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姬與江姬爭為後

陰姬與江姬爭為後

《陰姬與江姬爭為後》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國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陰姬與江姬爭為後
  • 創作年代:西漢
  • 作品出處:《戰國策》
  • 文學體裁:散文
  • 編者:劉向
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品評析,作品出處,編者簡介,

作品原文

陰姬與江姬爭為後。司馬喜謂陰姬公曰:“事成,則有土子民;不成,則恐無身。欲成之,何不見臣乎?”陰姬公稽首曰:“誠如君言,事何可豫道者。”司馬纉即奏書中山王曰:“臣聞弱趙強中山。”中山王悅而見之,曰:“願聞弱趙強中山之說。”司馬喜曰:“臣願之趙,觀其地形險阻,人民貧富,君臣賢不肖,商敵為資,未可豫陳也。”中山王遣之。
見趙王曰:“臣聞趙,天下善為音,佳麗人之所出也。今者臣來至境,入都邑,觀人民謠俗,容貌顏色,殊無佳麗好美者。以臣所行多矣,周流無所不通,未嘗見人如中山陰姬者也。不知者,特以為神,力言不能及也。其容貌顏色,固已過絕人矣。若乃其眉目準纊權衡,犀角偃月,彼乃帝王之後,非諸侯之姬也。”趙王意移,大悅曰:“吾願請之,何如?”司馬喜曰:“臣竊見其佳麗,口不能無道爾。即欲請之,是非臣所敢議,願王無泄也。”
司馬喜辭去,歸報中山王曰:“趙王非賢王也,不好道德,而好聲色;不好仁義,而好勇力。臣聞其乃欲請所謂陰姬者。”中山王作色不悅。司馬喜曰:“趙強國也,其請之必矣。王如不與,即社稷危矣;與之,即為諸侯笑。”中山王曰:“為將奈何?”司馬喜曰:“王立為後,以絕趙王之意。世無請後者。雖欲得請之,鄰國不與也。”中山王遂立以為後,趙王亦無請言也。

作品譯文

陰姬和江姬爭著要做中山君的王后。司馬喜對陰姬的父親說:“爭當王后的事如果能成功,那么您就可以得到封地,管理萬民;如果不能成功,恐怕您連性命也保不住呀。想要辦成這件事,為什麼不讓陰姬來見我呢?”陰姬的父親跪拜叩頭,說:“事情如果真像您說的那樣,我要好好地報答您。”司馬喜於是向中山君上書說:“我已得知削弱趙國、強大中山的辦法。”中山君很高興地接見他說:“我想聽聽你的高見。”司馬喜說:“我希望先到趙國去,觀察那裡的地理形勢,險要的關塞,人民的貧富,君臣的好壞,敵我力量的對比,考察之後作為憑據,眼下還不能陳述。”於是,中山君派他到趙國去。
司馬喜拜見趙王,說:“我聽說,趙國是天下最善音樂和出產美女的國家。這次我來到貴國,走城過邑,觀賞人民的歌謠風俗,也看見了形形色色的人,卻根本沒有見到天姿國色的美女。我週遊各地,無所不至,從沒有見過像中山國的陰姬那樣漂亮的女子。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仙女下凡,她的艷麗用言語簡直不能描畫。她的容貌姿色實在超出一般的美女,至於說她的眉眼、鼻子、臉蛋、額角,那頭形,那天庭,那真是帝王之後,絕不是諸侯的嬪妃。”趙王的心被說動了,高興地說:“我希望能得到她,怎么樣?”司馬喜說:“我私底下看她那么漂亮,嘴裡就不知不覺地說出來了。您如果要想得到她,這可不是我敢隨便說的,希望大王不要泄露出去。”
司馬喜告辭而去,回來向中山君報告說:“趙王不是個賢明的君主。他不喜歡道德修養,卻追求淫聲美色;不喜歡仁德禮義,卻追求勇武暴力。我聽說他竟然還想得到陰姬哩。”中山君聽後臉色大變,很不高興。司馬喜接著說道:“趙國是個強國,他要得到陰姬的心思是肯定的了。大王如果不答應,那么國家就危險了;如果把陰姬給了他,不免會被諸侯恥笑。”中山君說:“那該怎么辦好呢?”司馬喜說:“大王立陰姬為後,以此斷了趙王的念頭。世上還沒有要人王后的道理。即使他想來要,鄰國也不會答應。”中山君於是立陰姬為王后,趙王也就沒有再提娶陰姬的事了。

作品評析

司馬喜先假託去趙國考察,到趙國後極盡美艷誘惑之詞、渲染陰姬的傾國傾城、沉魚落雁,用佳麗美色輕易使趙王上鉤,然後按照事先的安排,以立皇后、斷趙王念頭為理由水到渠成地讓陰姬當上了王后。作這種事,一定要事先謀劃周全,然後各方面都要進行說服工作,等各個方面的目的達到了,那么整體的目的也就實現了。
謀略在於解決難題,其實每個難題都有它的特點,掌握了特點也就掌握了解決難題的突破口。陰姬與江姬爭後之事的特點是解決的是漂亮女人的事, 而男人無不好美色, 所以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美色也就出來了。

作品出處

《陰姬與江姬爭為後》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

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