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癢

陰癢

陰癢,中醫病名。是指婦女外陰瘙癢,甚則癢痛難忍,坐臥不寧,或伴帶下增多等,稱為“陰癢”,又稱“陰門瘙癢”。西醫學外陰瘙癢症、外陰炎、陰道炎及外陰色素減退性疾病等出現陰癢症狀者,均可參照本病辨證治療。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陰癢
  • 英文名稱:pruritus vulvae
  • 其他名稱:陰門瘙癢、陰蠚
  • 相關西醫疾病:外陰瘙癢症、外陰炎、陰道炎
  • 疾病分類:婦科雜病
  • 主要病因:肝腎陰虛、濕熱下注、濕蟲滋生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斷依據,病證鑑別,相關檢查(實驗室檢查),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要點),症治分類,外治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臨證備要,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婦女外陰瘙癢,甚則癢痛難忍,坐臥不寧,或伴帶下增多等,稱為“陰癢”。

歷史沿革

1、陰癢是婦科常見病。《肘後備急方·治卒陰腫痛頹卵方第四十二》首載了治療“陰癢汁出”、“陰癢生皰”的方藥。
2、隋·巢元方詳細論述了陰癢的病因病機,內為髒氣虛,外為風邪蟲蝕所為,在《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曰:“婦人陰癢,是蟲蝕所為。三蟲九蟲,在腸胃之間,因髒虛蟲動作,食於陰,其蟲作勢,微則癢,重者乃痛。”又曰:“腎榮於陰器,腎氣虛……為風邪所乘,邪客腠理,而正氣不泄,邪正相干,在於皮膚故癢。”
3、薛己總結婦人陰癢屬肝經所化,有肝脾郁怒、肝脾氣虛、濕熱下注等證候,分別以龍膽瀉肝湯、逍遙散、歸脾湯、小柴胡湯等加減治療,外以桃仁膏、雄黃等殺蟲。
4、明·張三錫在《醫學準繩六要·治法匯》中主張“陰中癢,亦是肝家濕熱,瀉肝湯妙”,同時又指出“瘦人燥癢屬陰虛”,為後人從陰虛血燥生風治療陰癢提供了依據。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學外陰瘙癢症、外陰炎、陰道炎及外陰色素減退性疾病等出現陰癢症狀者,均可參照本病辨證治療。

病因

本病主要發病機制有虛、實兩個方面。因肝腎陰虛、精血虧損、外陰失養而致陰癢者,屬虛證;因肝經濕熱下注,帶下浸漬陰部,或濕熱生蟲,蟲蝕陰中以致陰癢者,為實證。

病機

1、肝腎陰虛
素體肝腎不足;或年老體衰,精血虧損;或久病不愈,陰血不足,以致肝腎陰虛。肝脈過陰器,腎司二陰,肝腎陰虛,精血虧少,陰部肌膚失養,陰虛生風化燥,風動則癢,發為陰癢。
2、濕熱下注
郁怒傷肝,肝鬱化熱,木旺侮土,脾虛濕盛,以致濕熱互結,流注下焦,浸淫陰部,導致陰癢。
3、濕蟲滋生
外陰不潔,或久居陰濕之地,濕蟲滋生,蟲蝕陰中,均可導致陰癢。

診斷依據

1、病史
有攝生不慎,或有外陰、陰道炎病史。
2、症狀
陰部瘙癢,或如蟲行狀,奇癢難忍,坐臥不寧,甚至灼熱、疼痛,波及肛門周圍,兼帶下量多、臭穢。

病證鑑別

1、股癬
本病發生於股內側及會陰部皮膚真菌感染所致的體癖,病灶呈堤狀,清晰可見,表面有鱗屑,有明顯的炎症改變。陰癢則無明顯的堤狀皮損。
2、濕疹
本病皮膚病變分布呈對稱性,易復發,水洗或食魚腥蝦蟹,往往使病情加重,且可以發生在全身任何部位。陰癢無以上特點。

相關檢查(實驗室檢查)

1、婦科檢查
外陰皮膚正常或潮紅或粗糙,有抓痕,分泌物增多。病程長者,外陰色素減退,甚則皸裂、破潰、濕疹。
2、輔助檢查
陰道分泌物檢查正常,或見滴蟲、假絲酵母菌等。

辯證要點

根據陰部瘙癢的情況,帶下的量、色、質、氣味及全身症狀進行辨證。

治療原則(要點)

治療以止癢為主,實者宜清熱利濕,殺蟲止癢;虛者宜滋陰養血止癢。要著重調理肝、腎、脾的功能,遵循“治外必本諸內”的原則,將內服與外治、整體與局部相結合進行施治。

症治分類

證名:肝腎陰虛證
症狀:陰部乾澀,奇癢難忍,或陰部皮膚變白、增厚或萎縮,皸裂破潰;五心煩熱,頭暈目眩,時有烘熱汗出,腰酸膝軟;舌紅苔少,脈弦細而數。
治法:調補肝腎,滋陰降火。
代表方:知柏地黃丸加何首烏、白鮮皮。
常用中藥:知母、黃柏、牡丹皮、熟地黃、山萸肉、懷山藥、澤瀉、茯苓。
證名:濕熱下注證
症狀:陰部瘙癢灼痛,帶下量多,色黃如膿,稠黏臭穢,頭暈目眩,口苦咽乾,心煩不寧,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
治法:瀉肝清熱,除濕止癢。
代表方:龍膽瀉肝湯加虎杖、苦參。
常用中藥:龍膽草、黃芩、柴胡、梔子、車前子、木通、澤瀉、生地黃、當歸、甘草。
證名:濕蟲滋生證
症狀:陰部瘙癢,如蟲行狀,甚則奇癢難忍,灼熱疼痛,帶下量多,色黃,呈泡沫狀,或色白如豆渣狀,臭穢;心煩少寐,胸悶呃逆,口苦咽乾,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殺蟲。
代表方:萆薢滲濕湯加白頭翁、苦參、防風。
常用中藥:萆薢、薏苡仁、黃柏、赤茯苓、牡丹皮、澤瀉、通草、滑石。

外治法

選用蛇床子、苦參、花椒等煎水趁熱先熏後坐浴,每日1次,每次20分鐘,10次為1療程。若陰癢破潰者,則去花椒。

轉歸預後

陰癢經過積極治療,保持外陰部清潔衛生,多可治癒。部分患者因治療不當,可發展成陰瘡。因全身性疾病所致者,隨原發病的進退,或愈或反覆遷延日久。也有少數患者陰癢日久不愈,病情遷延日久,致陰部長期失於滋養而轉為惡證外陰癌。

預防調護

1、保持會陰部的清潔衛生,及時更換內衣褲。
2、瘙癢者避免肥皂水燙洗,及搔抓等強刺激損傷。

臨證備要

陰癢病因較複雜,接觸性、過敏性、化學製品的刺激及全身慢性疾病等都可能引發本病。
中醫認為,肝腎陰虛、濕熱下注和濕蟲滋生是引發本病的常見原因。對於接觸性、過敏性引發的陰癢,去除誘因是關鍵;而全身慢性疾病導致的陰癢,則以治療原發病為主。中醫治療以止癢為主,實者宜清熱利濕,殺蟲止癢,虛者宜滋陰養血止癢;除內服藥物外,辨證選用或結合陰道分泌物檢查,配合相應的外治法,可提高臨床療效。

文獻摘要

1、《醫宗金鑒·婦人心法要訣》:婦人陰癢,多因濕熱生蟲,甚則肢體倦怠,小便淋瀝,宜服逍遙散、龍膽瀉肝湯。
2、《外科正宗·雜瘡毒門》:一婦人肝經風濕下流陰器,浮腫癢甚,致抓出血不痛。以消風散加苦參、膽草、澤瀉、木通、山梔、外以蛇床子湯熏洗、塗擦銀杏散,十餘日癢止痛消而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