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

陳建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

陳建強出生於廣東蕉嶺縣,合著專著3部,主編教材1部,發表論文60餘篇。擔任《古生物學報》編委,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建強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蕉嶺縣
  • 出生日期:1957年
  • 畢業院校武漢地質學院地層古生物學專業
  • 性別 :男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80年畢業於武漢地質學院地層古生物學專業。
1983年獲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地層古生物學專業碩士學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研究方向

古生物學與地層學、沉積學與古地理學、第四紀環境。
層序地層以及晚奧陶世四射珊瑚的滅絕及其後復甦的研究。

主要貢獻

在早古生代四射珊瑚分類、演化和生物古地理方面發表多篇論文,套用掃描電子顯微鏡研究珊瑚骨骼微細構造,在研究方法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國內發表了第一篇套用電鏡研究珊瑚骨骼微細構造的論文,與王鴻禎院士共同完成四射珊瑚修訂分類方案,使這一領域的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首次提出揚子區晚奧陶世四射珊瑚的大滅絕及其後的復甦與輻射型式,首次將生物新生型進一步分為土著-新生型(endemic-debutantes)、遷出-新生型(emigrant-debutantes)和遷入-新生型(immigrant-debutantes)3種類型。
在建立中國揚子地台、華北地台和塔里木地台下古生界層序地層系統、層序地層格架、層序地層對比和海平面控制因素探討方面起主要作用。
將層序地層學理論和方法套用於區域地質調查實踐中,首次提出了沉積岩區填制“層序-組圖”的新方法和套用範例。
最早主編出版《沉積學及古地理學教程》(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2004,北京: 地質出版社)。
學術論文
1) 1986. 陳建強、王鴻禎, 長刺泡沫狀珊瑚(Gyalophylloides Cao 1975)屬骨骼微細構造的電鏡研究。 地球科學—武漢地質學院學報 11(5):481-488, 圖版1—2。
2) 1986. 何心一、陳建強,論奇異珊瑚屬(Idiophyllum)。古生物學報,25(5):525—530,圖版1—2。
3) 1988. 王鴻禎、陳建強, 四射珊瑚Aulophyllum fungites骨骼微細構造的電鏡研究. 現代地質—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學報, 2(3): 293-298, 圖版1-2)。
4) 1988.王鴻禎、陳建強, 四射珊瑚的骨骼徽細構造及分類體系. 第五屆國際刺絲胞化石討論摘要, 69頁。
5) 1988. 王鴻禎、陳建強、王訓練, 四射珊瑚的演化階段及全球生物古地理. 第五屆國際刺絲胞化石討論摘要 70頁。
6)1989. 王鴻禎、陳建強, 四射珊瑚亞綱的骨骼構造與系統分類. 見: 王鴻禎、何心一、陳建強等著,中國古生代珊瑚分類演化及生物古地理 ,第二章,6—60頁,科學出版社。
7) 1989.何原相、陳建強,中國泡沫珊瑚目的骨骼構造與分類演化。見: 王鴻禎、何心一、陳建強等著,中國古生代珊瑚分類演化及生物古地理 ,第三章,61—71頁,科學出版社。
8) 1989. 王鴻禎、陳建強, 四射珊瑚的骨骼構造與系統分類。澳大利亞地區古生物協會專刊,8:179-190。
9)1989.王鴻禎, 陳建強, 張玲華,奧陶紀和志留紀四射珊瑚生物古地理與全球古大陸再造。28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節要, 3:323-324頁)。
10) 1989. 王鴻禎, 陳建強, 張玲華,奧陶紀和志留紀四射珊瑚生物古地理與全球古大陸再造。見:中國地質學會編,中國地質科學進展(1985—1988)——獻給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1:17—18,地質出版社,北京。
11) 1989. 崔新省、陳建強譯,構造路輪廓和大地構造單元。見張壽廣、薛子儉、崔新省等譯,中國地質學,第十九章,237-256頁。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譯自:Yang Zunyi, Chen Yuqi and Wang Hongzhen, 1986, The Geology of China, Chapter 19,237-256頁,Clarendon Press Oxford.
12) 1990. 王鴻禎、陳建強,四射珊瑚屬Lophocarinophyllum 的骨骼構造兼論Lophophyllidiidae 科。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15(3):257—262, 圖版1-2.
13) 1991.王鴻禎、陳建強, 晚奧陶世和早志留世四射珊瑚生物古地理與全球大陸再造。 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 86(1991): 3-21.
14) 1991. 顧德林、陳建強等,關於在1:5萬區調中如何貫徹教學、生產、科研三。
結合方針的幾點體會。高教研究,1991(1—2):63—69。
15) 1996. 陳建強、陳秀珍, 山東諸城石門、理務關地區下白堊統萊陽組地層及沉積相分析。見: 顧德林、張長厚、陳建強等著, 膠南隆起北部地質構造特徵及其演化。第六章,58-73頁,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6)1996.陳建強、顧德林,山東諸城下白堊統萊陽組中礫石所含有孔蟲和蜓類化石的地質意義。見顧德林、張長厚、陳建強等著, 膠南隆起北緣地質構造特徵及其演化。第七章,74-77,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7)1996 .何心一、陳建強,四射珊瑚扭心珊瑚科、剌喇叭珊瑚科和閉珊瑚科骨骼微細構造和分類。見:王鴻禎, 王訓練主編,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孫雲鑄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第四章,36-41頁,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8) 1996.陳建強、李志明、龔淑雲、李全國、蘇文博,中國貴州東北部早志留世層序地層。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摘要集(北京),2 of 3:32。
19) 1996.陳建強、何心一,中國揚子區奧陶紀和志留統四射珊瑚動物群和組合帶。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摘要集(北京),2 of 3:91。
20)1997. 陳建強,Maikottia屬骨骼微細構造及其分類。古生物學報,36(4):446-452, 圖版1-2。
21) 1997. 陳建強、 何心一, 揚子區奧陶紀和志留紀四射珊瑚動物群及組合帶.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2(1):15—19。
22) 1997. 陳建強、 何心一, 上揚子區下志留統四射珊瑚組合帶與層序地層序列的關係。現代地質—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學報,11(1):1—7。
23)1997. 陳建強、史曉穎,華北地台張夏組上部高頻沉積層序與米蘭科維奇周期。地學前緣(中國地質大學,北京),4(3-4):100。
24) 1997. 陳建強、 王訓練、 王鴻禎,論四射珊瑚包珊瑚科(Amplexidae Chapman, 1893)的分類。古生物學報,36(1):42-51, 圖版I-II。
25)1997. 陳建強、李志明、龔淑雲、李全國、蘇文博,貴州東北部下、中志留統層序地層研究。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2(6):559—565,圖版I。
26)1997. 何心一,陳建強, 黔東北早志留世四射珊瑚新資料。古生物學報,36(4):432-445,圖版I-II。
27) 1997. 陳建強、 何心一, 上揚子區下志留統四射珊瑚組合帶與層序地層序列的關係。30屆國際地質大學文集, 11:85-90。 荷蘭國際科學出版社。
28)1998. 陳建強、李志明、龔淑雲、李全國、蘇文博, 上揚子區志留紀層序地層特徵。沉積學報,16(3):58-65。
29) 1998. 陳建強、 史曉穎、張國仁、梅仕龍、胡明花, 華北地台中寒武統張夏組上部高頻層序研究。地層學雜誌,22(2):109-115。
30) 1998. 陳建強、王訓練、周洪瑞、杜子圖、胡明花、胡樹庭,論層序地層與岩石地層單位之間的關係-兼論沉積岩區1:5萬區調中填制“層序-組圖“的雙重表示方法。中國區域地質,17(4):440-448。
31) 1998. 何心一、陳建強, 揚子區奧陶紀和志留紀四射珊瑚的起源、擴散及生物古地理。現代地質—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學報,12(2):151—159。
32) 1998. 王訓練、陳建強、王鴻禎,論四射珊瑚征珊瑚屬Charactophyllum Simpson, 1900。古生物學報,31(1):22-39, 圖版I-VI。
33) 1998. 王鴻禎、陳建強,四射珊瑚生物結晶作用和微細骨骼構造。亞洲地區《生物礦化作用》討論會論文摘要,2-3頁。(in English abstract)。
34) 1999. 陳建強、王鴻禎, 上揚子地台下古生界層序地層序列。現代地質—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學報,13(2):248—250。
35)1999. 何心一,陳建強,西秦嶺迭部地區早志留世四射珊瑚動物群。古生物學報,38(4):423-434,圖版I,II。
36)1999. 史曉穎,陳建強,梅仕龍,中朝地台奧陶系層序地層序列及其對比。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4(6): 573-580。
37)1999.陳建強、 何心一,上揚子區下志留統(蘭多弗里統)四射珊瑚組合帶與沉積層序之間的關係。見王乃文、項禮文主編,地層學,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11卷,66-71頁,北京:地質出版社。
38)2000. 陳建強,上揚子地台下古生界層序地層與海平面變化。見:王鴻禎、史曉穎、王訓練、殷鴻福、喬秀夫、劉本培、李思田、陳建強等著,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第三章,第三節,124-142頁,圖版6-9。
39)2000. 陳建強、王訓練,層序地層、地層界線最佳化與新型沉積岩區地質圖。見:王鴻禎、史曉穎、王訓練、殷鴻福、喬秀夫、劉本培、李思田、陳建強等著,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第八章,第二節,406-415頁。
40) 2001. 陳建強、胡樹庭、楊欣德,山東淄博地區奧陶系層序地層劃分和層序界面的識別標誌。 現代地質—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學報,15(3):247-253。
41) 2001. 陳建強、於炳松,塔里木地台北部寒武系層序地層研究進展。 現代地質—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學報,15(3):254。(詳細摘要)。
42) 2001. 陳建強、 王訓練、於炳松、林暢松、李興武, 層序地層與地層界線最佳化。地層學雜誌,25(4):241-298。
43) 2002. 於炳松、陳建強、李興武、林暢松,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統底部黑色頁岩地球化學及其岩石圈演化意義。中國科學( D輯), 32(5): 374-382.
44) 2003, 何心一,陳建強,黔北晚奧陶世和早志留世四射珊瑚新資料。古生物學報,42(2):174-188,圖版I-III。
45) 2003, 陳建強、王訓練、胡樹庭、杜子圖、周洪瑞、田明中,層序地層區域地質調查方法。見:中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地質調查局“九五”期間區域地質調查叢書《二十世紀末中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方法新進展》。北京:地質出版社。1-14頁。
46) 2004, 何心一、陳建強,揚子區中、晚奧陶世和蘭多維利世四射珊瑚起源、擴散及生物古地理關係。古生物學報,43(2):179-191。
47)2004,何心一、陳建強,滇東曲靖地區晚志留世四射珊瑚動物群。古生物學報,43(3):303-324, 圖版I-III。
48)2005) 陳建強、何心一、唐蘭,滇東北大關地區早志留世晚期(Telychian期)的四射珊瑚動物群及其意義。古生物學報, 44(2): 229—246。
49)2004,何心一、陳建強,揚子區奧陶紀晚期四射珊瑚的大滅絕。見:戎嘉余、方宗傑(主編),生物大滅絕與復甦-來自華南古生代和三疊紀的證據。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第二章,第六節,153~168,1043—84)。
50)2004,陳建強、何心一,上揚子區早志留世四射珊瑚的復甦與輻射。見:戎嘉余、方宗傑(主編),生物大滅絕與復甦-來自華南古生代和三疊紀的證據。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第二章,第七節,169~186,1044—85)。
科研項目
1.國家科委“八五”攀登計畫項目:中國古大陸及其邊緣層序地層和海平面變化研究(SSLC)(主要參加者)。專題:湘黔地區OS層序地層和海平面變化研究(專題負責).1993.01-1996.12,負責人.
2.科技部“九五”攀登計畫專項:中國層序地層、地球節律與古大陸再造研究(SSER) (主要參加者)。專題:中國下古生界層序地層及綜合地層學研究(專題負責).1997,01-2001,12,負責人.
3.南古所開放室:揚子區晚奧陶世四射珊瑚大滅絕及其後的復甦.1998,08-1999,12,負責人.
4.原地礦部:山東1: 5萬淄川、文祖幅區域地質調查.1996,07-1999,12,負責人.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湘鄂地區寒武-奧陶紀碳酸鹽台地淹沒不整合及生物群回響.1999,01-2001,12,負責人.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湘、鄂下古生界沉積與海平面變化回響.1999—2002,負責人.
7.中國地震局:福建第四系鑽孔層序劃分與跨斷層鑽孔探測.2002-2003,負責人.
8.江蘇油田分公司:揚州瓦房店鑽孔三維建模.2005-2005,負責人.
9.中國地震局:邯鄲市第四系鑽孔層序劃分與跨斷層鑽孔探測.2005-2007,負責人.
10.中國地震局:昆明市第四系鑽孔層序劃分與跨斷層鑽孔探測.2004-2006,負責人.
11.科技部973項目:中國典型疊合盆地油氣形成富集與分布預測(G1999043304)二級課題“中國典型疊合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渤海灣盆地)層序地層分析與構造古地理—岩相古地理再造”研究(主要骨幹),1999,10-2004,9 ,負責人.
12.科技部973項目:重大地史時期生物的起源、輻射、滅絕和復甦(G2000077700)二級課題“早古生代生物的輻射、滅絕-復甦、陸生植物的出現與環境背景(主要參加者).2000,04-2005,03,負責人.
學術專著
1)1989. 王鴻禎、何心一、陳建強等著,中國古生代珊瑚分類演化及生物古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1-391頁,圖版1-81,
2)1996. 顧德林、張長厚、陳建強等著, 膠南隆起北部地質構造特徵及其演化。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122頁,圖版1—4。
3)1998. 陳建強、周洪瑞、王訓練,沉積學及古地理學教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內部教材。
4)2000. 王鴻禎、史曉穎、王訓練、殷鴻福、喬秀夫、劉本培、李思田、陳建強,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457頁,圖版1-26。
5)2004. 陳建強、周洪瑞、王訓練,沉積學及古地理學教程。北京:地質出版社。

獲獎記錄

1986年被評為北京地質教育中心“1986年優秀教師”(證書號:19861107)。
1988年泡沫珊瑚目的骨骼構造與系統分類榮獲“中國古生物學會青年古生物工作者優秀論文獎”(證書號:19880411)。
1990年中國古生代珊瑚分類演化及生物古地理獲“地礦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證書號:KJ-90-2-8)。
1991年中國古生代珊瑚分類演化及生物古地理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證書號:Z9120505)。
1992年石門、理務關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獲得“地礦部部優圖幅稱號主要骨幹”(證書號:0024)。
1993年為發展中國地質教育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政府特殊津貼第(93)3340880號。
1994年為北京市高等教育事業做出的突出成績,被評為“北京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第一名,(證書號:19940708)。
1995年石門、理務關幅1:5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榮獲“地質礦產部勘查成果三等獎”(證書號:KC-94-3-1-2)。 1996年結合區調生產,培養在職高層次人才獲得“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學成果二等獎”,地大(京)96教學獎-2-2-5。
2000年為中國地質大學地質教育事業做出的突出成績,獲得地質大學地質教學獎第一。
2001年歷史地球動力學、地球節律與全球事件建設項目獲“地質大學211工程一期建設集體貢獻一等獎”。
2003年中國古大陸及其邊緣層序地層與地球節律研究獲得“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一等獎”(證書號:KJ2003-1-01-R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