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板栗

陝西板栗

陝西板栗是陝西栽植栗樹主要分布在秦嶺地區,以商洛、長安板栗產量多、質量最好。陝西板栗樹樹勢茂盛,耐寒、耐旱和而瘠薄,對朋枯病抵抗力強,是良好的經濟作物。

陝西板栗澀皮(內種皮)易剝離,耐貯存,果內物質香甜軟綿,肉質細膩,品質優良,營養素含量豐富。除直烹熟食用外,可與肉類烹製出名餚,如栗子雞等。還可製成栗乾、栗粉、罐頭和各種點心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陝西板栗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殼斗科
  • :栗屬
  • :栗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長環境,主要產區,主要價值,營養,食用,藥用,市場前景,植物文化,

植物學史

板栗為我國古老樹種之一,與李、杏、桃、棗並列為五果,已有二三千年的歷史。據歷史記載,我省在周朝時就栽植栗樹,並用其果實充飢。
我國是栗子的原產國,種植利用歷史極其悠久,是我國最早栽培的果樹之一。3000年前,板栗便跟中華民族結下不解之緣。翻開古老的《詩經》,早有“樹之榛栗”、“東門之栗”、“隰有栗”等記載。《戰國策》中有“南有碣石雁門之餞,北有棗栗之利”之句。《呂氏春秋》上說:“果之美者,其箕山之栗”。《史記·貨殖列傳》說:燕秦千樹栗,此其人與千戶侯等。這表明當時對栗的經濟價值已認識得相當清楚。此後的《齊民要術》、《周禮》、《禮儀》、《山海經》、《農桑輯要》等文獻中,都有關於栗的記載。
此外,考古工作者還發現,早在距今9000年前河南裴李崗遺址,以及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和西安半坡村遺址,都曾有板栗果實的遺物。還發現距今3600年前用來冶煉和燒制陶器的栗炭。
由此來看,板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可見,當時陝西已有栗樹,並為古人作為食用貯存著。《三秦記》載:“漢武帝栗園,有栗十五顆一升”。漢武帝栗園,據說就是現在陝西長安縣豐峪口東側的“官栗園”。杜甫詩中“盤剝白鴉谷口栗”的栗,又據說是指長安縣鴨池口的板栗。可見,自古·以來,鎮安大板栗和長安大板栗已經有名,成為陝西的傳統名貴特產被頌揚和載入史冊。
栗子既是“乾果之王”,又是果、菜、糧、藥。在古時,常與李、’杏、桃、棗並列為“五果”。它在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古代不但把板栗列為祭品之一,甚至在選擇建都地址時,都要把周圍能否植栗考慮進去。《論語》中說“周人以栗”就是這個意思。《禮儀》將它“置之於菹南”,《周官》將它“用之於籩實”。《史記·貨殖列傳》將千樹栗比作“千戶侯”。由於栗子所含澱粉較多,可代替糧食。以栗作糧,古書中有不少記載。2000多年前的《戰國策》中有“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田作,棗栗之實足食矣”的記載。《清異錄》就有“晉王嘗窮追汴師,糧運不繼,蒸栗以食,軍中遂呼栗為河東飯”的記述。民間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故事:古時候,有一家窮苦人,住在大地主的一間破房裡。那年莊稼顆粒無收,孩子們餓得哭啼不止。慈祥的父母急得肝腸寸斷。後來,孩子不哭鬧了。細心的母親仔細觀察,發現他們整天摳牆土吃。原來,那牆土是用栗子粉做的。地主為了備荒,把栗子蒸熟磨麵,脫成磚坯,曬乾砌牆。由於栗子的救人之功,引動無數文人對它揮毫潑墨。漢代的蔡邕、晉代的王曦之都曾寫過《栗賦》。後來的文人墨客對它更是頌揚備至,屢見於詩文。杜甫有:“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狗睹梨栗”。范成大有:嚴紫爛山梨紅皺棗,總輸易栗十分甜”等詩句。陸游在一首詩中寫道:“齒根浮動嘆吾衰,山栗炮燔療夜飢。喚起少年京輦夢,和寧門外早朝時”。就是寫他早年在京為官時,以栗充飢的情景。在舊社會,栗子不知拯救過多少勞苦大眾的生命。直到現在,栗仍被譽為“木本糧食”、“鐵桿莊稼”,身價不減當年。
在原始社會裡,人們在採集和漁獵之暇,常常聚集在栗樹之下,圍火燒栗食,或歌或舞。姑娘們以熟栗投擲心上人兒,凡擊中者即贈予配玉,旋即相約結為夫妻。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15~20米。樹皮暗灰色,枝條有縱溝,有皮孔。根系強大,入土深廣。單葉互生,葉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12~15厘米,寬5.5~7厘米,疏生刺毛狀鋸齒。初夏開淡黃褐色花,花單性,雌雄同株,雌花呈直立柔荑花序雄花當年7月形成,雌花第二年3~4月形成,風媒傳粉。殼斗大,球形,具密生刺總苞,堅果生於殼斗中,每苞2~3粒,這褐色的堅果正是我們吃的栗子。9~10月果熟。板栗樹如此精心地保護自己的種子,免遭鳥獸的危害,無形中賦於人類恩惠。

生長環境

板栗抗旱、抗寒、喜光。在一25℃低溫下不受凍害。凡年平均氣溫10~20℃之間,生長期平均溫度16—20~C之間,年降雨量500—1000毫米的地方,均可種植。

主要產區

板栗在陝南秦巴山區各縣均產,安康地區和商洛地區,安康地區以寧陝,商洛地區以鎮安。大板栗主要產於陝西秦嶺山區商洛的(鎮安、柞水) ,安康地區(寧陝)等縣。產量最多,質量最佳,故名。久負盛名的“栗鄉”陝西安康地區以及商洛地區各地均出大板栗,全區板栗栽培面積5萬多畝,其中有3萬畝板栗林帶,年產量80多萬公斤。鎮安板栗樹早在周代已有生長,歷史悠久。如今,商洛地區已發展到41.5萬畝,建成板栗基地11.4萬畝。大板栗是用家板栗樹與野生茅栗樹嫁接而成。品種優良,素以顆粒肥大,栗仁豐滿,色澤鮮艷,玲瓏美觀,澀皮易剝,肉質細膩,糯性較強,甘甜芳香,含糖量高,營養豐富而著稱於世。生食脆甜,熟食糯香。據林業部1960年考察,在鎮安縣梓橋溝發現一棵栗樹元老,已200餘年,仍健壯旺盛,奉獻不已,年產板栗40多公斤。鎮安大板栗,1960年被林業部正式定名為全國優良品種,為眾多栗中之佼佼者。1978年,被列入《陝西果樹志》;1986年被錄入《中國土特產大全》一書;1992年,還被載入《秦巴山區土特名產》一書。由於它的優良品質,不僅是國內市場上的緊俏商品,也是我省傳統的大宗出口土特產品。世界市場上板栗被譽為“中國甘栗”,日本人稱為“東方珍珠”。
板栗多生於低山丘陵緩坡及河灘地帶,栗樹紋理直,材質堅硬,有光澤,結構粗,抗衝擊,抗腐蝕,耐潮濕,宜作枕木、礦柱、車輛、建築、造船及家具用材和薪炭材等。樹皮、殼斗、嫩枝、樹幹髓部均富含鞣質,是栲膠的上等原料。葉可餵蠶,作飼料。栗花期長,又是花蜜來源。栗樹是綠化荒山的優良樹種。

主要價值

營養

鎮安大板栗有著豐富的營養。栗仁中含澱粉60%~72.38%,蛋白質5.7%~10.7%,脂肪2%~7.4%,糖分10%~20%,粗纖維2.9%,灰分2.4%,還含有人體必需的鈣、鐵及多種維生素、脂肪酶等。它所含的維生素C,比柿子高1倍,為花生的1.8倍。兼有,大豆、小麥、大米和薯類的營養,比一般水果營養價值高,可與蓮子媲美。在古代,被譽為“樹上飯”(即“木本糧食”)。板栗鮮食、爆炒、烹煮或製作糕點、罐頭、磨粉、釀酒和多種名菜均可,味甘香糯,老少鹹宜,尤其對老年人有更明顯的滋補效能。

食用

栗子可以做成各種美味的菜餚。《隨息居飲食譜》說栗“生熟皆佳,點餚並用。嫩時嚼之,作桂花香。老者風乾,則甜而嫩”。故板栗素被人們作為美食,被譽為“席上佳果”。陝南鄉土風味名菜,就有“板栗燒仔雞”、“爆栗子雞丁”、“栗仁燉豬肉”,菜香情長。北京、鄭州、西安等地的“糖炒熟栗子”,味道十分鮮美。《山家清供》里記載了山藥和栗子合煮的“金玉羹”,杭州地方傳統名菜“桂花鮮栗羹”和湖北的“桂花蜜汁板栗”,清香適口。將栗子切作兩瓣或四片,加水放入鍋內,配以鹽、大茴、桂皮、茴香同煮成“五香栗子”,香甜可口,別具風味。明代高濂《遵生八箋》中所記的“高麗栗糕方”、“紅燒栗子”等,都是膾炙人口的素饌,均是老幼皆愛的佳肴。板栗味道不錯,然不宜多食。生食多難以消化,熟食多而滯氣傷食。因此,腹脹、瘧疾、產後、病後、便秘者宜慎食之。
栗子也是老年人最好的滋養品。《禮記》載:“子事父母,婦事舅姑,棗栗飴蜜以甘之”。明代李時珍把板栗與蓮子相比:“其仁如老蓮肉”。尤其是老年人,每天早晨吃2~3顆栗子,對身體大有好處。據說,清朝慈禧太后特別喜歡吃栗子,而且每餐必備,有助於她一生體健、皮膚嬌嫩、潤澤。她活了73歲,有人認為,她一生所以能保持體健、膚潤、容美,是和她常吃栗子有關,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藥用

鎮安大板栗可以醫治多種疾病。藥用滋補功能類似人參、當歸,且價廉易得,故備受歷代醫家推崇。在古代,被譽為“山中藥”。其栗樹皮、果實、果殼、葉、根皆可入藥。祖國醫學認為:栗仁為腎之果。栗果氣味鹹、溫、無毒,主益氣,厚脾胃,補腎氣,滋養氣血,強筋健骨,活血化瘀,令人耐飢。《千金方》說:栗味甘,性溫,入脾胃腎經。栗果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之功效。“栗子生食可治腰腳不遂,搗爛敷受傷局部可治瘀血腫痛”。藥王孫思邈認為:“栗,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唐代《食療本草》介紹以栗殼煮汁飲服,可治翻胃及消渴。宋代《聖惠方》記述將栗殼燒後研末,以粥湯飲服,可治鼻衄。明代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對栗子的作用做過深刻研究,他在《本草綱目》中說:“栗氣溫,無毒,益氣厚腸胃,令人耐飢。治腎虛,腰腿無力,療筋骨斷碎”。又云:“栗子玉果屬水,水潦之年則果不熟,類相應也。有人內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顆,頓愈”。他還說:“栗可治腎虛,倘腰腳乏力,日食十餘粒,並以豬腰煮粥助之,久必強健”。板栗這一功效,宋代蘇東坡深有體會。他曾有詩曰;“老去身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現代醫學也認為,栗子具有補腎氣,強腰膝,延緩人體衰老的功能。樹皮及果苞,可治療瘡、金傷。

市場前景

栗果市場緊俏,前景看好。世界年產栗果約5億公斤。主要分布在歐、亞兩洲。我國有板栗380萬畝,產量約占世界10%。陝西鎮安縣是全國年產栗50萬公斤的23個基地縣之一。據行家估計歐美市場尚差栗果40萬噸,今後缺口更大。國際市場售價每噸約2000美元。出口1D屯板栗,可換回11噸小麥。板栗國內售價每公斤6元以上,且有上漲趨勢。鎮安大板栗,已遠銷日本、澳大利亞等國。應該大力發展,它是山區農民致富的途徑之一。

植物文化

栗樹在古代曾被我國許多民族供奉於神壇祭拜,視為祭天神樹。居住在滇、川、藏毗鄰地帶的納西族,自古以來有祭天的習俗。在神壇上要插上栗樹枝象徵天神地祗,栗樹作為直接祭拜的對象。從遠古時代起,栗樹就與古納西人創造文化的活動分不開。因而至今仍留有先妣遺訓:“哪裡有栗樹,就可以在那裡住下來”。在雲南其他民族中,也留有遺蹟。彝族的“羅羅頗”支系,在大年初一仍要到村頭高大的栗樹下祭奠,把栗樹看作是天神的化身。這一習俗至今仍盛傳不衰。漢民族對栗樹的崇拜歷史可能更長,可以追溯到更遠古的傳說時代。漢先民祭祀社稷時,夏後氏用松,殷人用柏,周人用栗。栗樹是與“社稷”、“國家”、“民族”聯繫在一起的,這種內在聯繫有源可探。《莊子·盜跖》中載:“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可見華夏祖先無論是在樹上巢居或在地面穴居之時,都曾與栗樹相依為命,以之果腹充飢,以之避寒冷、獸害。《周書》中說得更明白:“神農之時,天雨栗,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為耒耜鋤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助,百果藏實”。如此看來,簡直可以說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肇始於栗樹。栗樹被我們的祖先尊為至高無上的天地大神,當之無愧!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