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永秀經濟管理研究院

陝西永秀經濟管理研究院

陝西永秀經濟管理研究院(簡稱“研究院”)是由著名經濟學家、管理諮詢專家、管理教育專家、西部“民間智庫”領軍人物白永秀教授創辦的非營利性社團法人機構。研究院秉承“超越認真,挑戰極限”的理念,深耕理論研究、政府決策、區域規劃、企業諮詢與管理培訓五大領域,力求將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服務於企業和政府,為提升經濟管理水平做貢獻。

研究院下設陝西永秀能源經濟研究院、渭南市黃河金三角產業發展研究院西安永秀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永秀企業家沙龍等。中國區域科學協“一帶一路”專業委員會、陝西省區域經濟研究會掛靠在研究院。經過多年發展,研究院現有專職人員40多人,形成了以白永秀教授為核心,以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學者為骨幹,以中青年學者為主體的研究與諮詢團隊。研究院上下齊心協力,開拓創新,正向著全國一流“民間智庫”邁進!

地址:西安市太白路229號西北大學賓館6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西永秀經濟管理研究院
  • 外文名:Shaanxi Yong Xiu Institute for Economic Management
題記,白永秀,初出“農門”,向上旅程,轉型軌跡,精彩語錄,研究建樹,

題記

黃土高坡,走出兩位經濟學家……
陝西永秀經濟管理研究院
陝西永秀經濟管理研究院&
“一片貧瘠的土地上,收穫著微薄的希望……”在“貧瘠”和“希望”之間,人們一直在抗爭,一抔抔黃土,孕育出一代生命,成長了一代代英雄。
——題記

白永秀

1978年,不過是歷史長河中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年份。
年初,在陝北“地無三尺平,草無三寸高” 的黃土高坡,寒風依舊刺骨。此時,改革開放春風還在醞釀和起勢之中,但未來弄潮的主角們卻開始蠢蠢欲動……
春節前後,白永秀、張維迎先後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這一事件發生地一個是清澗縣後坪里,一個在吳堡縣辛家莊。
是年,白永秀22歲,張維迎19歲。
白永秀考入陝西師範大學,張維迎則被西北大學錄取。
張維迎當時是生產隊會計、團支部書記;比他長三歲的白永秀,則剛從中學團委書記和公社團委副書記抽調到縣委宣傳部。
對於祖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兩位年輕人來說,這一機遇會如何轉變他們命運呢……

初出“農門”

據說,參加高考時,張維迎背著一摞燒餅,考一門吃一個燒餅,考試完了,燒餅也吃完了。張維迎回憶說,上年年底考試,過後好幾個月沒有任何信息,正月十五過後,不少人大學錄取通知書都已收到,有些甚至已經開學上課,也沒得到任何訊息,一直焦慮等待,直到農曆三月才接到錄取通知。
當時,白永秀比他幸運些,正月初就拿到錄取通知。為了去西安上學,第一天從村子走到縣城,第二天乘“解放”大卡車到延安,第三天從延安坐客車到銅川,第四天從銅川坐“悶罐車”到西安,四天完成了五百公里路程……到學校時才發現離開學還有十多天。
張維迎老家在吳堡縣,那裡出了一位大作家柳青。
白永秀老家在清澗縣,那裡出了一位大作家路遙。
柳青有句名言:“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青的時候。”,用這句話描寫張維迎等待錄取通知的心情,畢竟有很多同感。
“既不懈地追求生活,又不敢奢望生活過多的酬報和寵愛,理智而清醒地面對著現實。這也許是所有從農村走出來的知識階層所共有的一種心態。” ,路遙《平凡的世界》中這句話,無疑道出白永秀從黃土高坡走出的感受。
……
這一年,張藝謀從國棉八廠考取北京電影學院
這一年,陳忠實從灞橋區毛西公社調動到區文化館。
這一年,賈平凹憑藉小說《月芽兒》獲得人生中的第一個文學獎項。
這一年,魏傑比張維迎早幾個月進入西北大學經濟系就讀,而與其一起入學的還有劉世錦等。
……在陝西,這些改革開發弄潮的主角們開始紛紛熱身進場。
魏傑、白永秀、張維迎等,同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經濟學學子,在西安、在各自學校完成了本科或碩士期間學業。
所不同的是,白永秀留在陝西的省城,魏傑、張維迎去了中國的京城。雖然,先前兩處都曾經為皇城,但在當代中國其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這些日後的“主流經濟學家”,大多數落腳於京城,並成為各自研究領域的“霸主”。而白永秀卻落腳於曾經改變他們命運的共同起點,並放飛張維迎、魏傑和劉世錦等人的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原為經濟系),在這個被稱為“經濟學家搖籃”的地方,成為守候者和新一代學子的培養和放飛者。

向上旅程

剛從學校入世,他們便表現出超長的活力,四處講演,文章滿天飛,常就熱點經濟問題發表看法,從而聲名遠播。
對於白永秀和張維迎來說,大體相似的閱歷,因他們地域、機遇和領域不同,造就各自別樣的成就……
1991年,白永秀破格晉升為陝西師大副教授,1994年破格晉升為教授;
1994年及之後兩年,張維迎晉升為北京大學副教授、教授。
1992年及之後兩年,白永秀任陝西師大政治經濟學院副院長;
1999年及其後四年,張維迎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
2000-2011年,白永秀任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2006-2010年,張維迎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2010年,張維迎卸任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2011年,白永秀辭去西大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兩位頗具爭議的院長卸任,各方關注和爭議更多。
據知情者回憶,張維迎任免時,北大校長周其鳳召集相關人員,做了一個正式的官方發言,“代表學校念了一個稿子”,周其鳳同時表示,“我認為我是維迎的朋友,但是不知道他是不是拿我當朋友。”
針對張維迎的卸任,網友認為“(他是)權力鬥爭的犧牲品,面對國有大學內一點也不亞於其他組織複雜的權力鬥爭,天真的張維迎無法應對,也不屑於應對”。張維迎回應說:“在目前的體制下,當官和做事完全是兩碼事……真正重要的是究竟做了什麼事。豈能盡如人意,但願無愧我心。”
白永秀辭職在西部乃至全國經濟界,也引起較大震動,但較張維迎辭職引發的猜忌來說,似乎要平和得多。畢竟張維迎當時51歲,而白永秀已經56歲,在很多官辦機構,55歲後“退居二線”幾乎約定俗成的舉動。
西北大學方光華校長宣讀任免檔案,並表示:“(白永秀是)一個光明磊落的院長,一個具有教授精神的院長,一個有自知之明的院長。”
就辭職原因,白永秀表態:為了“更好地履行教授職責……早一點讓出位子,以便給年輕人鍛鍊與發展機會。能更好乾五件事情:出書、寫文章、搞課題、參加學術會議、講課。”

轉型軌跡

白永秀在六十歲生日時,用“四次轉型”描述自己的人生軌跡,對於成長、學習、教學研究等,以及隨後的打算等幾個過程進行總結,除“第四次轉型”和前三次轉型時間、地點等與張維迎有微小差別外,兩人奮鬥的大體脈絡,可謂異曲同工。
第一次,身份轉型。
從農村到城市;從陝北到關中;從“社員”到“學員”;從“農業糧”“製造生產者”到“商品糧”“使用消費者”;從“兵頭將尾”的農民到“地地道道”的市民。
第二次,職業轉型。
從教學管理到教學科研,再從教學科研到教學管理;從“科員”到“處員”;從講師到副教授,從副教授到教授。
第三次,科研轉型。
從純粹理論研究,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轉型;從政治經濟學研究,向綜合經濟問題研究轉型;從帶領小型團隊研究,向帶領大型團隊研究轉型。
第四次,體制轉型。
從官辦大學院長,到民營研究院院長轉型;從個人業務工作所累,到個人學術能力提升轉型;從理論與實踐結合,到學術研究與諮詢活動結合;從官辦大學教授,到民間諮詢、培訓師結合;從官方研究機構,到“民間智庫”為官方機構服務轉型。
在張維迎和白永秀的經歷中,為人坦誠認真人所共識,處事稜角分明人所共識,愛之唯恐不足,狠之唯恐不切,這些個性冥冥中決定其命運走向。
張維迎在進入國家機關和北京大學時,是由知名學者牽線促成。白永秀在來西北大學時,經管院領導非常看好,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時任西大校長陳宗興親自督辦調動事宜。命運中的這些貴人,折射出他們在教學和科研中的影響力。

精彩語錄

精彩言論頻頻,是白永秀和張維迎兩人絕活之一,不同的是張維迎偏重於比喻,白永秀偏重感悟。這些智慧火花,成為見聞者廣泛傳育的經典。
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的問題,張維迎做了一個比喻:假如把月亮交給一位農村老太太,月亮產權是清楚的,但沒有效率,美國人隨便就飛到月亮上去了,這個老太太管得了嗎?
由此他提出觀點:進行產權改革,並不是因為產權不清楚,而是因為現存的安排沒有效率。
描述國有概念,用白永秀的話說:凡是抽象的,都是勞動人民的;凡是具體的,都是別人的。評論監督機制不完善,他如此抨擊:有錢的想吃啥吃啥,想玩啥玩啥;有權的想幹啥幹啥,想去哪去哪。沒錢沒權的想罵啥罵啥,想罵誰罵誰。
談及規則和制度時,白永秀如是做比:一個人確定吃火鍋,大家跟著去,他一個人點菜,這叫“獨裁”;十個人確定聚餐,每人各點自己喜歡的,這叫“民主”;全班去吃自助餐,吃自己最喜歡的,這叫“自由”。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張維迎信仰的“自由市場”遭到質疑,他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說:這好比我們坐在一輛牛車上,突然看見一架飛機失事掉了下來,牛車上的人會驚呼:哎,你們看,還是牛車安全嘛。
在對國有資產的認識,張維迎認為:“許多國有資產是冰棍,不用也會自然消失的,只有運作起來才會產生效益。管理層收購國企,實現了產權和管理權合一的效果。即使是‘零價格’甚至負價格轉讓,國家也不一定吃虧,因為很多國企都有很多的負債和職工負擔,這就好比你帶著女兒改嫁和你單身一個人改嫁時的談判能力肯定是不一樣的。”
白永秀在剖析中國人劣根性時說,中國人從解放後50年來一直在盯著、論證資本主義啥時滅亡,而自己卻50年沒有發展。在描述城管的蠻橫時說:有產階級追的無產階級滿街跑。
張維迎在演講中聲稱,中國經濟發展要靠“柳傳志們”,而非周小川。

研究建樹

白永秀著述甚豐,在《管理世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刊物發表論文600餘篇,其中被《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華文摘》、《經濟學文摘》等刊物轉摘、轉載100餘篇(次),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複印70餘篇,收入大型工具書數十篇(次)。
在白永秀論文、專著、編著的科研成果中,“現代企業”、“後改革時代”、“西部”、“區域經濟”、“城鄉統籌”等關鍵字出現頻率最高,反映出其科研輪廓、要點和重大成就——區域經濟、企業諮詢、理論研究、人才培養等。《新中國經濟學》、《國際視野下中國城鄉發展一體化模式研究》等,以及全國省域和陝西縣域城鄉統籌評價體系,成為“填補國內空白”和“標誌性”科研成果,被陝西省、西安市、延安市等多個地市和縣域採納。多年積澱,白永秀成為當代中國區域經濟、市場經濟理論、產業經濟等方面最具權威的專家之一。
在張維迎的著述和演講等的觀點中,“契約”、“產權”、“信任”、“企業”、“雙軌制”等,基於其留學背景,在國外發表論文不少。而雙軌制、國企改革和大學改革的觀點,引發最引發爭議尤多,也成為觀點犀利、“挨罵最多、時間最久”的經濟學家。
“能耐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忌是庸才”,在觀點引發爭議方面,張維迎和白永秀“都不是省油的燈”,叫好者有之,叫罵者不乏其人,面對爭議纏身,他們依然平淡視之,折射出學者風骨。
幾經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學術閱歷,在“主流經濟學家”中,白永秀多次入圍影響力重大的評選,成為中國經濟屆“後改革時代西北王”。張維迎保持當年銳氣,多次入選“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改革30年經濟30人”等。
幾十年後,從黃土高坡走出的兩位農民書生,成為影響、推進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經濟學家,並成為繼薛暮橋、孫冶方、厲以寧、吳敬璉等之後的“第三代經濟學家”。
從學歷看,兩人是從中學生、本科生、碩士生等一步一步走過來;
從職級看,兩人是從副教授、教授、院長一步一步走過來。
從學術水平看,幾十年時間,幾十部專著、幾百篇論文,洋洋灑灑數百萬字,有為大政方針提供參謀的智慧,也有“為往聖繼絕學”的思索,是別人的學子,也培養出自己學子。
同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研究前沿,但兩個人有了自己的側重和方向,張維迎偏重於理論探索和引進,白永秀致力於實踐和套用;白永秀研究重點在國際視野下的西部和產業,張維迎研究方向在全球視野下全國和巨觀;張維迎偏重於上游政策的設計,白永秀偏重區域和產業推進……
於是,便呈現出不同個性與特色,著述多了,少年頭白了。
有人讚賞,有人嫉妒,有人歡迎,有人抵制,有人……
白永秀曾經說過,人有兩種:
一種是心態很好的人,整天有啥說啥,但被人看不起,認為他們淺薄,沒有文化內涵;一種是心底深沉的人,有事裝在心裡,什麼都不說,被人不了解,讓人很膽怯也很佩服,認為有文化內涵。 但當領導的人,卻喜歡第二種人。
白永秀和張維迎屬於哪一種人?或者哪一種都不是,還有其他選擇?
這個,只有他們自己心裡明白,或許,他們自己也說不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