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凌,男,中國科學院電漿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所計畫財務辦公室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俊凌
- 出生地:安徽省肥西縣
- 出生日期:1965年10月
- 畢業院校: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工程系
- 職稱:中國科學院電漿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人物簡介,研究方向,學術論文,
人物簡介
1984年入大學直至1991年初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工程系,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1至1997年在中國科學院陳俊凌: 中國科學院電漿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所計畫財務辦公室主任;
1984 – 1988 年在中國礦業大學學習;
1988 – 1991 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工程系攻讀碩士學位;
1991 – 1997 年在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表面室工作;
1997 – 2000 年在中國科學院電漿物理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
2000 – 2004 年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做博士後研究;
2001. 12 – 2002. 2,2002. 8 – 2002. 10 兩次受日本學術振興會資助在文部省核融合研究所進行先進聚變裝置第一壁材料和電漿與壁相互作用方面的短期合作研究;
2002. 10 – 2005. 2受德國馬譜學會資助以客座研究員身份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電漿物理研究所聚變堆材料研究室進行聚變堆材料和電漿與壁相互作用方面的合作研究;
2006. 12–2007. 2 在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進行電漿與壁相互作用方面的合作研究;
2008至今中科院電漿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兼職教授。
研究方向
依託國家大科學工程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開展邊界電漿與壁(材料)相互作用實驗和模擬研究,發展用於未來聚變裝置的第一壁材料/部件,用於第一壁表面狀態監測的診斷技術及診斷光學第一鏡元件。已在Nuclear Fusion,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 Fusi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Fu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聚變專業領域期刊上發表SCI/EI收錄論文40餘篇,已獲發明專利6項。完成EAST第一壁高性能石墨材料研發等數10項科研項目,現正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以及國際熱核聚變研究專項課題1項等。
學術論文
[1] J.L. Chen, J.G. Li, X.D. Zhang et al., “Development of candidate of plasma facing materials for steady state operation of the EAST device”, Invited talk at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sion Reactor Materials, 4-9 December 2005 in California, U.S.A
[2] J.L. Chen, J.G. Li, and HT-7 team, “Limiter material experiments towards very long pulse in HT-7 superconducting tokamak” Oral presentation in 17th PSI, 22-26 May, 2006, Hefei, China & J. Nucl. Mater.(2007), Vol.363-365,1334-1339
[3] D.H. Zhu, J.L. Chen, Z.J. Zhou, et al., Behaviors of full compositional W/Cu functionally gradient materials exposed to the edge plasma of HT-7 tokamak, J. Nucl. Mater. (2013), Vol. 107-111, 435-438
[4] R. Ding, G. Maddaluno, M.L. Apicella, G. Mazzitelli, V. Pericoli Ridolfini, A. Kirschner, J.L. Chen, J.G. Li, G.-N. Luo, Modelling of lithium erosion and transport in FTU lithium experiments, J. Nucl. Mater. (2013), Vol. 438, 690-693
[5] R. Yan, R. Ding, J.L. Chen, et al.,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first mirror exposure and surface recovery on EAST, J. Nucl. Mater. (2015), Vol. 463, 948-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