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倉姜馬察回

陳倉姜馬察回

陳倉姜馬察回是一種以笛子吹奏和鼓樂相結合的合奏音樂,民間也叫“細樂”,一般由12支笛子吹奏,包含有民間音樂、宮廷音樂、戲曲音樂、曲藝音樂、宗教音樂等多種成份,演奏形式分坐樂和行樂兩種形式。坐樂在室內進行,樂曲有嚴格、固定的結構形式。以“帽子頭”開始,這是一種固定的樂曲,進度較慢,然後進入“正曲”,一般為單樂段,是抒情的慢板,接著以較快的樂板“行拍”作為尾聲,最後再由慢到快,樂器齊上,在高潮中結束。行樂比較簡單,主要是演奏牌子曲,打擊節奏樂器,起著伴奏擊拍的作用,特別是疙瘩鑼和鉸子起著最重要的作用。樂器以笛子為主,有時笙管襯之,多用於街道進行和廟會的進行之中,如“路曲”等。陳倉姜馬察回原有曲目22個,後失傳2個,現存曲目20個,有《刮地風》、《路曲子》、《釘缸》、《柳青葉》、《高調柳青葉》、《風攪雪》、《揚燕麥》、《擺劍》、《步步敲》、《征東》、《張良辭朝》、《上香》、《開板譜》、《落板譜》、《尖環》、《八板》、《十八腔》、《上下輪》、《羅江怨》、《高調羅江怨》;已失傳的是《進南方》、《放牛》。樂曲中包含民間音樂、宮廷音樂、戲曲音樂、曲藝音樂、宗教音樂等多種成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倉姜馬察回
  • 簡介:以笛子吹奏和鼓樂相結合
  • 基本內容:一特殊亞樂種中的樂曲
  • 基本特徵: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基本內容,基本特徵,相關器具及製品,歷史淵源,傳承譜系,主要價值,學術價值,實用價值,瀕危狀況,保護計畫,主要保護內容,已採取的保護措施,十年保護目標,五年保護工作計畫,五年主要保障措施,建立機制,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基本內容

陳倉姜馬察回
察回樂曲系鼓吹樂一特殊亞樂種中的樂曲,其吹樂無一般鼓吹樂必備的嗩吶,而主要由五支笛子組成,打樂除戰鼓板鼓外,銅器有雲鑼、乳鑼、中 、碰鈴。樂隊構成遺留有古代的顯著痕跡,傳說始於唐,常用於祈雨,代表諸神巡迴察訪。陳倉姜馬察回原有曲目22個,後遺失2個,現存曲目17個,有《刮地風》、《路曲子》、《十八腔》、《高調羅江怨》、《上下輪》、《征東》等,樂曲中包含民間音樂、宮廷音樂、戲曲音樂、曲藝音樂、宗教音樂等多種成份。一般在祠堂和廟會上表演,演奏形式分坐樂和行樂兩種,坐樂在室內進行,樂曲有嚴格、固定的結構形式,以“帽子頭”開始,這是一種固定的樂曲,進度較慢,然後進入“正曲”,一般為單樂段,是抒情的慢板,接著以較快的樂板“行拍”作為尾聲,最後再由慢到快,樂器齊上,在高潮中結束。行樂比較簡單,主要是演奏牌子曲,打擊節奏樂器,起著伴奏擊拍的作用,特別是疙瘩鑼和鉸子起著重要的作用,樂器以笛子為主,有時笙管襯之,多用於街道進行和廟會的進行之中,如“路曲子”等。

基本特徵

陳倉姜馬察回曲子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旋律、裝飾音等都帶有古陳倉民間音樂特徵。演奏中注重起、承、轉、合,音樂莊重華麗,優雅豐滿,風格清純、剛柔兼併,既有古代宮廷遺韻,更有濃郁的民間“姜馬”手法和本地區韻調——“西府調”的藝術個性和地方性,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

相關器具及製品

陳倉姜馬察回是以一種以笛子吹奏和鼓樂相結合的合奏音樂,民間也叫“細樂”,樂器一般有笛子12支、笙2個、管子2個、疙瘩鑼3個、海鑼2個、碰鈴4個、暴鼓1個、神鼓1個。

歷史淵源

陳倉姜馬察回在民間也叫西府曲子,是長期以來流行於古西府地區一帶的一種器樂演奏形式,其歷史上可上溯至漢唐時期,從目前保有的手抄本來看,系清光緒五年(1879年),從目前演奏的結構形式和曲目來考察,大多是由隋唐以後逐漸積累發展而成的。具體起於何時已無法考證,據姜馬村當地人說姜馬二姓是宮廷樂師的後裔,因戰亂避逃到姜馬村,由此傳下姜馬察回,且只傳姜馬二姓,不傳外姓。

傳承譜系

陳倉姜馬察回
1、班長:馬宗成,男,漢族,中共黨員,1955年10月出生,是陳倉姜馬察回第五代傳人,1975年加入,師承姜春榮,1976年—1980年入伍服役,1991—1996年任村長,2005年元月繼第四代傳人姜升堂為班長。
2、傳承譜系:
代別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學藝時間  居住地址 第一代   李德勝 男 不詳 不詳 不詳 姜馬村 第二代 馬富勤 男   不詳   不詳 不詳   姜馬村 第三代 馬剛剛   男 不詳 不詳 不詳 姜馬村   第四代 姜世榮 男 不詳 不詳 不詳   姜馬村 馬定乾 男   不詳 不詳 不詳 姜馬村 姜升堂   男  不詳   不詳 不詳 姜馬村   第五代 馬宗成 男 1955 高小 1975   姜馬村
代別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學藝時間
居住地址
第一代
李德勝
不詳
不詳
不詳
姜馬村
第二代
馬富勤
不詳
不詳
不詳
姜馬村
第三代
馬剛剛
不詳
不詳
不詳
姜馬村
第四代
姜世榮
不詳
不詳
不詳
姜馬村
馬定乾
不詳
不詳
不詳
姜馬村

姜升堂
不詳
不詳
不詳
姜馬村

第五代
馬宗成
1955
高小
1975
姜馬村

主要價值

陳倉姜馬察回以其久遠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藝術個性,在發掘、搶救和保護方面,主要有以下兩點價值。

學術價值

實用價值

寶雞各(區)縣、鄉鎮農村人民民眾偏愛的一種民間娛樂品牌,對繼承傳播民間傳統文化精華、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構建和諧社會都將產生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和實用價值。

瀕危狀況

與其它民間文化遺產一樣,陳倉姜馬察回亦面臨著藝人年齡老化,後繼乏人,曲目失傳的瀕危局面,具體如下:
1、陳倉姜馬察回曲子表演與道情演唱屬同一班子,耗資較大。
2、陳倉姜馬察回屬民間器樂演奏,如笛子、笙管等由樂手自己解決,都存在淘換上的資金不足。
3、陳倉姜馬察回曲子,作為一種特殊的器樂曲目,由於其管理存在於村級,其專業人才較稀缺,大多為藝人憑記憶而演奏,易隨人員的老齡化導致失傳,如已失傳的《進南方》、《放牛》一樣,令人痛惜。

保護計畫

陳倉姜馬察回得以延續至今,皆因多年來受到省、市及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關心,文化主管部門和鎮、村組織的積極扶持,曾積極組織其參加市、縣、區民眾文化活動演出,並在寶雞市民間藝術展演中獲二等獎,受到專家的肯定和民眾的歡迎。每年都有演出補助及購置衣物器樂資金投入,截止目前,累計資金已達30多萬元。這次,區政府、區文化主管部門部門又積極把陳倉姜馬察回列為第一批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及時大力開展調查研究,蒐集整理資料上報。

主要保護內容

1、對現有全部曲目編輯整理;譜成曲譜。
2、加強對察回表演組織和藝人的保護,投入資金,使老藝人樂於傳授。
3、加強演出組織保護,使演奏者後繼有人。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2、區政府每年組織一次民間藝術展演,使各類民間藝術得以延續發展。
3、近幾年,區文化館專業幹部及社會有識之士注重發掘整理陳倉姜馬察回曲子,相繼整理了有關曲子的論文數篇。

十年保護目標

2、配合寶雞大城市建設,打造“陳倉姜馬察回”品牌,服務和諧社會。

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7年 專業人員進察回演出班,整理曲目文字、樂譜資料並成冊。
2008年 組織培訓演藝人員,提高演藝水平,規範演出機構管理。
2009年 購買服裝、樂器,達到專職演出水平。
2010年 擴大宣傳,引起社會關注,從而使這一獨特形式發揚光大,繼承發展。
五年內預期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建成一支曲譜正規、演藝人員專職的高水平民間音樂“品牌”演出隊伍,為宣傳、服務和諧陳倉做出貢獻。

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2、設以主管部門牽頭的陳倉姜馬察回研發工作組,進行發掘整理工作;
3、區文化館成立陳倉姜馬察回普查工作組;
4、將陳倉姜馬察回班培訓成一支高水平的“品牌”隊伍。

建立機制

2、保護現有演奏藝人,培養新人,健全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3、建立有專業水平的研究機制,使這一形式不斷充實發展。
4、加大投入投資力度,建立經費保障機制。

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2006年,普查資料、整理挖掘曲目:8萬元;
2007年,編輯曲目、曲譜資料:8萬元;
2008年,組織培訓演藝人員:15萬元;
2009年,購買服裝、樂器:15萬元;
2010年,廣告、宣傳、推介:24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