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信

陳修信

陳修信,是馬華已故首任總會長兼創黨人敦陳禎祿之獨生子,祖籍福建省漳州,是馬六甲的巴巴世家。他在家中排行第三,有二個姐姐及二個妹妹。

基本介紹

人物履歷,人物功勳,

人物履歷

陳修信早年在馬六甲高級中學及新加坡萊佛士學院受教育,後到倫敦攻讀法律。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陳修信返國管理家族的橡膠園。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到印度的新德里,在英國新聞部遠東事務局工作。
1943年,他和父親敦陳禎祿在印度成立「海外華人協會」,出任總秘書。
1945年12月,陳修信重返馬來亞,出任馬六甲華人事務助理參事。
1946年,陳修信出任馬六甲市政局總監。次年結婚,育有三名女兒:陳淑英、陳淑麗及陳淑珠。
1948年,陳修信開始受委為聯邦官委立法議會議員,從殖民地官委至民選議會,他先後擔任聯邦立法議員26年,至1974年引退為止。此外,他也擔任馬來亞園主公會理事會成員。
1949年,陳修信開始積極參政,同時當選馬華馬六甲支部秘書,馬青支團團長及馬華中央宣傳委員會主席,此外,他也擔任馬六甲華人諮詢局成員。
1952年至1957年陳修信擔任馬來亞種植人公會理事,薪金委員會委員和樹膠業翻種局委員。
1955年起,陳修信連任馬六甲國會議員。
1956年及1957年擔任馬來亞園主公會主席,同時也擔任樹膠生產人理事會和樹膠業翻種局副主席。
1957年,陳修信出任馬華副會長及馬來西亞工商部長。
1958年,馬來亞獨立後,陳修信擔任聯盟財政。
1959年大選後,他出任馬來西亞財政部長。
1960年12月13日敦陳禎祿逝世。敦陳修信稟承他父親敦陳禎祿的政治理想繼續在馬華黨內積極活動。於1961年11月11日馬華公會中央代表大會中,原任代總會長拿督謝敦祿醫生無意尋求連任,敦陳被選為馬華會長。在他的領導下,肇因於1958年馬華黨選的黨內分裂狀態漸告結束,會務也逐漸趨於安定。同時,在他的爭取下,馬華議員進入政府內閣的代表增加到九位,計有:敦陳修信--財政部長、丹斯里翁毓麟--不管部長兼駐美國及加拿大大使、丹斯里林瑞安--工商部長、許啟謨--地方政府及房屋部長、吳錦波醫生--衛生部長(1968年3月 22日至11月26日)社會福利部長(1968年11月27日)、李孝友--教育部副部長、李三春--勞工部政務次長、曾永森--首相署、國防部及鄉村發展部政務次長。 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印尼蘇卡諾政府恫言「粉碎馬來西亞」,頻頻侵犯大馬領空與疆土,使大馬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國進入戒備的非常時期,在國家面臨危難時刻,馬華公會號召華人效忠我國,抗議印尼軍事擴張主義的侵略。 1964年,敦陳修信被選為聯盟副主席。4月25日馬來西亞舉行大選,馬華公會在聯盟旗幟下大勝,贏得33國席議席中的27席,中選率81%。聯盟政府成功地在馬印對抗聲中,贏得了1964年的大選。這場大選成功阻止了印尼的陰謀及破壞行動。 1968年,馬華成立「馬來西亞多元化合作社」,及發動全國性廣招會員運動,獲得踴躍回響。同年 4月,敦陳修信委任黨總秘書許啟謨,進行籌備設立高等教育學府。 1968年7月11日,拉曼學院在馬華公會的爭取下獲批准設立,政府答應以「1元對1元」的原則,負責拉曼學院一半的經費。 1969年 2月24日,拉曼學院在全民的期望下終於誕生,緩和了當時華裔學生在追求高等教育面對學額缺乏的問題,並為日後千千萬萬無法踏進大學門檻的華裔子弟,提供一個選擇深造的地方。 在馬華黨內,敦陳修信率先發起主辦幹部訓練營,為黨員進行黨教育。 敦陳修信出任資金投資委員會及國家財政理事會主席,這個職位通常是由首相或副首相擔任。
1969年5月大選,馬華因種族情緒被挑動而遭挫折,許多候選人落選,鑒於失去華人代表性,敦陳修信與馬華數名領袖,於 1969年5月13日前往首相官邸,會見首相東姑阿都拉曼,表明馬華決定退出政府內閣及各州行政議會的意願,東姑挽留不果,只好要求敦陳修信再考慮。 當天,吉隆坡發生種族衝突事件,一些地區已失去控制,種族暴動趨於嚴重,首相東姑向全國人民宣告吉隆坡進入緊急狀態。東姑較後表示,此次暴亂是反對黨在勝利後表現的狂妄及馬來人對本身的政治地位感到不安所引起的。 513事件過後,馬華中委會再重新討論,鑒於華團紛紛要求馬華重返內閣,於是接受正副首相的勸請,徹消前次所通過的議案,重返政府內閣,出任特別任務部長,但不擔任部門首長。 1971年國會恢復,敦拉薩出任第二任首相,敦陳再度受委出任政府新內閣的財政部長,並獲最高元首封賜一級效忠護國勳章 SSM「敦」銜。 1971年,敦陳修信受委為國大名譽副校長,並獲頒馬大名譽法學博士學位。
1971年2月7日,馬華公會發起華人大團結運動,獲得華社各階層人士的熱烈回響支持。 敦陳修信在華團領袖大集會上,呼籲華人大團結。他指出,為了國家與華人的利益,華人社會不能再四分五裂。華人大團結,目的不是要促進華人沙文主義,不是要和馬來人或其他種族對抗,而是要和他們作有效的合作。一個徹底不團結的華族,只會造成馬來西亞政治不穩定,這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除了那些居心不良者之外。總有一天,華裔將把自己視為馬來西亞人,而要到達那一天,是必須經過一個頗長的過程,因為這是不能在一夜間達到的。 此項華人大團結運動,分別在各地舉行,吸引了百萬華人民眾參與。大集會亦通過了華人大團結運功六點宣言,並即席成立了〈馬來西亞華人促進團結委員會〉。華人大團結運動引起華社民眾的熱烈反應,並形成一股帶有政治思想的全國性運動。 敦陳修信個性直率,他是個以全民概念來看待問題的領袖,由於時常「我口說我心」,因而引來華社及馬來族群極端份子的「內外夾攻」;可以說,他是國家的好領袖,也是一個具爭論性的華族領袖。 1971年8月,馬華召開第20屆常年代表大會,敦陳修信在會上再三呼籲華人大團結,並發表「七一八」宣言,確定基本方針。他強調,華人團結是為了達到國家大團結,華人分裂是由於忽視了歷史格局,忽視了政治條件局限,華人必須在當前政治現實範圍內,爭取民族基本權益。 華人大團結只能通過一個政治組織才能達到,這個政治組織就是馬華公會。馬華公會在敦陳修信的領導下竭盡所能地促進華人大團結。 敦陳修信認為,那些批評馬華領導層素質不佳,不願支持馬華的人,應立刻加入馬華,並從馬華黨內著手改變現狀,才能發揮實際效用。假如因為不滿馬華而另組政黨,將使華裔的政治力量分散,這是一種不健康的現象,只有那些抱存私己政治利益,及把這利益置於整個民族及國家利益之上的人,才會做出這種損害華裔政治權益的事。 敦陳也批評那些對政治從不過問及沒有興趣、自認高人一等的華裔知識份子,不配享有任何政治權益。而且假如在時間流程中他們被遠遠拋在後頭的話,不應作出任何投訴;因為假如在政治上沒有立場也不參與,不論華裔的人數有多少,都不會產生作用。 敦陳修信是一名奉行實用主義者,他領導馬華公會,不相信政治對抗能為華社帶來好處,他相信爭取可實現,可達到和實踐的事情是更為有效,而不是追求充滿理想,但卻是不切實際的事情。其中一個例子是華文獨立大學。他選擇補救的方法,設立拉曼學院,他設法取得校地,資金來源和專業人才,以成立拉曼學院。 今天,拉曼學院的教學素質,不僅獲得華社,也包括土著和大馬其他族群的認同。

人物功勳

1974年4月8日,敦陳修信由於健康理由辭去馬華總會長職位及財政部長職位,為了感謝他對馬華所作的彪炳動績,中委會一致委任他為馬華首位榮譽終生會長以及首席顧問。這項委任表示了中委會對他一生最輝煌的貢獻的讚揚和崇高的敬意。 敦陳修信在宣布引退政壇時,在辭職函中再三籲請華社給予馬華全力的支持,團結一致在捍衛華裔權益的馬華公會的旗幟下。 敦陳修信在任職馬華總會長13年及財政部長15年期間,曾締造兩項備受推崇的記錄:(一)他是第一個,亦是大英國協國家中資歷最久的財政部長,達15年之久。(二)他擔任財政部長的15年內,以穩健的理財手法,致使國家當時的財政穩定,獨立後各種經濟建設均能迅速發展,為國家經濟奠下了良好的基礎,使我國當時的貨幣也能成為世界最堅強貨幣之一。 前首相已故敦拉薩在敦陳修信宣布退休時,對敦陳作出讚揚,他說:「今日我國的貨幣能成為世界最堅強貨幣之一,乃由於敦陳修信能謹慎,及具有先見地管理我國的財務及財政政策所致;由於可以保證,敦陳對我國的進步及發展所作的大貢獻,必會受到後代人民及歷史的永遠銘記和珍惜。」言下之意,亦表示敦陳修信是世界最成功的財政部長之一。 敦陳修信是我國卓越的政治家及財經專家,他引退政壇後,擔任國家經濟顧問及森那美商業集團主席。 1988年3月17日,敦陳修信心臟病猝發逝世,國父東姑阿都拉曼在其親筆撰文的哀悼詞表示,敦陳修信的逝世是國家的損失,他對國家的效忠將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國父說,敦陳修信領導馬華公會時,聯盟日漸強大,我國開始享有有史以來不曾有過的繁榮,並成為東南亞最繁榮的國家之一。 敦陳修信的貢獻,馬來西亞前首相東姑阿都拉曼給予他最佳的評語。他在逝世後,獲得政府為他舉行國葬儀式。這標榜著他一生為國家所立下的顯赫功績。
敦陳修信逝世後,其女兒通過報章向國人表示,敦陳修信生前最大的願望,是看到馬來西亞國內瀰漫著多元種族和諧共處的氣氛,並且在他獻身於政治生涯中,也致力於實現這個目標。 身為建國的重要人物之一,敦陳修信的「遺言」,是有感而發的肺腑之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