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陳國強,字俊源,1962年出生,
河南商丘永城人,自幼酷愛書畫藝術勤耕不綴,系中國國家書畫院秘書長、文化部中藝書畫院理事、中國老年基金會德源項目管理委員會孝文化書畫院副院長。
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將軍部長書畫院副理事長、文化部中藝書畫院理事,曾榮獲愛心公益大使及擁軍愛民藝術家等稱號,擅繪水墨牡丹,人民網、中國網等媒體對其藝術實踐予以報導,作品多次參展並被國際友人收藏。
畫家陳國強先生積數年之功,矢志不移,苦研
水墨牡丹畫,並以之享譽書畫藝壇,成為當代為數不多的水墨牡丹
畫家之一。
牡丹因花碩色艷、雍榮華貴為大眾喜愛。眾所周知,畫牡丹畫俗易得,雅難求。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陳國強在多年的藝術實踐中,始終在尋找著一條途徑,一條不失牡丹綽約風采的同時,更能表現其神韻而又能擺脫俗格的方法。功夫不負有心人,欣賞陳國強的牡丹近作,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幅生氣逸發、古趣盎然、姿致別具的佳作。令人頓覺神清氣爽,眼前豁然一亮。
清人唐岱云:“落筆要舊,景界要新,何患不脫古人窠臼也”。南田老人亦有語道,作畫須優入古人法度中,縱橫姿肆,方能脫落時徑,洗髮新趣也。意即妙能師古,又不為古法所泥,食古而化,方可出新。陳國強正是遵循著這一規律,進行著他的水墨畫探索的。
他曾長期大量地臨習過歷代牡丹名作。窮其根,究其源,悟其妙旨。而作為一名當代畫家,陳國強又能在吸取
傳統技法精華的同時,結合寫生,在創作中注入個人的感悟和理解。因此,他的牡丹畫在保持傳統文人畫特色的基礎上,有了光影的東西,有了肌理的趣味,接近沒骨畫法,又較之形象更生動、更傳神,筆墨語言更豐富,時代氣息更顯明。
應該說,陳國強駕馭筆墨的功力是深厚的。這不僅僅體現在他對“一筆三色”、“墨分五彩”等墨法的嫻熟掌握,和他對“以書入畫”的線條質量及韻律的參悟上,更體現在他對傳統畫理的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上。其涉筆瀟灑,神韻雋雅。一花半葉,咄咄逼真。我曾有幸得見他一近作黑白水墨牡丹,墨花橫溢中但見花瓣疊絡,層感立透。或聚或散,或淡若薄紗,或重墨如漆,情態各具,群英傾動。再配以草書題跋,雲煙滿紙而不失濃厚的書卷氣。看罷,久難忘懷。
當今社會,物慾橫流,藝術領域也因經濟的介入沾染了銅臭。很多
書畫家的作品正在迎合著市場的好惡。陳國強能固守一方淨土,特立獨行,潛心於傳統文化精邃的發掘,其膽識、毅力和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天才悟性與勤奮
在京城我與國強兄是
同鄉,亦是多年的以“老兄”相稱的哥們。本人作為
畫家,實知畫家之不易。作為畫家能在中國畫的三科里
山水、
花鳥及
人物。任何一科一領域能有所突破,有所在傳統之上的創新。與傳統拉開距離,與前人的風格相異實在不易。國強兄最先也是以先練書法,而後有走入繪畫的。
當今中國畫壇,百舸爭流,熱鬧非凡,持有不同藝術見解的畫派林立,名家輩出,新人新作不斷湧現,顯示出文化繁榮藝術繁榮的景象。這也是顯現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思想自由和藝術創作自由的反映。在當代中國由於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他們的審美趨向和審美需求也是具有很大差別的。由於藝術家本身的經歷,個性和趣味教育各不相同,在藝術界出現各種不同的風格流派。今日畫壇,
國畫的創作基本上分為三種類型。有“借古開今”的傳統型,“以西潤中”的“中西結合”型。還有“實驗水墨”型。“實驗水墨”型的中國畫標榜自身的價值不在藝術語言和技法技巧上的意義,而主要在於“試驗”為目的,所以真正能體現當代
中國畫藝術水準的藝術主流的應當是傳統型和具有創新觀念的“中西結合”型。從事這兩大類型中國畫創作的藝術家們,雖然持有不完全相同的學術見解,對中國畫當前的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趨勢認識也有差異,但都是在通過各自的途徑追求創新的目標,克服當前畫界存在的浮躁情緒,抵制媚俗傾向,堅持藝術創作的質量,注重藝術品格,力圖賦予中國畫藝術以民族的和時代的精神。他們以自己獨特的藝術個性,以自己對客觀自然的觀察,體驗和研究。在自己作品中探索不同的表現語言,並試驗不同的技法,在藝術上標新立異,各顯風采,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藝術繁榮局面。
國強兄閱歷豐富,閱人無數,知識淵博,精明而內斂。已走遍祖國的千山萬水。雖少年人生歷盡坎坷,但人生恰恰因此而燦爛精彩。現供職於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多年來,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苦練書法、繪畫。筆耕不綴,由於對書法的深愛對筆性,墨韻的理解與把握後轉向專功中華民族“國花”牡丹的臨摹與創作。牡丹作為傳統的題材,歷代名家輩出,但真能把牡丹畫得超凡脫俗的高手還寥若晨星。
一個畫家,專業上的素質和全面的文化,藝術修養是靠勤奮獲得的,同時也有天賦及悟性的因素。熟悉國強兄的人都了解他的悟性很高,又極聰明,智慧之人。具備了這些條件,相信他在藝術征程上一定會取得更的成績。
2014年4月16日
中國國家書畫院院長劉北大於北京
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