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囊鱗狀細胞癌

陰囊鱗狀細胞癌可簡稱為陰囊鱗癌,是起源於陰囊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因是最常見的陰囊惡性腫瘤,故俗稱為陰囊癌。1774年英國的外科醫生Pott發現一些從童年就開始從事打掃煙囪的工人成年後易患此病,因此,此病又被稱為“掃煙囪工人癌”。這是人類發現環境因素可以致癌的第一個例證,因此開創了人們對化學致癌因素的研究,並逐漸加強了對職業致癌因素的防護。而20世紀60年代起,陰囊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已經明顯降低,這也充分證明了通過有針對性的措施可以預防腫瘤的發生。現在陰囊鱗狀細胞癌在臨床上已經很罕見了。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scrotum
  • 就診科室:泌尿外科
  • 多發群體:從事含有菸灰或粉塵作業的工人以及長期接觸瀝青或石蠟的工人等
  • 常見病因:各種礦物油及粉塵污染,人乳頭狀瘤病毒16、18及6、11型感染等所致
  • 常見症狀:無痛性陰囊疣狀或丘疹樣腫物,感染時流膿血,味臭,局部疼痛等
病因,臨床表現,診斷,腫瘤分期,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由於Pott醫師提出了陰囊癌與職業有關,此後,眾多學者們進一步調查研究還發現從事含有菸灰或粉塵作業的工人以及長期接觸瀝青或石蠟的工人或從事石油、焦油、瀝青、精紡、機械等職業的工人同樣易患陰囊癌。研究發現這是由於缺乏勞動保護,使陰囊、會陰、陰莖等處皮膚易被各種礦物油及粉塵污染,沉積在皮脂分泌旺盛的皮膚皺襞中,經過長期的刺激使皮膚上皮細胞發生癌變,其中主要的致癌物質是3,4苯並芘。職業因素致癌是個長期緩慢的過程,一般是在長達十多年與致癌物質接觸所致,最長者高達68年才發現癌變。此外,癌變的發生也與遺傳、長期炎性病變、潰瘍、使用免疫抑制劑等因素有關。近年來研究還發現人乳頭狀瘤病毒16、18及6、11型感染也可能與陰囊癌的發生有關。

臨床表現

陰囊鱗狀細胞癌早期為無痛性陰囊狀或丘疹樣腫物,進一步發展可呈菜花狀,質地變硬,腫瘤的生長速度個體差異較大,有的可多年變化不大而突然生長速度加快。菜花狀腫瘤的中央可出現壞死及潰瘍,伴有感染時流膿血,味臭,局部疼痛,而全身症狀不明顯。50%以上的病人就診時有同側或雙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陰囊癌腹股溝淋巴結轉移率為30%~70%,其中雙側淋巴結轉移率為50%~80%。晚期腫物可侵及陰莖及陰囊內容物,發生血行轉移。

診斷

確診該病需要取病變處組織做病理學檢查。顯微鏡下可見增生的上皮突破基膜向深層浸潤形成不規則條索形癌巢。根據癌細胞的分化程度分為高、中、低分化。高分化的鱗狀細胞癌惡性程度低,而低分化的鱗狀細胞癌惡性程度高。癌腫浸潤以皮膚為主,很少侵犯到陰囊內容物。鱗狀細胞癌特徵性的病理表現是鱗狀細胞癌細胞上皮膜抗原和細胞角蛋白表達陽性。
套用腹、盆腔B超、CT、MRI檢查有助於明確腫瘤分期。

腫瘤分期

2009年國際抗癌聯盟制定的皮膚癌TNM分期
T-原發腫瘤
腫瘤情況
TX
原發腫瘤不能被評估
T0
無原發腫瘤證據
Tis
T1
腫瘤最大直徑≤2cm
T2
腫瘤最大直徑>2cm
T3
腫瘤侵犯深層結構,如肌肉、骨、軟骨、下頜骨、眼眶
T4
腫瘤侵犯周圍神經或顱底或中軸骨
N-區域淋巴結

NX
區域淋巴結無法評估
N0
無區域淋巴結轉移
N1
單個區域淋巴結轉移,最大徑≤3cm
N2
單個區域淋巴結轉移,最大徑>3cm,但<6cm,或多發淋巴結轉移,最大徑都<6cm

區域淋巴結轉移,最大徑>6cm
M-遠處轉移

M0
無遠處轉移
M1
遠處轉移

治療

陰囊病變處皮膚擴大切除術是首選的治療,切除範圍應超過腫瘤邊緣2cm以上的陰囊壁,除非病變已侵犯陰囊內容物,否則應儘量予以保留。術後局部復發往往是切除範圍不夠所致,但也可能是新發而非復發。對於切除範圍過大,殘留陰囊皮膚包蔽陰囊內容物困難者,可採用皮瓣轉移及陰囊成形術。陰囊內容物已受累者則應一併切除。
對腹股溝腫大淋巴結需切除活檢,經病理檢查證實有轉移的患者行髂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淋巴結清掃手術可在原發灶切除後2~6周進行。對淋巴結活檢陰性的患者不主張做預防性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對有淋巴結轉移的患者手術後可進行放療。對局部病變切除不徹底者、不宜行淋巴結清掃術者也可選用放療,必要時可加化療,但常常欠敏感。晚期陰囊癌有遠處轉移者亦可用放、化療做姑息性治療。常用的化療藥物有順鉑、博萊黴素、氨甲蝶呤等。

預後

無淋巴結轉移的早期患者治療後5年生存率達50%以上,而伴有淋巴結轉移的患者手術後5年生存率常低於25%。

預防

本病預防在於改善工作環境,避免致癌物質的侵害,局部保持清潔,可避免或減少陰囊癌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