卻表現生動自然,直教活生生的戲劇觸動觀眾心靈深處。
據說人類原本是兼具兩性的,但後來被上帝把人一分為二,從此人們一生中不斷地在人海茫茫尋找失去的另一半。愛情,正是讓自身從新得到圓滿,尋回失去的一半。於是,就有了許多半邊人,不斷追求、尋覓或守候、等待著生命的另一半。但,漂浮在滄海之中面對的不僅僅是遺失的另一半。生活中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困境、決擇,如何取得平衡還是永遠徘徊在矛盾的處境或終究只能遺憾失去。半邊的生活如何才能得到完滿的合一。
《半邊人》述說的正是以一個年輕的賣魚女阿瑩面對單調的生活,如何正視現實與理想、愛情與友情、家庭與工作之間的認識與決擇,寓意出半邊人生命中所要尋覓的,面對的困難與所能克服的障礙。片中阿瑩與其美國歸來年長患腿疾的戲劇班張導師從師生關係到互相交流彼此的生活經歷,從友情漸漸發展出微妙的情感,過程平實感人,背後極具啟發生活與正視生命的意義。影片開始阿瑩雖對始終無法專一的前男友與其分手而感到傷心孤寂,但她決心改變生活方式,沒有因感情空虛及單調沉悶的工作而沉淪,毅然重新出發選擇半工半學習戲劇藝術的新生活。也因為在中心裡認識了張導師與接觸藝術的奧妙而重新開啟了另半邊充滿希望與意義的生活,更克服了對自己出身及學歷的自卑。年長而依舊獨身為藝術耗盡了半生的張導師也從阿瑩的身上感受到那股不堪生活平庸努力突破的堅毅精神而受到激盪,也再次為生活重新起步。兩個來自不同生活背景經歷的半邊人雖然最終還是遺憾的別離,但對生活已不再感到茫然,重新、自信的再次尋覓生命的另一半。
除了平實感人的故事劇情外,《半邊人》最讓人欣賞的應該就是其對時代與生活真實度的追求、表現與真誠的刻劃。劇本取材自女主角許素瑩和她的戲劇老師的真實故事,而她本身就是菜市場賣魚出身的,戲中的家庭成員也確是許家的人。全片角色大部分都非職業演員,這在香港電影中是極少見的。在半紀錄式的鏡頭語言下演員的演繹自然生動,也恰如其分地真實表現出80年代初,純樸生淫面對新香港的年輕一代。同時也可從平實的鏡頭下看到當時寫實的香港底層生活。一部能成功反映時代的電影最大的價值就在於許多年以後,人們依舊能通過它們重溫那個遠去存在過的真實人生與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