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歷史沿革,行政區劃,
基本概況
合陽古稱“有莘國”,位於渭南市東北部、黃河西岸。轄11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215個行政村(社區),總面積1437平方公里,總人口51萬。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國家生態示範縣、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國“四好農村路”示範縣、省級文明縣城、省級環保模範縣。
合陽文化積澱深厚,有“伊尹故里·詩經合陽”的美譽。這裡安寢著“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嚳,《關雎》等31篇《詩經》佳作皆出自或描述合陽,孕育了烹飪始祖伊尹、近代佛教大師印光法師等歷史文化名人,出土了漢隸精品《合陽令·曹全碑》,提線木偶、跳戲、面花、鞦韆等31項民間藝術列入國家和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被譽為中國愛情詩之源、中國民間文化之鄉、中國黃河生態美食名城。
合陽旅遊資源豐富,有黃河流域面積最大的溫泉湖泊型濕地、國家AAAA景區——洽川;有全國唯一以帝王命名的武帝山國家森林公園;有融涵養水源、棲息珍禽、田園風光於一體的徐水河國家濕地公園;有儒、釋、道三教合一,天賜福地、秀奪終南的福山景區。現代農業條件優越,被命名為中國紅提之鄉、國家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縣、國家標準化水產養殖示範縣、全國漁業健康養殖示範縣、陝西現代畜牧業奶牛核心區、陝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縣果業面積53萬畝,奶牛存欄3.8萬頭,水產品產量4.5萬噸,是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國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縣推進示範縣。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35.61%,空氣優良天數達236天以上,是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示範縣、全國鄉村振興示範縣、陝西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先進縣、陝西省綠化模範縣。境內能源豐富,已探明礦產資源40多種,煤炭儲量50億噸,被確定為陝西光伏基地示範縣。合陽教育馳名三秦,近年向北大、清華輸送學生29名,是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陝西省教育強縣。2018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97.18億元,增長8.5%;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44億元,增長30.9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7.06億元,增長10.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1530元和11265元,分別增長8.1%和9.6%。榮獲2017年度陝西省縣域經濟發展爭先進位獎、陝西省脫貧攻堅優秀縣。
合陽縣委、縣政府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建設黃河旅遊核心區、現代農業先行區、清潔能源聚集區、生態文明示範區、品牌教育引領區和社會治理首善區為目標,奮力加快追趕超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以奮鬥新姿態譜寫全面建成小康合陽新篇章。
歷史沿革
合陽之名,緣自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於洽水北岸(今洽川鎮莘里村)築城,取名“合陽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合陽土地上繁衍生息;部落時代為有莘氏部族聚居之地。
約公元前21世紀,夏啟封支子於莘(今合陽),稱“有莘國”,簡稱莘國,上屬雍州。商代因之。西周時,有莘國改屬畿內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廢有莘國,併入晉國,稱“莘地”、“梁”或“羈馬”。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韓、趙、魏三分晉室後,莘地屬魏“西河之地”。魏文侯十七年(前429年)於黃河西岸合水(亦稱洽水,清初斷流)北岸築城,取名“合陽城”,西河之地始稱合陽。秦惠文八年(前330年)魏獻西河之地於秦,秦置“合陽邑”,上屬內史郡。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西楚霸王項羽劃秦腹地為塞、雍、翟三國,號稱“三秦”,合陽屬塞國。西漢高祖二年(前205年)滅塞,合陽歸漢,屬河上郡。九年(前198年)改屬內史郡。景帝二年(前155年)改“合”為“郃”,始設“郃陽縣”,屬內史郡。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屬左馮翊郡。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並郃陽入夏陽縣(今韓城市)。明帝永平二年(59年)復設郃陽縣,且將汜愛縣(今澄城縣)併入,上屬左馮翊郡。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至西晉愍帝建興三年(3150)年,郃陽屬馮翊郡。十六國時,郃陽先後被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大夏等國占領,縣置流廢。南北朝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析郃陽,於東北部設宮城縣(治所在今東宮城村),於南部設五泉縣(治所在今良石村)。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又於中部設郃陽縣,三縣皆屬華山郡。西魏文帝大統六年(540),調整郃陽縣屬武帝郡,宮城縣、五泉縣屬澄城郡。北周明帝二年(558),並宮城縣及五泉縣的乳羅山地區入郃陽縣,上屬澄城郡。隋文帝開皇三年(583)郃陽屬同州。十六年( 596),縣治由黃河西岸遷至縣中部(今縣城),改同州為馮翊郡,郃陽屬之。唐高祖武德元年(618),郃陽復屬同州。三年(620),析郃陽東部黃河沿岸一帶設“河西縣”,兩縣皆屬同州。八年(625 ),郃陽縣屬西韓州,至太宗貞觀八年(634)復屬同州。玄宗天寶元年(742),郃陽、河西兩縣屬馮翊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復同州之稱,郃陽、河西兩縣屬之。乾元三年(760),改河西縣為夏陽縣。五代初期,郃陽、夏陽兩縣屬河中府,後同屬同州。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撤夏陽併入郃陽縣。金宣宗貞祐三年(1215),劃屬楨州。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復屬同州。明代,仍屬同州。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同州改府,郃陽為其轄。
1913年,郃陽縣隸屬關中道。 1933年,直屬陝西省。1938年,析西北山地紅石崖一帶歸黃龍墾區;後屬黃龍縣。次年,劃郃陽縣歸屬陝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所轄。 1948年3月26日,郃陽解放,劃為陝甘寧邊區政府黃龍分區所屬縣。同年12月,郃陽縣人民政府成立,改由陝甘寧邊區政府大荔分區所轄。 1950年隸屬陝西省渭南專區。1956年10月至1958年12月直屬陝西省管轄。1958年12月,郃陽縣併入韓城縣,1961年8月22日恢復郃陽縣建制,隸屬渭南專區。 1964年9月國務院更改生僻地名,改“郃”為“合”,稱合陽縣。1968年,渭南專區改稱渭南地區,合陽縣仍屬之。 1995年,渭南地區撤地建市,合陽縣屬之。
行政區劃
合陽縣轄11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甘井鎮、坊鎮、洽川鎮、新池鎮、黑池鎮、路井鎮、和家莊鎮、王村鎮、金峪鎮、同家莊鎮、百良鎮、城關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