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安(早期共產黨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家安,又名亞峰,號伯倫,徐州銅山棠張人,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參與建立全國非省會城市中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徐州共產主義小組。此後,陳家安參加徐州黨組織,創建了邳縣第一個黨支部。後在上海做黨隱蔽戰線的工作,被國民黨當局通緝,逃亡新加坡。為支援祖國的抗日戰爭,他組織募捐活動,並通過愛國華僑陳嘉庚把募捐款匯到了革命聖地延安。新加坡淪陷,陳家安被日軍逮捕入獄,病痛交加客死天涯。

基本介紹

  • 本名:陳家安
  • 字號:伯倫
  • 出生地:江蘇省銅山縣棠張鎮後曲頭村
  • 出生時間:1900
人物生平,一、苦難童年,二、早期的革命活動,三、創建赤潮社,四、創建共產主義小組,五、在漢口黨員訓練班,六、流亡國外,客死異國,無字豐碑 撲朔迷離的傳說,

人物生平

一、苦難童年


陳家安,1900年出生於江蘇省銅山縣棠張鎮後曲頭村(現在的躍進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陳邦玉在棠張集上擺雜貨攤。母親吳氏,祖籍安徽省宿州蘇家湖村。陳家安兄妹四人,一個妹妹,他是長兄,二弟陳家哲,在家務農,三弟陳家全,早年在江蘇第七師範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受銅山縣國民黨七區區長迫害,陳家全走失,從此下落不明。
陳家安幼時家庭十分貧寒,小時候上不起學,擺雜貨攤的父親覺得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便想讓他識幾個字將來有個好前程,於是托人請了一個當地的秀才晚上教他讀書識字,一個星期只教一次,不收學費。陳家安跟著這位秀才學到了不少知識,也長了不少見識。13歲時父親把他送到棠張國小讀書,幼小的陳家安已經非常懂事,家庭的困頓窘迫,世道的艱難,人生的不宜,使他過早的成熟,他發奮讀書,成績優異,然終因家境貧窮,無力承擔學費而中途退學。他的老師耿明達(號貫一)覺得這樣的一個聰明懂事的孩子輟學非常可惜,就主動聯繫本村的兩個大戶人家周茂元(開槽坊)、魏老超(在徐州開錢莊)出錢,供給上學,有了老師的幫助,有了兩位大戶的資助,陳家安讀完了國小。國小畢業後,陳家安報考了江蘇省立第七師範學校,由於他基礎文化知識紮實,順利地考上了這所公辦的免費學校。

二、早期的革命活動


在江蘇第七師範讀書期間,陳家安追求進步,積極參加早期的革命活動,傳播新文化,探索救國的道路,在學校與郭子化、郭青傑三人號稱“七師三傑”。1919年,北京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學生愛國運動,訊息傳到徐州,青年學生大受鼓舞,紛紛參與支持北京學生運動的行列,陳家安參與組織成立徐州青年學生聯合會。6月9日徐州各校學生舉行罷課集會,會後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隨著運動的發展,徐屬各縣的學生代表匯集徐州,成立各縣學生聯合總會,各校紛紛成立宣傳隊,到街頭宣傳。在遊行中,陳家安總是走在最前面,帶領青年學生呼口號,鼓舞士氣。他還帶領學生跑到二、三十里外的鄉村中去講演,散發傳單,張貼標語。除此之外,陳家安還和培心教會中學的馬汝良、省立十中的徐彬如、石民宗以及第一高等國小的陳子堅等組織了查禁日貨的小分隊,衝進火車站貨場、各大商店及其倉庫和各大富商家中,搜查日貨,並將查禁的日貨載於十幾輛車運往黃河故道焚燒。大批的日貨付之一炬,市民無不拍手稱快,稱之為徐州的“虎門事件”。

三、創建赤潮社


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1920年3月,李大釗、鄧中夏在北京大學秘密創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當年夏天,派該會成員北京大學旁聽生陳德榮等來徐州第七師範學校與陳家安和郭子化聯繫,商議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事宜。當年下半年徐州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主要成員有陳家安、郭子化、解慕唐、徐懷雲、蘇鴻鑒、張繼超、冷啟英等10人。小組的任務是學習和宣傳馬克思學說。陳家安經常帶領小組成員們研讀《新青年》、《新潮》、《建設》等雜誌和《民國日報》、每周評論》、《時事新報》等以新文化傳播刊物。還研讀《共產黨宣言》、《唯心史觀》等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進步書籍。
陳家安為了更好地了解外界革命形勢,除去與北大聯繫外,還和湖南一師(長沙)、山東一師(濟南),浙江一師(杭州)等全國較有影響的學校取得聯繫,互寄書刊,交流信息。湖南的《湘江評論》、浙江的《浙江新潮》常寄刊物到七師來。後來七師出版的《赤潮旬刊》也寄給各校。
1921年初,陳家安和蘇鴻鑒等人以原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為核心成立公開的組織——“赤潮社”。參加赤潮社除陳家安外還有郭子化、蘇鴻鑒、劉傳鼎、解慕唐、何維振、戴蔚霞、劉榮芹、梁以植、苗汝椿、劉志銳、徐懷雲、張繼超、周錫麟、石民宗等30餘人。赤潮社成立後,馬克思學說研究小組的活動逐漸為公開活動的赤潮社的活動所代替。為了擴大宣傳,赤潮社創辦四開石印刊物《赤潮旬刊》,宣傳共產主義理論與反帝反封建思想。這是徐州第一個公開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刊物,由陳家安主筆,赤潮社成員撰稿,該刊由於思想性強,版面新穎、內容通俗易懂,講的又是青年學生們所關心的問題,徐州青年學生訂閱的很多,該刊還發行到外地,每期印數在四、五百份,發行延伸到蘇魯豫皖四省邊區及各縣。《赤潮旬刊》發行颳起了一股赤潮旋風,勞苦大眾開始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當時的軍閥、徐州鎮守使陳調元深感憂慮,坐臥不寧惶恐不安,親自帶領一連士兵到七師追問恐嚇,勒令不準再辦。刊物出版4期後,在陳調元的嚴密控制監視下刊物停辦了。
七師校長陸裕楠對“赤潮社”也十分不滿和害怕,便與軍閥勾結在一起狼狽為奸,無理地將陳家安等25名赤潮社成員開除了學籍,並以布告“以儆效尤”,布告稱:查陳家安、解慕唐、郭子化等思想不端,印發《赤潮旬刊》散布不經之談,屢教不改……。布告貼出後,激起青年學生的極大不滿,他們奔起相告,團結起來向學校找回公道。陳家安等積極組織同學、校工進行鬥爭,成立“驅陸團”,並宣布全校罷課。七師的行動得到了各校學生的支持和回響,多數學校的學生也因此相繼罷課。鬥爭堅持3個月,省教育廳被迫接受學生的要求,下令撤消陳裕楠七師校長職務,暫由張宏業接替他,還答應了學生們的兩個附加的要求。一是撤消開除學生的決定,恢復他們的學籍和名譽;二是聘請北京大學的教師來校授課。學生的正義鬥爭終於取得來全面勝利。

四、創建共產主義小組


1920年下半年,南陳(獨秀)北李(大釗)相約建黨。8月,陳獨秀等在上海秘密成立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10月,以李大釗為首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骨幹,秘密成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在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的聯絡與促進下,陳家安把馬克思學說研究小組的骨幹成員秘密組成徐州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春,陳德榮通知徐州共產主義小組派代表赴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銅山文史資料第六期記載為一大籌備會議)。且要以《新青年》雜誌的封面圖案(一個地球,前面對握著兩隻手)為式樣,下加中、英文“中國共產黨徐州支部”字樣,刻一圓形圖章,作為代表介紹信的印證。這枚圖章由陳家安籌集經費,由蘇鴻鑒拿著圖樣到鼓樓街前一家刻字店,通過他親戚夜裡秘密刻制了圖章。徐州共產主義小組推舉陳家安為代表去滬參加會議。陳家安抵滬後因地址不明沒有找到一大會址而折返(《中共銅山縣黨史大事記》上記載陳家安為無政府思想較濃,中途退場)。1923年夏,南京高等師範畢業生吳亞魯受黨的指派到徐州省立第三女子師範當教員,發展黨的組織,陳家安於1925年加入了黨組織。
1925年陳家安受徐州特別支部委派,去邳縣開展建黨工作。陳家安到邳縣後,他利用教師身份,走進青年學生和工人中間,講解革命道理,物色黨員發展對象。兩個月的功夫黨員已發展到12人。根據上級黨組織指示精神,邳縣師範校於1925年12月成立了邳縣第一個黨支部。

五、在漢口黨員訓練班


1927年年初,江蘇的黨組織在漢口舉辦黨務訓練班,陳家安受黨組織的指派到漢口水塔江蘇省同鄉會址參加江蘇黨務訓練班教學工作,他負責教務工作。徐州黨組織為了培養幹部,曾輸送部分黨員去漢口學習,其中有方謙(女)、丁若蘭(女)、吳振英(女)、秦雅芬(女)、秦雅芳(女)、徐偉(沛縣人)、沈婁(沛縣人)等。 在訓練班中,陳家安與方謙結識。方謙因患傷寒病被送進武昌同仁醫院治療,陳家安常去探望,關懷備至,兩人逐漸產生了愛慕之情。方謙住院不久,一天陳家安突然到醫院對方謙說:“接上級通知,蔣介石在上海已經叛變,汪精衛在武漢也可能叛變,風雲突變,時局緊張,訓練班快要解散,我可能回徐州轉入地下鬥爭。”他把銅山家鄉地址留下來。8月間,方謙出院後回漢口,見訓練班已經查封,無奈她回到了家鄉安徽省蕪湖市,按照陳家安留下的地址寫信到銅山縣,但一直杳無音信。此時的陳家安已經到了上海,參加上海黨的工作。1928年12月,陳家安致信方謙,說明了有關情況,但當時方謙父親病情危重,一時不得脫身。1929年3月方謙父親病故,料理完喪事之後,方謙便急奔上海。陳家安在上海與方謙結為夫妻。陳家安在上海期間,一邊參加上海黨組織安排的工作,一邊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他撰寫了《亞洲弱小民族運動》一書,由上海民眾書店出版。

六、流亡國外,客死異國


1930年,國民黨當局在報刊上通緝陳家安,在上海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同年7月陳家安夫婦與其他十幾名黨員辦理出國手續,乘法國郵船到新加坡避難。在新加坡陳家安由華僑中學教師陳子實介紹在華僑中學教書。然而,由於新家坡時局動盪,學校裁員,很快陳家安就失掉了教師的職業,為此,他不得不為自己的生存而四處奔忙,他還任過新加坡《南洋商報》編輯一年。
1938年為了支援祖國的抗日戰爭,陳家安組織華僑學生運用各種方式搞募捐活動,通過愛國華僑陳嘉庚把款匯到革命聖地延安。1940年,南洋群島時局緊張,日軍開始入侵新加坡,新家坡也將成下沉的孤島,黨組織動員陳家安全家撤離新家坡,陳家安當時由於手頭上還有一些工作沒有處理,便讓方謙帶著母親和兩個孩子先期離開新加坡去緬甸仰光。當陳家安處理完手頭上的事務之後,新加坡的海面已被日軍封鎖,無法動身。方謙帶著老小輾轉異國,終於回到祖國廣西柳州,投奔兄嫂。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方謙即去信新加坡等地朋友處詢訪陳家安的訊息。據吉隆坡華僑中學教師林參天(陳家安的好友)回信告知,陳家安在新加坡淪陷後即被捕入獄,在獄中遭到了日本兵的嚴拷刑打受盡折磨,終因病痛交加在監獄去世。

無字豐碑 撲朔迷離的傳說

在陳家安的家鄉棠張,人們看不到一件和陳家安相連的物件,但是在鄉親們口口相傳的故事裡,能夠感受到家鄉人民對這位布衣共產黨人懷念之情。
在棠張的躍進村,陳氏家族族長陳庭榮對陳家安的事最熱心,陳庭榮是鎮供銷社退休幹部,我要到棠張採訪事就是他給牽線的。他向我展示了陳家的家譜,輩份排行是“友邦家庭善為景部”,陳家安的父親是邦字輩,到了陳家安是家字輩,到了我就是庭字輩,按輩份分我得叫陳家安叔。在村里鄉親們說陳家安的故事,最多的是1930年陳家安在上海中共黨的機關做黨的地下宣傳工作,是個秀才,周恩來很器重他。後來黨組織出現了叛徒顧順章。陳家安遭到了國民黨的通緝,那時和陳家安遭通輯的還有10多個人,周恩來千方百計地保護這些共產黨的精英,周密安排,讓他們乘外輪去了南洋。
這裡流傳著周恩來1946年在徐州軍調處時秘密化裝來棠張尋找陳家安的家人的事情。當時是細雨,周恩來戴著禮帽打著雨傘,有一位青年人陪同,看樣子是衛士,到村子裡打探都是那個青年人出面,詢問陳家安的下落。查過資料,1946年3月2日,周恩來作為國共美三方軍調小組成員來過徐州,但是僅僅在徐州呆了19個小時,不可能來棠張。
陳家安原配夫人張文淑一直在家務農未嫁,直至1977年9月在棠張鎮去世。陳家安與方謙有一兒一女,兒子陳繼峰(現廣州一工廠退休在家),女兒陳凡(現佛山國稅局退休在家)。文革中陳繼峰曾來徐州棠張。據說因為造反派以陳家安是特嫌欲將陳繼峰抓捕入獄,方謙為了證明陳繼峰是革命者的後代,讓陳繼峰到徐州找親人作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