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國

陰國

陰國為堯帝的後代建立的諸侯國,因位於楚國的荊山之北而得名。老河口古為陰國,春秋時絕,為楚屬地。秦為陰縣,唐改陰城縣為陰城鎮,宋以陰城鎮建光化軍,設乾德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陰國
  • 地區:老河口市二劈山以東
  • 簡介:因位於楚國荊山之北而得名
  • 歷史沿革:春秋早期為楚屬地
釋義,歷史沿革,

釋義

陰國在老河口市,陰國都城,古城遺址位於今老河口市袁沖鄉杜家莊村古城水庫淹沒區。據《襄陽府志》、明清《光化縣誌》載春秋“楚陰”;《路史》載:“周,陰仍為國,後入於楚”。

歷史沿革

老河口歷史沿革,春秋時期為楚屬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實行郡縣制,設贊、陰二縣。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封蕭何為贊候,"食邑八千戶於此"。東漢光武帝封鄧禹為贊候,"食邑萬戶於此"。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魏得荊州,以南陽西為南鄉郡,轄八縣,贊、陰在內。南鄉郡城臨漢水,在縣境內。西晉太康十年(289年)十一月,改南鄉郡為順陽郡,轄贊、陰、筑陽三縣,郡治設於贊城。
南北朝戰爭頻仍,郡、縣設定多有變遷。唐初置贊州,旋廢,改陰城縣為陰城鎮,入穀城縣
宋以陰城鎮建光化軍,設乾德縣。元十四年(1277年),廢光化軍,改乾德縣為光化縣,歷明、清、中華民國未再變改。建國後,老河口曾三度設市,1983年市、縣合併,撤銷光化縣建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