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日(農曆年最後一天)

除日(農曆年最後一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農曆年最後一天,俗稱“年三十”,又稱“除日”、“歲除”、“除夕”。“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新的一年自此而始,舊的一年至此而終,這是舊歲向新年轉換的關鍵時刻,節俗活動也最為豐富。舊時除日是指黃道吉日中的一個日子。農曆十二月最後一天。《鏡花緣》第五十五回:“須擇曆書‘除日’,煎湯與小兒洗浴……每年洗十次;或於五月、六月、七月,檢十個除日煎洗更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除日
  • 外文名:New year's Eve
  • 俗稱:年三十
  • 別名:歲除、除夕
  • 著作文獻:《鏡花緣》第55回
基本信息,釋義,詩歌,年除日,

基本信息

除夕,日曆上每日建、 除、 滿、 平 、定 、執、 破、 危、 成 、收、 開、 閉所謂的十二神。周而復始地輪值在每日上。《淮南子》曰:正月建寅,則寅為建,卯為除,辰為滿,巳為平(主生),午為定,未為執(主陷),申為破(主衡),酉為危(主 杓),戍為成(主小德),亥為收(主大備),子為開(主太陽),醜為閉(主太陰)。

釋義

除日指夏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戊戌歲除日,有齊安之命。古人以除日當死日。蓋一歲盡處,猶一生盡處,故黃檗垂示云:“預先若打不徹,臘月三十日到來,管取你熱亂。”然則正月初一便理會除日事不為早,初生墮地時便理會死日事不為早,哪堪荏荏苒苒,悠悠揚揚?不覺少而壯,壯而老,老而死;況更有不及壯且老者,豈不重可哀哉?
除日除日
今晚歲除,應當惕然自誓自要,不可來年依舊蹉跎去也。雖然,此“打徹”二字,不可容易看過,不是通幾本經論當得“徹”也,不是坐幾燭香不動不搖當得“徹”也,不是解幾則古德問答機緣、作幾句頌古拈古當得“徹”也,不是酬對幾句口頭三昧滑溜當得“徹”也。古人謂於此事洞然如桶底驟脫,爽然如大夢得醒,更無纖毫疑處,然後可耳。嗟乎!敢不努力?!

詩歌

蘇轍《除日》
(宋)·蘇轍
年年最後飲屠酥,不覺年來七十餘。
蘇轍 畫像蘇轍 畫像
十二春秋新罷講,五千道德適親書。
木經霜雪根無蠹,船出風波載本虛。
自怪多年客箕潁,每因吾黨賦歸歟。
張子容《除日》
(唐)·張子容
臘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
張子容 畫像張子容 畫像
拾樵供歲火,帖牖作春書。
柳覺東風至,花疑小雪餘。
忽逢雙鯉贈,言是上冰魚。
韋應物《除日》
(唐)·韋應物
思懷耿如昨,季月已雲暮。
韋應物 畫像韋應物 畫像
忽驚年復新,獨恨人成故。
冰池始泮綠,梅援還飄素。
淑景方轉延,朝朝自難度。
陳三立《除日祭詩》
(近代)·陳三立
奎蹄緣蠕蠕,不避燖沃滅。
陳三立 畫像陳三立 畫像
棘叢飛翻翻,不戒網罟設。
寰壤著大群,顛擠得跛躄。
指數白馬歲,災變固已烈。
四張麒麟揎,恢我炎黃國。
吾衰泛江湖,向人有瘖舌。
刺取剩餘景,咀嚼吐楮墨。
且喔且自羞,么禽啾微雪。
歸歟收視聽,蛇尾亦赴穴。
瞥君祭詩作,哀鏘碎冰鐵。
猛掣日月開,劃照心頭血。
《除日萬州臨江亭》
(宋)·張俞
南浦逢除日,天涯有去舟。
蠻城和雨閉,峽水帶春流。

年除日

臘月的最後一天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除夕零點為兩年的分水嶺,俗語說:“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除日的活動很多,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響(放鞭炮),二是紅(貼春聯),三是火(點燈守歲)。
除日的主要活動是掛家堂字畫,貼春聯、年畫、窗花,祭天,請神,祭祀等。家堂(捲軸圖畫)、字畫要貼在堂屋正中。春聯的內容十分豐富,一般大門上貼的是“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之類顯示門第家風的春聯,進門迎壁牆上要貼“抬頭見喜”、“萬象更新”之類的年關吉利的單聯,正房門上貼“國泰民安,人壽年豐”之類祈求福壽安康的對聯,中堂兩邊要貼“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之類的祝福祝壽的對聯。店鋪要貼“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之類寓意招財進寶的對聯,天地堂兩邊貼“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爐香”,宅神堂兩邊要貼“年年多吉慶,月月保平安,”灶君堂兩邊要貼“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之類祈求保佑的對聯。糧囤上貼“五穀豐登”、“糧食滿倉”,豬羊圈貼“六畜興旺”,牲口槽貼“騾馬滿槽”,大車上貼“日行千里路,夜行八百里”,其他地方還要貼“福”字(有些地方把“福”字倒貼,意為“福到了”)。魯西、長島和蓬萊沿海農村,家中有人去世,三年中不貼紅對聯,改用綠色對聯。
萬象更新 對聯萬象更新 對聯
日照沿海漁民除日午後到漁船貼對聯,將“招財進寶”合為一字,貼於船頭,五桅風船的桅桿上分別貼“大將軍八面威風”、“二將軍日行千里”、“三將軍隨後聽令”、“四將軍一路平安”、“五將軍馬到成功”。長島縣漁民除日早晨為漁船掛大吊子(長方形大旗)拉米旗,傍晚,到船上掛燈籠,設祭桌,敲鑼打鼓,放鞭炮,焚香紙,祭海龍王。
山東各地都盛行貼年畫,年畫內容十分豐富,有各種故事如《唐僧取經》等,有歷史故事如《李自成》、《楚漢相爭》等,有戲曲故事如《回荊州》、《白蛇傳》等,還有山水畫等。
年畫的形式有中堂、單開、四條屏等。在諸多的年畫中以雞畫、魚畫、娃娃畫較為普遍,因為雞表示吉祥,魚意味著錢糧有餘,娃娃則象徵人丁興旺。膠東、濱州、茌平等地幾乎家家貼窗花,窗花一般都是紅顏色,其內容因時而異。舊時全省各地都要在除日祭天。有的地方在院子裡用席或箔搭一個棚子,叫做天地棚子,上面除貼春聯外,還要用松枝、竹葉加以裝飾,裡面的天地桌或香台子上,供奉“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君之神位”,有的還供奉玉皇大帝、地母娘娘等諸神的畫像,供品十分豐盛,要全豬全羊、五碗菜、五色點心、五碗水餃、一對棗糕、一個大饃饃,叫做天地供。祭祀時,由家長先點燃三炷香,接著叩頭跪拜,並念“祈求天地爺保佑”,然後其他人輪番跪拜,最後燒一道紙表,叫做“送錢糧”。
賀年金童玉女 年畫賀年金童玉女 年畫
除日祭祖儀式
最為隆重,在這種追念先祖的活動中,也帶有一些迷信的色彩。下午開始把家譜掛上,備好香爐、燈籠、長錢、紙表、鞭炮等物,到黃昏時開始請祖。膠東是上墳請祖先回家過年。德州的請祖儀式十分隆重,由本族中長者帶領一二子孫,手執長錢,到村頭跪下,一邊燒紙一邊念叨:“爺爺奶奶,回家過年了。”燒完紙便起身回家。到大門前,再燒紙表,鳴放鞭炮,面向大門叩頭,並念道:“爺爺奶奶回家過年了,請鬥神讓路”,然後才邁步進門,點燃明燭,徹夜不息。進了大門以後,要在門口橫放一根木棍,叫做攔門棍,最好是桃木的,攔住凶神惡鬼不準進門。在院內撒芝麻桿,或者穀草,叫做“踩歲”,據說有什麼精靈或鬼怪進來會有響聲。海陽縣麻姑島一帶,年三十黃昏,合族男子備香紙、“馬鞭”(以穀草為桿,糊剪紙)往祖墳焚香、燒紙,於每一墳頭插一支“馬鞭”,請老祖回家過年,名為“請年”。至家,於街門外設一橫木,名為“拴馬樁”,於街門外開始撒馬草,直至祖譜前,將另一些“馬鞭”供於祖譜前,待過年後正月初二晚飯後,持祖譜“馬鞭”送至村外,將“馬鞭”與香紙一起焚化,名為“送年”。長島縣漁民則於除夕黃昏持鑼至祖墳,一路鳴鑼,呼喚祖宗回家過年。即墨牛齊埠一帶,在布置年節祭祖的同時,必在大街靠牆的地方用3塊土坯搭一個小屋,俗稱“孤魂棚”,棚內設一個牌位,上寫“孤魂之位”,兩邊貼一副對聯:“往日無主今有主,此處非家卻是家”或“往日無主今有主,昔日無家今有家”,橫批為“四方孤魂”。此後五更發紙,初一拜年,初二送神,都要祭孤魂棚。
除日這天,民間家家做供品。膠東的供品有雞(吉祥)、魚(年年有餘)、盛蟲(蟠龍,一般在臘月二十八日蒸好,除日半夜供上,過了正月十五撤下,至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吃掉)、團圓餅(用面做成太陽的形狀,分層蒸熟,染色,祭日供上,初一中午全家分食,所以叫團圓餅)、豬蹄、小米棗飯、水果、蠟燭、香紙等。泰安團圓餅供品的造型非常美觀,用蘿蔔、豆腐和豆腐渣做原料,雕塑豬、羊、西瓜,加以彩繪。
鳴放鞭炮是除日一項重要活動。爆竹是古人用來驅逐疫鬼的武器。除日鳴放鞭炮的時間各地不一,滕州家家都在午後放一掛火鞭,德州在除夕吃完餃子以後開始,一直到初一拜年,響聲不絕,膠東則於除夕餃子剛煮好時,開始祭祖,鳴放鞭炮。龍口、蓬萊以及膠東東部在除夕零點鳴放鞭炮最多,煙火此起彼伏,炮聲響成一片。包水餃、吃水餃是除日的重要內容。包水餃有的安排在除日下午,有的安排在辭歲酒之後。一般包三種餃子,一是葷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驗歲的,包上硬幣、紅棗等,初一早晨吃。膠東的除夕餃子講究很多,除夕包餃子叫做“吃去年的陳糧,掙新年的錢財”,餃子包好後,要放上桃枝,叫做“驅邪避惡”。有的要包上豆腐,吃著有“斗福”之運,吉不可言;有的要包上四樣素菜,叫做“四季發財”;有的要包上糖塊,叫做“新的一年有甜頭”;有的要包上花魚,叫做“年年有餘”;剛娶新媳婦的,要在餃子裡包上紅棗、栗子、花生米,意思是“早立子,生得花花,有兒有女”。最普遍的是在餃子裡包上硬幣,表示“新的一年有錢用”,硬幣數目一般是四、六、八、十,四是“四季發財”,六是“六六大順”,八是“四平八穩”,十是“大發財”。但乳山一帶則忌四,因為四是“事”的諧音。博興把除夕包的水餃叫做團圓餃子,據說包餃子時,全家團圓,意味著來年一家人和和睦睦,歡歡樂樂。如果有個別成員沒有歸來,就一邊包著餃子一邊念叨,盼他早點歸來。如果家中有新亡之人,則全家為之流淚,表示哀悼。魯西南地區除夕煮餃子時,要燃一掛鞭,聲音越響則認為越吉利。
放鞭炮放鞭炮
山東有除夕守歲的習俗,除夕晚上,全家團聚(或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飲酒敘談,終夕不眠,叫做守歲。舊時守歲一般都是通宵達旦,建國以後,守歲一般都是象徵性的,10點以後各自安寢。近幾年來,大家都要看完電視春節聯歡晚會才睡。守歲的重要特徵是點燈度夜,一直到黎明。萊蕪把守歲叫做“熬五更”,一般是老年找老年,青年找青年,婦女找婦女,大家湊酒菜,一邊飲酒,一邊談笑,但不能喝醉。有的是一家人喝五更酒。膠東有吃年夜飯的習俗,除夕半夜吃餃子吃麵魚(魚形饅頭)。此時,人們沒有食慾,但是非吃不可,一般都吃一塊“魚頭”或“魚尾”,寓意是“頭尾都有餘”。即墨的年夜飯要吃豆腐和魚,叫做“福有餘”,要吃芋頭,叫做“黏合”(意思是團結和睦),要吃黍糕,叫做“年年登高”。此外,還要朝大門口潑餃子湯,據說鬥神不讓無家可歸的亡魂進門,只好讓他在大門外喝口餃子湯。發紙時,有的人在大街上焚香燒紙,朝著財神的方向叩頭,叫做接財神。有的人到處轉轉看看,據說此時寶貝會變做小動物出來過年,蛤蟆是金蛤蟆,蛇是金條,一旦遇到,決不能放走。午夜飯後,晚輩給長輩叩頭,長輩要給晚輩送錢,一人一份,叫做“年份子”,有的人家分糖塊,叫做“甜頭”。
舊時除日有很多忌諱
泰安、招遠等地凡是做供品的餃子要用素餡,一般用豆腐、雞蛋、菠菜和植物油調餡,餃子要小一些,形狀象元寶。據說這樣的餃子,神靈吃了頭腦清醒。除日請神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神靈請來了以後,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否則就是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得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否則就是混淆了澆奠與潑水;大祭神靈時不得高呼孩子的名字,逝世不滿三年者不能當神供奉,需要另寫牌位單獨供奉;香台前的元寶不能掃掉,送神後要用紙包起來,作為二月二圍宅之用,據說可以得到神靈的保佑;送神前不得外出挑水,迫切需要時可以帶上一對紙做的小元寶到井台上焚燒,以求得井神保佑。
日曆上每日建、 除、 滿、 平 、定 、執、 破、 危、 成 、收、 開、 閉所謂的十二神。周而復始地輪值在每日上。《淮南子》曰:正月建寅,則寅為建,卯為除,辰為滿,巳為平(主生),午為定,未為執(主陷),申為破(主衡),酉為危(主 杓),戍為成(主小德),亥為收(主大備),子為開(主太陽),醜為閉(主太陰)。《選擇守鏡》又曰:
“除為四利太陽,小吉.
滿為土瘟,為四利喪門,又為天富,小吉.
平為三台,又為土曲,大吉.
定為歲三合,為顯星,吉.又為地官符,畜官,次凶.
執為四利之死符,又為小耗,凶.
破為歲破,為大耗,大凶.
危為極富星,為谷將星.為四利龍德,吉.
成為三合,吉.又為飛廉,又為四利白虎,小凶.
收為四利福德,小吉.又為八座,小凶.
開為青龍太陰,為生氣華蓋,上吉.又為四利弔客,小凶.
閉為病符,凶.
按月建十二神除 危 定 執 成 開為吉,建 滿 平 破 收 閉為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