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陳賢齋,諱雷,乃南宋海豐正堂原父公長子,宋徵宗宣和二年庚子歲二月廿八日,生於福建興化軍莆田長橋陳宅巷八角井腳,紹興時舉進士第,除集英殿修撰,以直秘閣待制出知潭州府事,累官吏部尚書,因彈劾奸官,致遭忤臣誣害,卸士歸田,遷潮陽{今普寧}黃坑都,隱居洪山峰下,肇基立業洪山鄉。妣淑惠劉氏,誥封夫人,生三子:長添興;號洪巔,次谷佐;號洪崇,三昆佐;號洪岩。
昆佐公;號洪岩,妣若仁楊氏,生三子:慈祥;慈右;慈錫,裔分居普寧洪陽,洪山,惠來鰲江,岐石橋頭等地。
吾祖慈祥,號{酉孟}{酉堂},妣純德黃氏,生子應實,號秉剛,妣林氏,生二子;長汝陽,次汝昂。汝昂號坦然,原居洪山鄉樓上寨,八世祖業叟公,由洪山鄉帶眷到漁湖肇基創業,衍傳至今二十多世,人丁鼎盛,人材輩出,愛記其事,使其後裔知其源,明其流,永銘先祖輩肇基創業之艱辛,承其祖武,克紹箕裘,創業垂統,弘揚祖德,永記洪山故鄉,認祖歸宗,思源念本,代代相聯,為陳氏宗族發揚光大,共同努力拓展立業,是為之紀略。
圓鏡村世系: 仁壁-- 竦 --世基--之邵--原父--賢齋--昆佐--慈祥--汝昂--棉山--壁庵--業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圓鏡陳厝
- 別名:仁壁
簡介,信仰與廟宇,
簡介
陳厝社區位於揭陽空港經濟區南部榕江南北河交匯處,是京岡街道轄屬行政村,全村人口1035人,勞動力620人,現有耕地面積285畝,人均0.12畝。村民以種植為主要收入,部分勞力外出打工,家庭婦女靠毛織加工,是一個民風淳樸的純農村。近年來,社區黨政積極帶頭,統籌規劃,全面謀劃發展,切實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在上級幫助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投入大量資金建設美好家園,強勢最佳化發展環境。投入資金30多萬元,建造健身活動場;投入資金20萬元,將原鳳南公路加寬3米,填平路面;投入資金10萬元修建三條機耕路,村容村貌建設大有改觀,各項工作有序深入推進。 2008年,社區被列為揭陽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點,社區黨政深受鼓舞,以更大的幹勁投入工作,認真按照新農村建設的工作要求,做好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確保社區各項事業穩步前進,取得更大輝煌。
信仰與廟宇
村里建有“三山國王廟”,又稱“三山祖廟”,因廟中供奉著三山國王神像而得名。在潮汕地區三山國王廟隨處可見,三山國王神便有“潮汕第一神祗”之稱。
三山國王神是怎樣形成的?根據地方史志資料和潮汕民間傳聞稱:三山國王神最先出現在粵東的揭西縣。“三山”指的是揭西境內的巾山(俗稱金山、距縣城東10公里)、明山(俗稱銀山,距縣城南3公里)和獨山(距城北15公里)。據說隋朝某年的二月二十日,有三位神人從巾山的石穴中走出,他們自稱是三兄弟,接受天界的命令,到此分鎮三山,言畢隱去。嗣後,當地有一陳姓鄉民,到得此山中,但見古楓樹上,綻開無數紺紅蓮花,花間有三人乘馬而降,並招呼陳姓鄉民作他們的從人,陳遂與三神人同時消失。這事迅速在鄉間傳開,人人覺得詫異,經眾人商議,在巾山之麓置廟合祭神人。立廟之後,鄉人到此有禱必應,這一帶水旱疫疾也大幅減少,可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個廟就是揭西縣的三山祖廟,距今有1400年的歷史,是粵東地區最古老的神廟,也是全世界三山國王神文化的發祥地。
“三山祖廟”又有一名叫“明貺廟”,這個廟名是宋太宗趙光義封賜的。據《明貺廟記》記載,三山祖廟肇跡於隋、靈顯於唐,受封於宋。為什麼這樣說,因三山國王幫助隋朝統一天下,被封為駕前三大將。後又顯靈救過李世民。唐朝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韓文公到潮州任刺史,那時候,連綿的淫雨嚴重影響了莊稼的生長,韓文公命屬官作祝文,率眾禱告三山國王,天遂轉晴,蠶谷得以收成,織婦耕男,俱感歡欣,對三山國王更加殷勤叩拜。朱太祖開基時,南海的劉-拒不歸順,王師南討,潮州侍監王某到三山神前禱告求助,天空驟然雷雨交加,劉兵敗北,南海得以歸附。繼而有宋太祖之弟趙光義兵伐太原後,揮戈南下攻打劉繼元,忽見有金甲神人馳馬助陣,王師大捷、劉繼元乞降。凱旋之夜,忽見城上飄著一旗,旗上寫著:“潮州三山神”,宋太宗趙光義猛悟此仗是三山神助陣方能取勝,乃詔封明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感弘應豐國王,賜廟額為“明貺”,敕令本部增廣廟宇,歲時合祭。宋末,恭帝被元番擄去(1275年),文天祥立端宗於福州,時元兵壓境,張世傑奉帝南奔潮州,至揭陽縣境被圍,情勢危急,忽然天氣聚變,風馳電閃,有兵馬三支從三面山中殺出,每支兵馬各有一將軍帶領,合力驅散元兵,圍得以解。帝正欲率眾致謝,頃刻間已不見三支隊伍蹤影,細觀周圍三面環山,尋思定是三山神顯威相助。又見這三山各有特色,一為綠樹蒼蒼,一為白石峨峨,一為土色赭赭,宋端宗遂封此三山神為三山國王,令邑人按各山特色塑出三尊不同神像:青面神像為獨山國王,白臉為巾山國王,赭顏為明山國王,並立廟以祀之。
又有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有三位勇士結為異姓兄弟,立志同心護國安邦,世人感其恩德稱他們為三山國王,建廟供奉香火。這三位勇士是:巾山國王姓連名傑,明山國王姓趙名軒,獨山國王姓喬名俊。
三山國王的傳說源出潮汕,歷經數朝,為潮汕民眾化解水旱兵災,成為潮汕地區民眾的保護神,又是經過皇封的本土山神,因此聲望特別高,各縣市鄉村都建廟供祭。後來潮汕人不斷向海內外拓展,同時也把三山國王神帶去。據統計,僅台灣島內就有200多座。從這個數字可看出台灣的潮籍民眾對三山國王崇拜的程度。現在,許多漂洋過海的華僑,懷著對祖國對故鄉的深厚情感,不遠萬里返鄉探視親人的同時,都不忘到三山國王廟裡進香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