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近現代發展
20世紀50年代末,陝西箏家提出了“秦箏歸秦”的口號,從理論研究到彈奏技藝,從伴奏地方戲曲到編制秦韻風格箏曲,作了大量的工作,使
陝西人民重新熟悉了箏。1957年,榆林箏名家白葆金參加了全國的民間音樂調演和陝西省第三屆民間戲曲匯演,並獨奏了《掐蒜苔》、《小小船》箏曲。1961年全國
古箏教材會議在西安召開以及會議對陝西迷胡箏曲的肯定,都對秦箏在陝西的發展起了有力的促進作用。後來湧現了象《秦桑曲》、《姜女淚》、《
香山射鼓》、《
三秦歡歌》、《繡金匾》等優秀的陝西風格箏曲。西安鼓樂,秦腔和迷胡清曲等史料中關於箏的記載,給陝西箏人以啟示,又有箏名家曹正、
高自成、王省吾等人的巨大努力,眾多箏同仁的幫助,經過近三十年的實踐,陝西已漸漸地恢復箏奏秦聲。
特點
陝西風格箏曲的鮮明特色,首先是
音律上的特殊性和二個變音的游移性。七聲音階中的四級音編高,七級音偏低。所謂偏,當然不是半個音。這兩個音又游移不定。一般來說,是向下滑動緊靠下一級音的;其次,在旋律進行上,一般是上行跳進,下行級進的。第三,在彈奏時的左手按弦,使用大指較多,這是出於旋律進行需要而必然使用的技術。第四,風格細膩,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已故著名浙派箏家王巽之先生談
古箏流派時說,“陝西派多抒情”說明了陝西箏曲的風格特點。
秦箏復興
1.借鑑外派的
技法:在20世紀50年代,西安音樂專科學校剛剛建立
古箏專業時曾邀請河南箏派的王省吾、山東箏派的
高自成兩位老師來校任教。因此早年的陝西
古箏專業學生幾乎都具有河南、山東箏派傳統技巧的紮實的功底。這不僅為他們日後的演奏和創作奠定基礎,也成為秦箏流派復興的技術基礎。河南、山東、陝西均位於中國北方地區,在氣候、地理、人物氣質等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這種相似在音樂風格上也有所體現。“扎樁靠彈”的手法決定了這三個箏派在音色方面都具有鏗鏘、堅實的共性,以至於有些專家以此來分別箏的北派與南派。 2.現代箏曲中運用的現代技法:近年來許多專業作曲家以新的思路進行創作,技法方面也打破了傳統的區域性、保守性的局限,無論是北派或南派、傳統或現代,技法為追求音響效果而服務。 3.由秦聲音樂的特點而決定的特殊技法:由於秦聲音樂的旋法特徵如上行級進接下行跳進,決定了頻繁使用左手大指按音的技法。這也是秦箏的具有代表性的技法。
秦箏與秦聲
客觀地說,在秦箏復興的工作中,對其風格的把握是以今天的“秦聲”音樂風格為依據的。所謂“秦聲”概指秦地的傳統音樂。包括秦地的戲曲音樂、宗教音樂和所有的民間音樂。秦箏樂曲主要是依靠從“秦聲”音樂中吸取大量傳統音樂曲調(如秦腔、腕碗腔、迷胡、西安鼓樂等)作為素材進行創作。因此“陝西箏曲所涉及的戲種、樂種繁多複雜。有著豐富的音樂形態和多種多樣的風格色彩。”
陝南民間曲藝
前言
以地方戲曲說唱音樂為素材創作的箏曲秦地北部黃土丘陵,溝壑縱橫;關中地區沃野千里,是全國重要的糧棉產區;陝南則是秦嶺巴山,漢水蜿蜒。複雜多樣的地理環境在廣大的鄉間孕育了豐富的民間曲藝品種。
(1)迷胡
迷胡又稱曲子、陝西曲子、是以曲牌連綴形式為主體的座唱藝術。擁有大量的曲牌。迷胡又分東路迷胡;(流行於郿縣、戶縣、長安縣、化縣、周至縣等地區。這裡的迷胡發展水平最高。)西路迷胡;(流行於寶雞、鳳翔、岐山等地區。)陝南迷胡;(流行於安康、陽縣、城固等地區。因受秦嶺阻隔,風格稍有變異。)陝北迷胡。(流行於洛川、黃陵、靖邊等地區,系由關中傳入,無大區別。)按其曲牌風格大致可分為 A 悲愴型:其情哀怨淒涼、愁苦悲傷。以這類曲牌為素材地箏曲有:《長城調》、《西京調》、《老龍苦海》、《慢訴》、《老五更》、《五更》、《琵琶》等。 B 英雄型:曲調鏗鏘有力、稜角鮮明。風格豪爽華麗、剛勁威武。這類箏曲有:《緊訴》、《硬樂調》等。 C委婉型:這一類是外來音樂為秦地所容納吸收的結果。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所記載的,流行於兩淮以至江南的《鬧五更》、《粉紅蓮》、《打棗桿》等曲牌於清末以成為陝西曲藝音樂之常用曲牌。這類曲牌至今仍保留有南方的風格。旋律婉轉秀麗,纖巧流暢。此類箏曲有:《揚州花》、《剪剪花》、《銀鈕絲》、《太平年》、《大金錢》等。
(2)秦腔
秦腔是秦地的主要戲種。又稱亂彈。關於它的介紹前人之述備矣。這裡就不再贅言。以秦腔曲牌為素材的箏曲有:《曲牌聯奏》、《夜深沉》、《花月吟》、《祭靈》、《鄉音》、《秦調》、《
三秦歡歌》等。
(3)碗碗腔
碗碗腔曾名華劇。最早流行於陝西東部的華縣一帶,是當地皮影戲的唱腔音樂。於清乾隆年間就已十分流行。因其主要的伴奏樂器為一個形似小碗的銅製打擊樂器而得名。其音樂細膩幽雅,旋律婉轉纏綿。十分秀麗動人。《秦桑曲》就是以碗碗腔音樂為素材進行創作的。另一首《笑春風》則表現了一種春風得意、心曠神怡的歡娛情緒。音樂流暢華麗,具有典型的碗碗腔音樂風格。
(4)弦板腔
弦板腔又名板板腔。是流行於陝西西部禮泉、乾縣、興平一帶的一種燈影戲的伴奏音樂及唱腔。是由民間說唱音樂發展而來的。因其伴奏樂器主要是“弦子”(三弦)和“板子”(有兩塊木板的“二板子”和三塊木板的“蚱板子”兩種)而得名。其音樂爽朗明快,熱烈亢進,具有西北高原人民開朗奔放的氣質。 長於表現英雄豪傑類的武戲。以弦板腔音樂為素材創作的箏曲《弦板調》,首尾快板輕快活潑,具有詼諧幽默的風格。中段慢板輕鬆流暢。由於快板的速度非常快,在箏的演奏中運用了現代“快速指序”的技巧,在秦箏樂曲的難度技巧方面有很大突破。
(5)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在陝北榆林地區,榆林城內流傳的一種說唱音樂。前文已經論述過,它並不是從更早的歷史中一直流傳下來的秦地傳統音樂。但,“歷史是不斷變革的流程。而反映這一流程的文化現象中的傳統音樂自然不限於歷時上某種定格的勢態。也不只限於實踐概念上的‘過去’。而是由過去、未來、現在相加的總合,是一個流動的全過程”。榆林地處陝西北部,長期受到秦文化的薰陶影響。榆林小曲可以被看成是一條新的河流,匯入到秦聲傳統音樂的長河中,並將世代流傳下去。正是這種吸收、融合使傳統音樂得以生生不息、源遠流長。因此,把這一類曲目也列入到復興的秦箏曲目中來。如箏曲《掐蒜薹》、《小拜門》、《喚嬌娘》、《柳青娘》、《張生戲鶯鶯》、《小小船》、《五更鼓》、《繡荷包》、《九連環》等。
陝西箏曲特點
傳統的箏樂被分成南北兩派,現一般分為九派:
一、“真秦之聲”的陝西箏
二、“中州古調”(或稱“鄭衛之音”)的河南箏
三、“齊魯大板”的山東箏
四、“韓江絲竹”的潮州箏
五、“漢皋古韻”的客家箏
六、“武林逸韻”的杭州箏(即浙江箏)
七、閩南地區的福建箏
八、內蒙草原“雅托葛“ yatoke(蒙語)——蒙古箏
九、延邊地區的“伽椰琴”Gayakog(朝鮮語)——朝鮮箏
自秦、漢以來古箏從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並與當地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融匯,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流派。
傳統的箏樂被分成南北兩派,現一般分為九派, 正如曹正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國”,各派的箏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陝西箏:陝西地區是中國箏的發源地。但現在“真秦之聲”的箏樂卻幾乎近於絕響,這裡有豐富多彩的戲曲和民間音樂,其間傳統的慣用樂器均不為少,但唯獨無箏或極少用箏;只有在榆林地區才用箏作為伴奏樂器,跟洋琴、琵琶、三弦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現。著名秦箏理論家、教育家曹正先生說,這就是“秦箏的餘緒”。箏在榆林雖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榆林地處偏僻,文化比較落後,箏的技藝還停留在古法彈奏上,右手主要用大食兩指,左手滑顫音很少,這正是箏的最早奏法。箏在陝西地區已漸漸失傳,其傳譜傳人都無資料可尋。
20世紀50年代末,陝西箏家提出了“秦箏歸秦”的口號,從理論研究到彈奏技藝,從伴奏地方戲曲到編制秦韻風格箏曲,作了大量的工作,使陝西人民從新熟悉了箏。1957年,榆林箏名家白葆金參加了全國的民間音樂調演和陝西省第三屆民間戲曲匯演,並獨奏了《掐蒜苔》、《小小船》箏曲。1961年全國古箏教材會議在西安召開以及會議對陝西迷胡箏曲的肯定,都對秦箏在陝西的發展起了有力的促進作用。後來湧現了象《秦桑曲》、《姜女淚》、《香山射鼓》、《三秦歡歌》、《繡金匾》等優秀的陝西風格箏曲。西安鼓樂,秦腔和迷胡清曲等史料中關於箏的記載,給陝西箏人以啟示,又有箏名家曹正、高自成、王省吾等人的巨大努力,眾多箏同仁的幫助,經過近三十年的實踐,陝西已漸漸地恢復箏奏秦聲。
陝西風格箏曲的鮮明特色,首先是音律上的特殊性和二個變音的游移性。七聲音階中的四級音編高,七級音偏低。所謂偏,當然不是半個音。這兩個音又游移不定。一般來說,是向下滑動緊靠下一級音的;其次,在旋律進行上,一般是上行跳進,下行級進的。第三,在彈奏時的左手按弦,使用大指較多,這是出於旋律進行需要而必然使用的技術。第四,風格細膩,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已故著名浙派箏家王巽之先生談古箏流派時說,“陝西派多抒情”說明了陝西箏曲的風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