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簡歷
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1992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1990年獲得
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0年獲得第二屆“
中國青年科技獎”;1993年和1999年兩次獲得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獲得首屆“中國青年科技創業獎”;1996年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為江蘇省“333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培養對象;進入國家“百千萬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對象。
2004年11月在英國《
自然》雜誌432卷(NATURE)上發表了“地下水維繫沙丘景觀”的論文,指出沙丘的穩定依靠的是地下水,高大沙山的成因不但與風的作用有關,而且還與水有關,
巴丹吉林與騰格里沙漠的形成與地下水關係密切,沙漠消耗掉了大量的地下水資源,此文引起了沙漠學者的高度重視。
沙漠找水
2014年12月,依據河海大學地球與工程學院研究團隊提出的地下水深循環理論,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尋找飲用水源工作日前取得突破性成果。8口井,每晝夜近1萬立方米的優質礦泉水噴涌而出。
阿拉善右旗位於內蒙古高原極乾旱地區,年降水量小於100毫米。該地區沒有地表徑流,地下水中有害物質含量又嚴重超標,人畜飲用水問題自建旗以來就十分突出。如何在茫茫的沙漠中準確找到水源?河海大學地球與工程學院教授陳建生及其團隊經過多年研究,提出地下水深循環理論,認為在巴丹吉林沙漠中存在深循環地下水資源,可以解決當地民眾的飲水問題,並依據該理論在巴丹吉林沙漠發現了符合國家富鍶型礦泉水標準的優質水源。
陳建生告訴記者:“我們在長期對青藏高原水量平衡的研究中發現,西藏內流區的湖泊與河流存在嚴重的滲漏,估計每年的滲漏量可達1000億立方米;根據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僅納木錯湖每年的滲漏量就超過90億立方米。”陳建生說,滲漏水通過跨流域的深循環形式在青藏高原外圍的平原地區排泄,其中一路水沿著板塊之間的縫合帶自西向東排泄,經過阿拉善、鄂爾多斯、華北平原、大興安嶺等地區。
根據深循環理論,在內蒙古高原造山帶及周邊地區的斷裂帶、火山口等地質構造中,就可能找到深循環地下水。依照這個理論,只要尋找到位於深層水循環“天然通道”上的火山口等導水構造,就相當於找到了水流的出口。陳建生說:“在沙漠中找到水,也證實了地下水存在著深循環形式。”經檢測,8口井的水質均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水中富含鍶、偏矽酸等對人體有益的諸多礦物質,既具有很好的醫療保健作用,又具有極高的商業開發價值。
研究方向
1、岩土滲透破壞理論與地質災害的防治;
3、土工試驗探測方法研究與信息處理技術;
主要貢獻
學術活動
1. 2005年1月應邀去蘭州大學做學術報告。
2. 2005年4月應邀去中國科學院寒旱所做學術報告。
3. 2005年10月應邀去中國科學院鹽湖所做學術報告。
4. 第八屆同位素討論會,2005年9月,南京,報告。
5. 新世紀水利工程科技前言(院士)論壇,2005年9月,天津大學,報告。
6. 青藏高原地質過程與環境災害效應學術討論會,2005年11月,報告。
7. 北京-
中國地震局地質所報告學術-2006-8。
9. 應邀在北京地質科學院力學所報告-2006-10。
11. 昆明岩石力學測試學會學術報告-2006-10。
12. 應邀青島海洋所學術報告-2006-9。
13. 應邀鄭州-
中國地震局物探中心學術報告-2006-11。
14. 應邀廣東-中科院南海所學術報告-2006-12。
16. 西安-岩石力學滲流學術討論會報告-2007-8。
17. 應邀在長安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做報告學術-2007-8。
20. 應邀長江三角洲論壇地震分會場做學術報告-2007-10。
學術著作
論文
1. Jian Sheng Chen, Ling Li, Ji Yang Wang, D.A. Barry, Xue Fen Sheng, Wei Zu Gu, Xia Zhao, Liang Chen. 2004. Groundwater maintains dune landscape. Nature, Vol(432): 459~460.
2. Jian Sheng Chen & Chi-yuen Wang, Rising springs along the Silk Road, Geology, 2009, 3. 2009,(37):243~246.
3. CHEN Jiansheng, ZHAO Xia, SHENG Xuefen, DONG Haizhou, RAO Wenbo, SU Zhiguo. 2006.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megadunes and lakes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Inner Mongoli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24): 3026~3034.
4. CHEN Jiansheng, ZHAO Xia, SHENG Xuefeng, Wang Jiyang, GU Weizu, CHEN Liang. 2005. Geochemical Information Indicating the Water Recharge to Lakes and Immovable Megadunes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ACTA GEOLOGICA SINCA, (English Edition)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79(4): 541~546.
5. Chen Jiansheng, Fan Zhechao, Dong Haizhou, Study dam-detouring leakage at left abutment of Xiaolangdi reservoir using nature tracers, Dams and Reservoir, Societi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21st Century-Berga et al (eds), Talor & Francis Group, 2006, London, ISBN 0415 404231, 657~665.
6. Chen Liang & Jian-sheng Chen, Integrated tracer method in dam/dyke leakage inversitigation, New Developments in Dam Engineering, A.A. Balkema Publishrs, 2004 Taylor & Francis Group plc, London, UK, 223~228.
7. Jian-sheng Chen, Hai-zhou Dong, Zhe-chao Fan, Liang Chen. 2004. Applying hydrogen oxygen isotope tracer method to study the seepage of dam dyke. New Developments in Dam Engineering, A.A. Balkema Publishrs, Taylor & Francis Group plc, London, UK, 213~222.
8. Jian-sheng Chen, Hai-zhou Dong, Zhe-chao Fan & Liang Chen, Applying hydrogen oxygen isotope tracer method to study the seepage of dam dyke, New Developments in Dam Engineering, A.A. Balkema Publishrs, 2004 Taylor & Francis Group plc, London, UK, 213~222.
9. 陳建生, 汪集暘,
趙霞, 盛雪芬, 顧慰祖,
陳亮, 蘇治國. 2004. 同位素方法研究
額濟納盆地承壓含水層地下水的補給. 地質論評, 50(6): 649~658。
10. 陳建生,
趙霞, 汪集暘, 顧慰祖, 盛雪芬, 蘇治國. 2004.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鈣華與根狀結核的發現對研究
湖泊水補給的意義.
中國岩溶, 23(4): 277~282。
11. 陳建生, 凡哲超, 汪集暘, 顧慰祖,
趙霞. 2003.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及其下游地下水同位素分析.
地球學報, 24(6): 497~504。
12. 陳建生,
趙霞,塔里木盆地與北山
高放廢物處置地質環境安全性對比分析,2007,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6(Supp.1 No. 192):3297~3303。
14.陳建生、楊松堂、樊哲超,孔中測定含水層滲透流速方法研究,
岩土工程學報,2004,(26)3:327~330。
15. 陳建生,
董海洲,堤壩滲漏探測示蹤新理論與技術研究,2007,科學出版社,北京.
17. 陳建生,趙
正信,
陳亮,自組織競爭神經網路在堤壩滲漏研究中的套用,
人民黃河,2008,30(8):21-25。
19. 陳建生、
陳亮、焦月紅、
董海洲,水流含沙量同位素監測系統,
河海大學學報,第30卷第3期,2002年5月,P 96-98。
20. 陳建生、戴鴻貴, 同位素113m In在地下水示蹤研究中的套用,
核技術, 第10卷, 第7期, 1987。
21. 陳建生、
董海洲,井中測定流速廣義示蹤稀釋物理模型,
水利學報,2002年9月,122-130頁。
22. 陳建生、
董海洲、
陳亮,採用環境同位素方法研究北江大堤石角段基岩滲漏通道,
水科學進展,第14卷,第1期(總第52期),2003,57-61。
23. 陳建生、
董海洲、
陳亮、楊松堂,黃壁莊水庫副壩塌壩原因的同位素方法研究,
河海大學學報,2004.9,32(5):542-545。
24. 陳建生、
董海洲、
陳亮、楊松堂,用環境氫氧同位素示蹤方法研究新安江大壩滲漏,核技術,2005,28(3):239-242。
25. 陳建生、
董海洲、樊哲超,
陳亮,示蹤法對小浪底壩區繞壩滲漏通道的研究,
長江科學院院報,第21卷第2期,2004,4月,14-17。
26. 陳建生、
董海洲、
李興文、
周華文,新安江右壩裂隙岩體滲流同位素示蹤研究,
水科學進展,第12卷,第3期,2001年9月,p336-342。
27. 陳建生、
董海洲、
餘波、
陳亮,利用線熱源法研究堤防集中滲漏通道,地球物理學進展,第18卷,第3期, 2003,400-403。
28. 陳建生、杜國平、鄭 正、
劉懷成,多含水層穩定流非干擾多孔混合井流理論及示蹤測井方法,
水利學報,第5期。
29. 陳建生、樊哲超、汪集暘、顧慰祖、
趙霞,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及其下游地下水同位素分析,
地球學報,第24卷,第6期,2003,497-504。
30. 陳建生、
方傑,套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方法研究喀斯特地區地下水,
南京大學學報,第25卷第3期,1989。
31. 陳建生、
方傑等, 同位素方法在棗莊市地下水均衡試驗場研究中的套用, 工程勘察,第1期,1988。
32. 陳建生、
李興文、趙維炳,堤防管涌產生集中滲漏通道機理研究,東南大學學報,第5期,2000。
33. 陳建生、
李興文、趙維炳,堤防管涌產生集中滲漏通道機理與探測方法研究,
水利學報,第9期,2000。
34. 陳建生、
劉建剛,北江大堤石角段滲漏探測分析,
岩土工程學報,2002年7月,第24卷 第4期(總130期),436-441。
36. 陳建生、
劉建剛、焦月紅,接觸沖刷發展模擬過程研究,
中國工程科學,2003,5(7):33-39(重點基金:50139030)。
37. 陳建生、汪集暘,阿爾金斷裂中地下河對北山修建核廢物庫的不利影響,水利經濟,2005,(23)1:9-13。
38. 陳建生、汪集暘,試論阿爾金斷層的導水性對西部水資源與經濟發展的影響,水利經濟,2004,(22)4:1-8。
39. 陳建生、汪集暘、
趙霞、盛雪芬、顧慰祖、
陳亮、蘇治國,同位素方法研究
額濟納盆地承壓含水層地下水的補給,地質論評,50卷,(6)649-658,2004。
40. 陳建生、汪集晹,試論
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庫的發現對西部調水計畫的影響,水利經濟,2004,(22)3:28-32。
41. 陳建生、
王媛、趙維炳,裂隙岩體滲流井流理論及同位素示蹤方法研究,
水利學報,第11期,1999。
42. 陳建生、
王媛、趙維炳,鑽孔與岩體裂隙斜交滲流場井流理論與示蹤方法研究,
水利學報,第12期,1999。
43. 陳建生、楊松堂、
陳亮、
董海洲、蔣紅星,同位素示蹤測定地下水流向中的異常現象分析,
河海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2年6月,148-152。
44.陳建生、楊松堂、樊哲超,孔中測定含水層滲透流速方法研究,
岩土工程學報,2004,(26)3:327-330(
自然科學基金50179009)。
46. 陳建生、易永森等, 海子水庫南付壩131I示蹤測滲試驗, 核技術, 第12卷第3期, 1989。
47. 陳建生、
餘波、
陳亮,利用地下水溫度場研究江都高水河船廠段堤防的滲漏,岩土工程界,第5卷,第12期,2002年。
49. 陳建生、趙維炳,單孔示蹤方法測定裂隙岩體滲透性研究,
河海大學學報,第3期2000。
論著
1. 陳建生,
董海洲,堤壩滲漏探測示蹤新理論與技術研究,科學出版社,2007。
2. 劉光堯、陳建生,同位素示蹤測井,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個人專利
1. 發明專利:單井
同位素示蹤法測地下水流速流向裝置,(第一完成人),1989,專利批准號:85107160.0。
2. 發明專利:電離室同位素示蹤單井中測定地下水流速流向的裝置,(第一完成人),1989,專利批准號:86104175.5。
3. 發明專利:單孔中測定滲透流速廣義示蹤稀釋方法,(第一完成人),2001,專利批准號:ZL 01 1 34156.4。
科研項目
1. 北京海子水庫南付壩測滲試驗(1986)。
2. 雲南紅河大寨水庫壩基灌漿帷幕中的套用(1987)。
3. 山東東阿縣艾山黃河段河堤測滲試驗(1987)。
4. 山西太古
郭堡水庫土壩檢查注漿效果試驗(1988)。
5. 廣東英德楓樹坪水庫大壩滲漏探測(1991)。
6. 廣東從化蓄能電站示蹤測滲試驗(1991)。
7. 蘭州八盤峽水電廠右壩滲透流場探測(1992)。
8. 浙江湖南鎮大壩右壩繞壩滲漏通道探測(1993)。
9. 浙江新安江水電廠右壩繞壩滲流及通道測試(1993)。
10. 甘肅省鹽鍋峽水電廠右壩山體滲透流場探測(1995)。
11. 山東半島地下水庫(1998)。
12. 劉家峽水電站整壩段繞壩滲流場同位素示蹤探測項目(1998)。
13. 同位素示蹤三峽大壩施工期開展同位素示蹤探測與計算滲漏及防滲效果的調研項目(1998)。
14. 廣東省
北江大堤石角段同位素綜合示蹤探測滲流場項目(1999)。
15. 龍羊峽水電站滲流場同位素示蹤探測(第一期)項目(1999)。
16. 碧口水電站滲流場同位素示蹤探測項目(1999)。
17. 新安江右壩裂隙滲流探測(2000)。
18. 國際原子能機構TC援助項目:低水位條件下預測堤壩管涌同位素示蹤方法研究(2001-2002)。
19. 烏溪江左壩肩滲流場探測(2001)。
20. 高水河堤壩滲漏探測(2002)。
21. 國家
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裂隙岩體滲流能量傳遞熱源法及示蹤理論研究(2002)。
22. 國家
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大
水工混凝土結構隱患病害檢測與健康診斷研究(2002),為主要參加人。
23. 水利部創新項目:同位素方法研究
黑河流域地表水與地下水轉換規律(2002),為子項目負責人。
24. 水利部重點項目:黃壁莊水庫副壩塌坑原因同位素示蹤探測分析(2002)。
25. 水利部重點項目:黃河小浪底左壩滲漏通道同位素示蹤方法探測與研究(2003)。
26. 湖北省重點項目:清江
水布埡岩溶地區左壩肩同位素方法研究帷幕最佳化(2003)。
27. 唐山陡河水庫左壩肩滲漏探測(2003)。
28. 國際原子能機構TC援助項目:
黑河流域地表水與地下水轉換規律(2003-2004)。
29. 南京捷運三山街站滲流場監測(2004)。
30. 廣州捷運滲流場異常及滲漏通道探測分析(2005)。
31. 國家電力總公司:新疆伊犁吉林台大壩滲漏探測(2006)。
32. 廣東核電科技項目:嶺澳水庫繞壩滲漏同位素示蹤滲漏探測(2007)。
33. 水電總公司黃河上游分公司重點項目:龍羊峽水電站滲流場同位素示蹤探測(第二期)(2008)。
34. 新奧集團科研項目:新奧集寧煤礦滲漏探測同位素探測(2009)。
35. 廣東核電加固項目:嶺澳水庫大壩灌漿加固(2010)。
獲獎記錄
獲得榮譽
1.廣義稀釋法及非汛期堤壩滲漏示蹤探測技術研究與套用,
河海大學科技進步一等獎,2002年;
2.壩基滲流場探測中多含水層穩定流混合井流理論與綜合示蹤法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
3.同位素及天然示蹤法探測壩基滲流場研究,
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項目主持),1994年;
4.LNW-50C智慧型中子水分計研製,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參加),1993年;
5.高靈敏度CaSO4:Tm-Tefion熱釋光片,
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三完成人),1991年;6.單井同位素示蹤地下水流向流速儀,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項目主持),1989年;
6.單井同位素示蹤地下水流向流速儀,
江蘇省度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主持),1987年;
7. “單井同位素示蹤地下水流向流速儀”,
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
8. “單井同位素示蹤地下水流向流速儀”,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9);
9. “廣義稀釋法及非汛期堤壩滲漏示蹤探測技術研究與套用”,
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
11. “小浪底水利樞紐左岸山體滲漏探測同位素方法及關鍵技術研究”,小浪底水利樞紐建設管理局科技進步獎(2006);
12. “小浪底水利樞紐左岸山體滲漏探測同位素方法及關鍵技術研究”,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
13. “重大
水工混凝土結構隱患病害檢測與健康診斷”,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
14. “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左岸山體滲漏探測同位素方法及關鍵技術研究”,河南省省級優秀工程諮詢成果一等獎(2007);
15. “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左岸山體滲漏探測同位素方法及關鍵技術研究”,國家級優秀工程諮詢成果一等獎(2007;
個人榮譽稱號
1. 1990年獲得中國農學會“第二屆青年科技獎”;
2. 1990年獲得“
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3. 1990年獲得中國科協“第二屆青年科技獎”。
4. 1993年獲得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第一次);
5. 1994年獲得“首屆中國青年科技創業獎;
6. 1996年被列入
江蘇省“333”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
7. 1996年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8. 1998年被列入國家“百千萬工程”第1、2層次培養對象;
9. 1998年被列入
江蘇省“333”工程第一層次培養對象;
10. 1999年獲得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第二次);
11. 2002年獲得
江蘇省科協“第五屆江蘇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12. 2005年獲得江蘇省總工會“五一勞動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