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文日記

陳克文日記

陳方正編輯、校訂的《陳克文日記(1937-1952上下)》以陳克文所遺留12冊日記所載,1937年初至1950年3月間紀事為主,其中有關八年抗戰及三年國共內戰之個人經歷、見聞、觀察、感想至為詳細;此外尚包括其出使印度尼西亞經歷,以及有關二三十年代國共兩黨人物、事跡之回憶文章,其整體史料價值,固毋容置疑也。

基本介紹

  • 書名:陳克文日記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頁數:1423頁
  • 開本:16
  • 品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作者:陳方正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9761212
內容簡介,目錄,上冊,下冊,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陳克文,民國時期曾任行政院參事、立法委員,地位並不高,但長期負責實務,得以從內部和中層觀察國民政府的運作和眾多政壇人物的言行;而且他剛出校門就從政,與政界及學界有廣泛接觸和交往,他的觀察、評論頗有興味和歷史價值。由陳方正編輯、校訂的《陳克文日記(1937-1952上下)》如實記述了陳克文在1937-1952年間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是深入研究民國史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料,尤其是日記中對一些重要歷史場景的細緻記錄,可彌補檔案文獻之不足。

目錄

上冊

照片及日記、信函手跡
出版說明【余英時
余序【余英時】
編者序
簡體字版弁言
編輯與校訂說明
陳克文先生年表
第一輯 狂風驟雨1937
第二輯 顛沛流離 1938—1939
第三輯 火浴山城 1939—1940

下冊

照片及日記、信函手跡(1)
第四輯 艱辛歲月 1943—1944
第五輯 勝利與還都 1945—1947
第六輯 內戰與崩潰 1948
第七輯 山河變色 1949—1950
尾聲 印尼之行 1952
附錄 回溯前塵:國共兩黨及農民運動憶述
人名索引
名號別字與姓名對照表

文摘

一月十五日 星期六 晴
昨夜睡得早,精神很飽滿。未起床即聞空襲警報,盥洗畢警報已解除。到四明銀行警報又起,旋亦解除,敵機均未至。日來魯西及皖南戰事,似均略好。蔣委員長親往開封督師,並扣留擅棄守土之韓復榘,不無影響也。
寄冰瑩之《從軍日記》及《域外文人日記抄》給靜女。因為要她學作日記,故以此兩書讀【贈】之。又寫信與她,要她每日規定時間寫字、作日記、讀書、做家務(如掃地、摘菜、做鞋、澆花之類),不可習染鄉間不合理、不上進之驕養小姐生活,又囑振姊勤加督促,不知能否收效。湯良禮香港來英文信,因要作覆,不得不到世界書局買英漢字典一冊。以前所備之英漢字典一類的書,都連其他書籍在京焚毀矣。
和碩親王敏珠策旺多濟派人來約晚飯。莫是近來領取行政院顧問薪金,意我從中幫忙,以此謝我,亦太無聊矣。雖覺無聊,不好拒絕,依時前往,進三饌即辭出。據彼自稱新疆人,留新之時間不過十數年,大部分生活皆在平津。曾留學俄國四年,亦曾游日本,說國語甚流利,中國文字亦清雅流暢。貌清揚,體短小,梳洗甚潔,不類邊人,蓋漢化甚深矣。談新省近狀極詳,見解亦確。惜會談之時間短,不及為深刻之觀察。
一月十六日 星期日 陰
上午十一時到璇宮飯店訪張向華。戰事發生後第一次見面。我說你似乎胖了些,他說現在那得不胖,退出浦東後只打了一次仗,敵人追得快,我們退也退得快。以前在浦東很費氣力指揮作戰,聲也啞了。以後所指揮的部隊都是人生面不熟的,無從指揮,也無從出氣力。拉拉雜雜談了半小時才分別。
與陟岩午飯於“美的”飯店。飯後訪羅君強於一元路江漢工程局。陳春圃新從海外勸募公債歸來,與朴生、志遠、少岩、允文共邀至味腴晚飯,並請陳樹人、易次乾、謝作民、甘乃光作陪。飯後被仲鳴強邀至德明飯店,復為我叫來一位身體發達完好的姑娘,面孔雖不甚漂亮,豐滿的雙乳,卻極動人,年紀不過二十左右。他們要我帶到甚么地方去,或者到那姑娘的家裡。兩個月的旅途生活,對於女人確實有些感覺需要,但不知為甚么卻不應他們的好意。心裡覺得這太對不起振姊了,結果給了五元的鈔票與那姑娘,冒著雨回來中街睡覺。仲鳴、正綱他們差不多每夜都陪著姑娘睡覺的,很奇怪的問我為甚么不帶她走。我說我沒有準備呀。他們各人身上都掏出一盒如意袋來,給了我一盒。雖然收了,卻沒有用。回來心安理得的就睡,到漢口後確曾為性慾苦悶過,輾轉不寐,但不知為甚么到有了女人卻沒勇氣了。
一月十七日 星期一 陰雨
新秘書汪日章今晨來四明銀行就職,年青漂亮,原系蔣委員長侍從室的組長。君強說是內部排擠出來的,是一個留學法國學寫畫的學生。看樣子經驗是很少的,但並不是笨貨。劉泳間來了,現在又加上這一位,聽說還有一位戈參事要來。參秘兩班在漢口的總共有六人,做甚么事呢,恐怕更要空暇得慌。
晚飯時中街住所來電話,有軍隊一二百人要強占房子,十數人已不由分說,侵入室內。急與彥遠乘車回。到時軍隊已被警察勸阻他去,警備司令部旋來一副官查詢。這些軍隊番號未悉,不知屬何部隊。他們在這裡居然敢這樣不客氣,在別的地方可想而知。仲鳴來電話,邀往德明飯店,辭以不適,業已就寢。
一月十八日 星期二 陰雨
到漢後,昨夜氣候最冷。半夜睡醒,雙足猶冰,急加以襪,襟寒未已,不得安睡。下午五時約志遠、春圃、朴生同到滋美進揚州小點。閒談中,忽來一青年,立桌前,問尚相識否。朴生答雲,非彭展義君乎,始知為高師附小時代之學生也,已十年左右不相見。最近任鄧龍光部政治部上校科長。十二月十二夜,首都失陷,率工作人員易服逃生。初出城門,共二十餘人,其後皆衝散。僅孑然一身,匿地穴中若干時,為日兵所捕者兩次,一次幾被焚死。途中無所得食,有時乞得乾豆,生嚼代糧,渴則掬飲田中窪水。娓娓道來,恍如一篇冒險小說。
終日陰雨,氣候極寒。振姊一月七日來信,謂所接航空信,時間與普通信無別,鄉間交通不便,無可如何也。來信又言,到家後身體始終不適,當為子宮症未愈所至。鄉間缺乏良醫,苦哉苦哉。夜飯後,訪李聖五於發利飯店,談一小時。彼明日即飛赴長沙矣。
P162-164

序言

先父克文先生(1898—1986)辭世已經足足四分之一世紀。他留下了十二冊日記,載1937—1952十五年間事,主要是八年抗戰和國共戰爭期間他在國民政府的見聞,特別是國府兩度撤離南京的始末。這些六十年前舊事已成滄桑,所牽涉人物絕大部分也都物故,相信現在是將日記公之於世的適當時候了。父親在1923年加入國民黨,經歷北伐、農民運動、寧漢分裂等重大事件,1935年加入國民政府,歷任行政院參事、立法委員,和短暫的立法院秘書長。他地位不高,但交誼甚廣,又長期負責實際政務,得以從內部和中層觀察政府運作以及政壇人物的言行,更與不少學界、文化界人物相熟,因此日記中對那十餘年間驚心動魄事件的記載和評論,是很有歷史價值和興味的。
然而,父親雖然以謙和、忠厚、謹慎自持,亦以此知名,卻絕非庸碌無為、缺乏主見之輩。他有政治抱負,胸中更有是非智愚賢不肖的尺度,因此在日記這樣的私人空間抒發感慨,月旦人物(包括至親好友),是十分坦白、直率甚至尖銳的。如今當事人雖然已經辭世,但他們後代子孫見到某些片段,也還可能受傷害。因此我對發表日記曾經頗感躊躇,權衡再三之後,方才決定出版。這主要是意識到保持歷史真實及其豐富、多元面貌之重要,以及相信六十年前想法如今已成明日黃花,再沒有現實意義,而只是歷史的一部分了。無論如何,日記中的評論並非經過深思熟慮,而只是當時私底下自然流露的反應、感想,因此偏頗、過激、不成熟、前後不一之處在所難免,不應該視為定評。這點相信克文先生在生,也是會頷首的,讀者鑒之。
克文先生於一八九八年出生於廣西岑溪縣一個頗有新思想的自耕農家庭,原名堯蕙,排行第五,字用五。岑溪雖是窮鄉僻壤,但地處西江上游,航運可通廣州,風氣不算閉塞。他中學畢業後不久,受了國民黨宣傳的影響,在五四運動那年隻身遠闖廣州,考入免費的廣東高等師範,自此脫離農村,成為現代知識分子,這是他生命中第一個轉折點。二十年代廣州是革命中心,孫中山先生經常到“高師”演講,父親深受感染,畢業後與同學成立“知用學社”,開辦“知用中學”,但此前已經加入國民黨,遂投身革命事業,這是他生命中第二個轉折點。在1923—1927年間,他先後在粵省黨部、中央黨部和農民部任職,1927年初在武漢以國民黨代表身份,與毛澤東、周以栗組成三人常務委員會,共同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又在鄧演達、譚平山、毛澤東、鮑羅廷等人組成的土地改革委員會中擔任記錄;其後見證了當年夏天的“分共”,這是他政治生涯中第一個高潮,但轉瞬就過去了。由於受到1927年底廣州事變的牽累,他在1928年遠赴歐洲遊歷,隨後到香港定居,任《南華日報》總編輯,又曾在1932年赴南京擔任僑務委員會教育處處長,數月後返港。這些經歷頗為曲折,可惜有關日記在1937年撤離南京時散失,只能夠從晚年的回憶文章得知一二了。
1935年父親進入行政院擔任參事,其後在這崗位上工作了整整13年,歷經七七事變、遷都、重慶大轟炸、艱苦抗戰、還都南京等變遷。1948年初他當選立法委員,積極參加政治活動;該年年底國民政府已是風雨飄搖,他臨危受命,出任立法院秘書長,迎來政治生涯第二個短暫高潮。翌年4月國府再度撤離南京,遷往廣州,他在10月初辭去秘書長職務,結束四分之一世紀政治生涯,到香港定居,其時剛好年逾知命,這是他生命中第三個轉折點。香港是舊遊之地,有不少親朋戚友,故舊相知。其初他有意利用這些關係做小本生意,融人社會,可是頭腦和氣質都不相宜,不到幾年就虧輸蝕本,只好重拾本行,回到中學擔任教職。自此春風化雨,淡泊明志,度過平靜自得的二十六年教學生涯,但行有餘力,仍亟亟以國事為念,除編輯《自由人》半周刊之外,還撰寫不少政論和回憶文章,迄1986年以八十八高齡辭世。以上是他生平輪廓,具體細節見本書年表。
我在抗戰之初出生於重慶,當時物資匱乏,日機肆虐,大事轟炸,父母撫育提攜的艱困可想而知。但記憶中父親在周末從重慶市內回到龍井灣家中,卻總顯得那么輕鬆、詼諧、自得。他腹中有無窮的《三國》、《水滸》和公冶長故事為我講述,手上會造出奇妙的彈弓、水槍、泥人種種玩意令我入迷,在山林間散步時又會撮唇模仿各種鳥類叫聲,如此種種,都為我的荒山童年打破枯燥沉悶,帶來驚喜、歡樂與陽光。抗戰勝利後我們一家人回到南京,其後短暫兩年間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件事情:首先,是在父親帶領下遊覽中山陵、靈谷寺,到玄武湖划船,盪到荷花深處採摘蓮蓬剝吃;其次,是他買回來的大量兒童讀物,和姊姊的娓娓講述,其中有百聽不厭的《苦兒流浪記》、《格列佛遊記》、《愛的教育》,也有始終不得要領的《艾麗斯漫遊奇境》、《表》和馬克吐溫《頑童流浪記》;最後,則是訊息一天壞似一天,街上紛亂緊張起來,雙眉緊蹙的父親日益繁忙,以至姐夫帶我坐船離開南京奔赴桂林,那是一九四八年底的事情。
將近一年之後,我們一家人分批到了香港,跟著在港島南端的赤柱找到住所安頓下來。那是一排為漁民建造的小屋其中一間,狹隘簡陋,但面臨大海,環境清幽,有朝暉夕照之勝,當時不啻世外桃源了。不幾年,父親重拾教鞭,日子清苦而規律,但公餘仍然寫文章,辦刊物,議論時政,朋儕往還,不減書生意氣豪情。我雖然在學校寄宿,周末跟隨他遠足、游泳、拜訪朋友、出席婚喪宴聚,春秋麗日參加知用學社郊遊,寒暑假期在他督促下學習古文和英語,也還盡多親炙機會。父親生性淳厚,按中國傳統士人的習慣,孩子長大後,就不苟言笑,沉默相對,心中的歡愉或者不快,都不輕易流露。他對我教誨不多,然而影響非常巨大,可以說是貫穿、籠罩我的一生。我對於國家民族懷有感情,以及立身處世自有宗旨,不因環境時勢而改變,都應當是由於他的潛移默化,特別是他那樸拙倔強氣質薰陶所致吧。
日後我有幸到美國留學,但畢業後和大部分同學不同,未嘗逗留一日就返回香港擔任教職。這從發展事業的角度看來固然不很明智,就個人志向而言,則理所當然,此後近二十年間能夠與父母共聚天倫,承歡膝下,誠可謂人生莫大幸福。在此期間,中國大陸發生了令人振奮的翻天覆地變化,因此從1973年開始,我就多次回大陸訪問、講學,參加會議以及其他活動。父親對此不置可否,但很顯然,北望神州,他對往事仍然耿耿於懷,無法釋然,因此始終不為我的婉轉勸說所動,不願重臨故土。事實上,自1949年來港之後,除了1952年短暫的印尼之旅以外,他就寧靜度日,頤養天年,再也沒有離開這海隅小島一步了。父親一生並無赫赫功勳和名聲,但高風亮節,去就分明,無愧為時代洪流中有為有守之士。在他身上,我們可以見到中國歷史上萬千讀書人的操守與抱負,感覺到中國文化傳統(包括五四傳統)力量的偉大。這套日記記錄了他生命中燃燒得最旺盛的一段,展示了他一生堅持不渝的精神和信念,它的出版無疑是我所能夠獻給父親的最佳紀念了。
本書得以出版,首先要衷心感謝本所下列諸位同事:所務室的嚴桂香、邱玉明和李潔兒女士,特別是李女士以極大耐心和一絲不苟精神將日記全文錄入計算機,又花費大量功夫幫助編纂人名索引;以及鄭會欣博士,他通讀本書全稿,指出許多錯漏,又惠然代為撰寫多條人物注釋。南京國家第二歷史檔案館、台北和新店“國家歷史檔案館”、台北國民黨黨史館等機構為我查閱克文先生的資料提供方便,台北黨史館惠允本書影印刊出兩通毛澤東致陳克文的珍貴函件,俱在此表示深切謝意。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慷慨同意出版本書,是這套日記得以公之於世的主要原因,我謹在此對近史所、黃克武所長和張力副所長致以最誠摯謝忱。張力教授對本書的編纂、出版以及某些圖版著作權的洽商等細節費神甚多,余英時兄對本書的出版自始即不斷鼓勵,又不憚繁忙惠賜序言,俱盛情可感,在此拜謝。最後,我對本書的出版一度頗為猶豫,內人林雅尚和外甥梁其姿的支持最終令我能夠下決心進行,是此書得以面世另一個重要原因,也應當在此說明並志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