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尊詩,茶葉機械和制茶專家。長期從事茶葉機械和制茶工藝研究,先後組織開發研製紅、綠茶初精製成套機械。最早引進國外的紅茶萎凋槽、創製滾筒式殺青機,對提高我國紅、綠茶品質,實現茶葉加工機械化作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尊詩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省紹興縣
- 出生日期:1919年7月14日
- 職業:學者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
人物生平,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
陳尊詩,字雪鴻,生於浙江省紹興縣盛產平水珠茶的平水鎮一個職員家庭。父親陳樵原在東北吉敦鐵路部門工作,“九一八”事變後回至杭州。他深感中國之所以國弱民窮,備受列強侵略,多由於文化科技落後所致,遂決心培養兒子讀書。陳尊詩1933年紹興成章國小畢業後,至杭州安定中學讀國中,1936 年進惠蘭中學讀高中,1938年杭州淪陷後轉至湖南邵陽中正中學,後又轉至紹興五校聯中高中畢業。1940年,陳尊詩考取遷往重慶北碚的復旦大學農藝系茶業組。讀書期間,在吳覺農的教導下,了解了我國茶業的興衰史,懂得要使中國富強必須振興實業,決心畢業之後為振興中國茶葉事業奮鬥一生。1944年,陳尊詩畢業,獲學士學位。
1945年抗戰勝利,陳尊詩抱著要為茶葉事業貢獻力量的迫切心情,經衡陽、武漢回到上海,進上海興華茶葉公司,在家鄉平水茶區協辦4個茶廠。1945年10月,調至台灣省平鎮茶葉試驗場任制茶研究室主任。1946年2月27日回到上海準備結婚,不料發生了“二二八”事件,只能留在上海進茶業聯營公司工作。
1949年上海解放後,陳尊詩進華東區貿易總公司上海茶葉分公司任制茶科科長,後轉浙江省茶葉公司,被派往嵊縣創辦嵊縣茶廠。同年10月,陳尊詩去紹興創辦第一家國營企業——紹興茶廠。1951年因抗美援朝沿海封鎖,平水珠茶出口受阻,浙江省成立紅茶推廣大隊,陳尊詩受命任諸暨楓橋中隊長,肩負起綠茶改制紅茶的任務。經兩個多月的培訓、示範、試製、收購,香氣濃郁的數千擔越紅終於試製成功,使百萬茶農解決了茶葉銷路和生活問題,又為國家茶葉轉為蘇銷,緩解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濟困難出了力。1952~1958年,陳尊詩調任嵊縣三界茶廠副廠長兼技師,7年內保質保量完成蘇銷任務。這期間,每年春季他都率領茶廠職工200餘人,深入茶區宣傳國家茶葉購銷政策,協助茶區茶農做好春茶採制工作。在與茶農同吃同住同勞動中,他深切感受到茶農採制的辛苦,為此立願實現茶葉採制技術機械化,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針對珠茶悶炒時間過長,嚴重影響珠茶香味,在調查總結茶農制茶經驗的基礎上,他研究出殺青葉揉捻後稍加烘焙,縮短炒制時間,減少葉量的方法。此法對提高珠茶香氣有明顯效果,波茶農稱為“珠茶快速制茶法”,在紹興、寧波兩區推廣深受好評。總結十年從事茶葉生產實踐的經驗,使他體會到,一切理論來源於實踐,科學研究必須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堅持為生產服務、為民眾服務的信念。這成為他以後30年從事科研工作的指導思想。
技術成就
1958年7月15日,對陳尊詩來說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這是他為中國茶業加工全面實現機械化願望踏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開始研究茶葉生產機械化的第一天。20世紀50年代初期,茶葉初制幾乎全靠手工,功效低、勞動強度大,茶農生活貧困。為此,他於1957年就開始研究茶葉炒乾機。
1958年,陳尊詩在嵊縣發現一台滾筒形飼料炒乾機,經試用作茶葉殺青有色綠香高的優點。這使他得到啟發並於1959年試製成一台用於殺青的滾筒型樣機在茶葉所試驗場試用。後經多次研究改進,終於形成6CAT-50,6CAT-60,6CAT-70,6CAT-80型轉筒式綠茶殺青機系列產品,在全國推廣5000餘台,還製成燃油轉筒殺青機出口至斯里蘭卡、摩洛哥等國,1978、1979年兩次獲得浙江省科技大會三等獎。
1963年,上海茶葉進出口公司反映,浙江-58型長炒青成套機器製成的茶葉外形與內質低於手工,極需改進提高。陳尊詩經調查,分析造成綠茶外形松、扁、碎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機械結構設計不合理和制茶工藝不科學造成的。因此,他提出改進結構的設計方案和圖紙,1964年試製出樣機,1965年再次加以改進,同年10 月通過新產品鑑定。研製成的6CAG-84鍋式殺青機,6CR-55型盤式揉捻機,6CC-84型往復式炒乾機,6CCT-80型圓筒式輝乾機,結合揉捻葉經烘乾機烘後再炒新工藝,制出了符合我國傳統風格的炒青綠茶。1982年獲農牧漁業部科技推廣二等獎(註:浙江省農業廳上報)。
陳尊詩除研究綠茶初制機械外,還對紅茶機進行研究。據1964年調查,嚴重影響紅茶品質的原因是國內全靠自然萎凋和日光萎凋。採用這種傳統方法時,常因春季多雨無法萎凋而產生大量鮮葉變質,致使經濟損失很大。陳尊詩根據國內外資料,於1964年在所內搞了一條簡易的萎凋槽。訊息傳至南湖林場,場領導要求試製8台,經1965年春茶試用,效果良好,成為茶葉機械中的一大突破。1965年10月通過科研鑑定,不久在全國紅茶產區推廣數萬條,節省了基建投資,提高了紅茶品質,為國家創造經濟效益上億元。與此同時,陳尊詩結合援助幾內亞建立瑪桑達茶廠的工程項目,在杭州市茶機研究所、杭州茶機總廠(原杭州農機廠)的共同努力下,設計試製成功紅碎茶初制機械5種,精製機械12 種,並通過了部級新產品鑑定。1966年,我國實現了主要茶類紅、綠茶初、精製全程機械化。
“文化大革命”期間,陳尊詩充分利用各種時間,閱讀翻譯英、日有關制茶工藝、設備的資料,努力掌握國外製茶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技術。
1976~1987年間,農業部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共下達3個課題:①制茶燃料改革。②顆粒綠茶初精製連續化裝置。②紅碎茶揉切機和發酵機的研究。陳尊詩堅持科研為生產服務,密切結合生產實踐的原則,在開展制茶燃料改革研製成功轉筒式燃料殺青機和燃油珠茶炒乾機的基礎上,建成浙江省奉化茶場以油為燃料的珠茶初制連續化流水線3條。
第一條流水線包括連續作業的揉捻機組、燃油珠茶炒乾機組和反斗式定量分配機、行車式輸送機等,全長104米,合計茶機217台,成為當時自動化水平較高茶廠之一。該項目1978年獲浙江省農業科技大會科技成果獎。
第二條流水線是1978年開始的,顆粒綠茶初、精製連續化流水線的研究。在完成6CAT-60型燃油轉筒殺青機和6CH-120型燃油烘乾機的基礎上,將殺青葉經初揉捻機和轉子式揉切機切碎、烘乾、靜電揀梗、然後篩分風選,取得顆粒型的綠碎茶。這為我國綠茶加工技術創造了新工藝、新設備和新產品。該項目1982年獲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第三條流水線是BBT-2500型CTC紅碎茶初、精製連續化流水線。1983年,在海南省南海農場茶廠進行連續化床式發酵機的研究。研究成功的6CFZ-8000型具有連續作業性強的床式發酵機、配一套南海農場從肯亞引進的15寸洛托丹和大型CTC,經生產性試驗,紅碎茶品質明顯提高。該項目1985年11月通過鑑定,為我國提供了一套先進的機器設備和科學合理的制茶工藝。
陳尊詩除研究紅、綠茶初、精製制茶機械之外,早在1959年就開始研究採茶機。他和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的同志協作,於1960年共同研製成功南茶702型往復切割式採茶器,並提出往復切割式採摘機構“乾脆利落,茶芽完整是今後機動採茶機最有效的採摘機構”的結論,為我國採茶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20世紀70~80年代,陳尊詩擔任茶機研究室主任期間,組織了室內採茶機研究組。該組在1978年十二國農機展覽會農機化辦公室留購日本採茶機和修剪機的基礎上,於1983年研製出4CSW-910型雙人抬採茶機,XD-750型單人手提修剪機,XS1040,XD-1040A型雙人抬式修剪機,以及XZ-800型和XZ-1200 型兩種茶樹重修剪機。同時,協助蕭山成立採茶機廠。從日本引進小馬力汽油機1500台,先後生產採茶機、修剪機千餘台。為我國採茶機械化作出了貢獻。
簡歷
1919年7月14日 出生於浙江省紹興縣平水鎮
1940-1944年 在重慶的復旦大學農藝學系茶業組學習,1944
年畢業獲學士學位
1945年7月~10月 上海興華茶葉公司工作
1945年10月-1946年2月 台灣省平鎮茶葉試驗場制茶研究室主任、技士
1946-1949年 上海茶業聯營公司專員
1949年7月~10月 上海市華東區貿易總公司上海茶葉公司制茶
科科長
1949年10月-1958年 浙江省茶葉公司所屬嵊縣茶廠、紹興茶廠、杭
州第二茶廠、三界茶廠副廠長、廠長、技師等職
1958-1988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機械研究室主任,
工程師、副研究員、研究員
1988年7月 退休
主要論著
1 陳尊詩,林宏清.綠茶長炒青初制機械研究初報.茶葉科學,1964(1):62~70
2 陳尊詩,舒南炳.紅茶加溫萎凋槽研究報告.茶葉科學,1964(2):1~8
3 陳尊詩.轉筒式連續殺青機的工作原理及結構分析.茶葉科學,1965 (1):7~13
4 陳尊詩.國內外茶葉生產機械化發展概況及展望.茶葉機械,1980(2):1~3
5 陳尊詩,顧崢等.6CKL-20型顆粒綠茶初、精製連續化裝置的研究報告.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年報,1983:22~25
6 陳尊詩.論外銷綠茶品質與茶機及工藝的關係.茶機設計與研究,1983 (2):1~3
7 陳尊詩.論提高紅碎茶品質的技術關鍵.廣東茶葉科技,1987(1):21~24
8 陳尊詩,劉新等.BBT-2500型紅碎茶初、精製流水線的研究.茶葉機械,1988(4):1~6
9 陳尊詩.我國茶業機械化及科技發展四十年大事記.茶葉機械,1990 (4):1~8
10 陳尊詩,劉新等.6CYR-20型三翼轉子振切機、6CTC-500型四聯齒輥揉切機.茶葉機械,1994(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