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植株: 多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氣。
根: 主根稍明顯,側根細,垂直或斜向下;根狀莖稍粗短,斜向上,直徑3-6毫米。
莖: 莖少數或單生,直立,高80-130厘米,有縱紋;中部以上分枝,枝細長,開展,長10-20厘米或更長;莖、枝初時微被短柔毛,後脫落。
葉: 葉薄紙質或紙質,上面綠色,初時葉面微有短柔毛並疏生少量白色腺點,後脫落無毛,無腺點,唯葉脈上留有少量稀疏短腺毛狀柔毛,背面被灰白色蛛絲狀薄絨毛或近無毛;莖下部葉具長柄,葉片卵形或寬卵形,二回羽狀深裂,花期葉凋謝;中部葉具柄,葉片卵形或長卵形,長8-12(-15) 厘米,寬7-11厘米,一至二回羽狀深裂,每側有裂片2-3枚,裂片橢圓形或長卵形,長6-7(-9)厘米,寬1-1.5(-2)厘米,再次3-5深裂或淺裂或不分裂,小裂片或裂片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常有疏鋸齒或無鋸齒,葉柄長2-4(-5)厘米,基部有小型假託葉;上部葉小,有短柄,羽狀深裂或近全裂,每側有裂片1-2枚,裂片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中央裂片最長,先端銳尖,偶有1-2枚小鋸齒;苞片葉3-5 深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之苞片葉為線狀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
花: 頭狀花序多數,近球形或寬卵形,直徑1.52(-2.5)厘米,具短梗及細小、線形的小苞葉,下垂,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一總狀花序,而在分枝上排成復總狀花序,在莖上常再組成疏鬆、開展、具多級分枝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略小,外、中層總苞片卵形或長卵形,背面初時微被蛛絲狀薄毛,後脫落,近無毛,中肋綠色,邊膜質,內層總苞片長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半膜質,背面近無毛;雌花4-7朵,花冠狹管狀或狹圓錐狀,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8-14朵,花冠管狀,外面有腺點,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近與花冠等長,先端2叉,叉端截形,有睫毛。
果: 瘦果小,狹卵形或狹倒卵形。
花果期: 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低海拔濕潤地區的林下、林緣或灌叢下陰蔽處。
分布範圍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r西(南部)、甘肅(東南部)、青海、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朝鮮、蒙古及蘇聯(東部)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吉林。
【海拔】:低海拔
【最低海拔】:500
【最高海拔】:2200
【湖北分布】: 宣恩,鹹豐,利川,建始,巴東,宜昌,五峰,興山,神農架,當陽
植物名錄 門拉丁名
Angiosperms
綱拉丁名
Dicotyledons
科拉丁名
Compositae
科號
232
種拉丁名
Artemisia sylvatica Maxim.
種中文名
陰地蒿
引種地點
陝西太白、陝西鳳縣
引種時間
20040929、20041006、20041031
引種號
048510、048763、049140
引種材料
苗
鑑定人
趙子恩、鄭重
Id
3061
栽培地點
引種過渡圃
引種數量
55株苗
栽培方式
盆栽
生長性狀
草本
變種 密序陰地蒿(變種)陰地蒿、密序變種(中國高等植物圖鑑),陰地蒿、緊序變種(內蒙古植物志)
Artemisia sylvatica Maxim. var. meridionalis Pamp. l. c. 36: 444, fig. 71. 1930; Migo l. c. 4: 173. 1939; S. Y. Hu l.c. 18(3-4): 264. 1965;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4: 542. 1975; 江蘇植物志下: 876. 1982.
與原變種區別在於本變種葉為厚紙質,裂片與小裂片較短,具鈍尖頭,葉背面及總苞片背面被薄絨毛。頭狀花序稍大,直徑2-2.5毫米,在分枝上排列密集。
產山西、江蘇、河南;生長在山坡、路旁及灌木叢附近。模式標本采自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