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為單斜構造,東以煤層露頭為界,北接下石節井田,南和西以煤層邊界為限。自然沉積,走向北東,長5.5公里,傾斜北西,寬3.7公里,面積20.4平方公里。井田淺部地層傾角20一30°,深部6-9°。井田內有小型斷層與褶曲帶。煤層頂底板有油、氣顯示。沿煤層露頭分布有眾多古窯區,對礦井生產、建設均有一定影響。
井田有1、2、3、4、4-5五個煤層,其中4-5號煤為主采層,厚度812米。煤層結構,頂底板岩層和煤質均與崔家溝煤礦同。1990年底保有地質儲量19596.9萬噸,可采65年。
西安煤礦設計院設計。施工中發現一採區(賈家溝)大面積不可采。於1977年重新修改後的採區能力為:一採區30萬噸,二採區40萬噸,三採區30萬噸,四採區50萬噸。
陝西煤炭基礎建公司一、四、五工程處施工。1970年開工,1977年第一期90萬噸建成投產;1981年第二期60萬噸建成投產。礦井累計完成投資11749萬元,平均噸煤投資,78.32元。完成井巷掘進31966米,萬噸掘進率212.4米;房屋建築133678平方米,萬噸建築率891平方米。其中工業21457平方米,占16%,民用112216平方米,占84%。建設初期,原平硐施工9個月後,發生滑坡,又重移現位置。一採區(賈家溝),四採區(衣食村)原設計為片盤斜井開拓,後改為斜井盤區石門開拓,原完成的煤巷全部報廢。平硐大巷施工中,先後發生油、氣突出,燃燒、爆炸等事故。
平硐與運輸大巷至四採區全長6.369公里,把一、二、三、四區聯為一體,形成一個完整的平硐開發系統。礦井工業廣場設廟灣村之東,以廟灣河為界,按照“東工“西農”的原則,依山傍水,坐落了繁多的建築物,遠眺雄偉壯觀,是80年代礦井地面建設布局較好的礦井之一。
礦井分兩個水平開發,一水平+980為平硐斜井開發,二水平+850為平硐暗斜井石門盤區開發。走向長壁傾斜分層、金屬網假頂和黃泥灌漿回採。近幾年,黃泥灌漿滅火改為阻化劑預防滅火,阻化劑滅火時效短,後又採用了灌漿與阻化劑綜合滅火。
主要運輸大巷為900軌距,24公斤/米鋼軌線路,14噸架線式電機車和3噸礦車組列運煤;矸石材料車選用1.5噸非標準礦車。採區運煤斜井為吊掛式800毫米寬的皮帶,運料斜井為串車提升,中巷運輸分別為皮帶或鏈板運輸機兩種。
礦井原設計為低沼氣礦井,後因油氣噴出,改為高沼氣礦井。礦井通風為分區對角式。一採區裝有G473一llN020扇風機2台,電機240千瓦。平硐進風,賈家溝風井出風。進風量1553立方米/分,排風量1768立方米/分,有效風量率85.1%。二採區安有7082—21N018風機2台,電機380千瓦。平硐入風,春林風井出風。入風量3076立方米/分,排風量3298立方米/分,有效風量率87.9%。三、四採區共用一風井,安裝有7082—21N024風機2台,電機570千瓦,由衣食村風井排風,入風量3871立方米/分,排風量4164立方米/分,有效風量率85.5%。礦井沼氣相對湧出量為59.27立方米/噸日。主變電所設在春林村之東坡,電源引至石斗坡變電站。分別向礦井工業廣場,各採區分區供電。
分區設壓風站,安裝有壓風機,向各採區送風。礦井湧水不大,各採區的湧水順下山流到平硐水溝排至地面。工業廣場設有篩分和裝載系統,煤倉容量2400噸,地面貯煤場容量2萬噸,回煤用扒斗與鏈板運輸機混合完成。工業廣場建有煤氣站,供辦公、職工家屬用氣。
投產14年,其中二期施工時間占去5年,生產、建設相互干擾,部分生產環節不配套,致使礦井年產量上升緩慢。 1977-1990年, 共產煤754.75萬噸。 1988年生產原煤100.2萬噸,為最好水平。
1990年末有回採工作面3個,總長度312米,平均月產量25193噸,其中綜采單產40953噸。三個煤量可采期限分別為15.7年、22.4個月、5.8個月。1990年底,全礦共有職工5534人,其中工人4977人,占89.9%。井下工人2753人,占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