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E大調夜曲

降E大調夜曲

本曲作於1830年,是蕭邦夜曲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風格明顯地流露出傳統夜曲的痕跡。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蕭邦早期作品的風格,平易優美、 飽含詩意, 可見此時的蕭邦已無愧於"鋼琴詩人"這個雅號。樂曲的構成為迴旋曲式,行板,12/8拍。右手在裝飾音中始終保持著華彩的詠唱,左手是節奏相同的伴奏型,自始至終保持同樣的形態(片段1)。恬靜優美的旋律和精雕細琢的鋼琴織體是其主要的特點,描繪著大自然的夜色,也傾訴著作者心靈的話語。(本片段選用的是小提琴獨奏曲改編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降E大調夜曲
  • 作曲時間:1830年
  • 作曲者蕭邦
  • 風格:平易優美、明朗
蕭邦,費爾德的夜曲,蕭邦的夜曲,創作背景,Op.09,Op.15,下載音樂,夜曲,

蕭邦

39年短短的生命,是由無數晶瑩耀眼的鋼琴珠玉小品所鑲綴起來的。他生在19世紀前半葉浪漫思想風起雲湧的時代,他的作品充滿了浪漫的色彩,音樂史一般都將他列入浪漫樂派之列。

費爾德的夜曲

只要一提到蕭邦夜曲,就會很自然地想到愛爾蘭費爾德(John Field,1782-1837)。因為費爾德才是夜曲的始創者,是費爾德率先將“夜曲”作為鋼琴作品的一種創作方式。他在1813年至1835間創作了18首供鋼琴演奏用的夜曲,其特徵是低音部以波動的伴奏音形,襯托出右手所彈奏甜美的主題旋律。1814年,費爾德的三首夜曲在萊比錫出版,成為蕭邦創作夜曲的源頭。雖然在史料記載上,蕭邦在1833年之前並未親遇費爾德,但早在1818年蕭邦便開始在華沙演奏費爾德的作品。而到達巴黎之後,蕭邦更經常用費爾德的夜曲作為音樂會曲目或教授學生鋼琴的教材。
蕭邦蕭邦

蕭邦的夜曲

蕭邦本人在先天上是特別適合演奏夜曲的。在性格上,他不媚低俗的優雅格調和高貴情操,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能自然表現內在的深刻情感。在體型上,蕭邦體弱多病,並不適合演奏高響度的宏偉作品,但其細膩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樂變化,卻成了夜曲的迷人氣質。然而,當他的作品編號第九號的三首夜曲初次出版時,卻遭到德國著名樂評家列爾斯塔的無情痛擊,稱蕭邦的作品比之費爾德的夜曲有欠自然,加入了過多的“香料和胡椒”。時至今日,我們除了在音樂史資料中見到費爾德的樂譜外,他的作品幾乎極少在音樂會上出現,而蕭邦夜曲的優美旋律卻穿過近兩個世紀的巨變時代,還在今天的夜空中閃耀,也許正是蕭邦夜曲中的這些“香料和胡椒”才真正滿足了現代人的胃口吧?!
儘管有學者在介紹蕭邦的夜曲時,會連《搖籃曲》(Berceuse)和《船歌》(Barcarolle)一併介紹。但我們現在所稱的21首夜曲卻並不包含這兩首樂曲。這21首夜曲,創作時間分別在1827年至1846年間,也就是蕭邦創作的黃金時代。其中有三首是蕭邦過世後才出版的。如第19首《e小調夜曲》,是蕭邦的好友馮坦那(Julian Fontana)在家中發現,後經蕭邦家人同意而出版。而第21首《c小調夜曲》原來打算編成Op.32-3出版,後又臨時取消。這兩首作品是受到較多懷疑的作品,所以魯賓斯坦和弗朗索瓦的夜曲全集都沒有收錄這兩首夜曲。

創作背景

蕭邦一生的創作,都不喜歡用文學性的標題來注釋他的作品,所以像《雨滴前奏曲》、《革命練習曲》、《小犬圓舞曲》這些名稱,都是出版商後來附加上去的。像作於1833年的Op.15-3《g小調夜曲》,是蕭邦讀過莎士比亞的劇本《哈姆雷特》後,將內心的彷徨苦悶和憂心忡忡寫成這首悲劇性的夜曲,他原來打算給這首夜曲加上“悲劇哈姆雷特觀後感”的字句,後卻不願文學性的標題破壞了音樂的神秘感和想像力而取消了。至於像《敘事曲》這種原本有文學性內容的作品,他也不加任何解說,而希望演奏者和欣賞者以純音樂的方式來欣賞。所以,要想了解蕭邦夜曲的創作背景就特別困難。好在他的這21首夜曲,有一半以上是題獻給至親好友,我們可以順著這個線索找到一些創作時的蛛絲馬跡。

Op.09

作品Op.09的三首夜曲,是蕭邦1831年09月到巴黎之前就已創作完成的作品。他在沙龍和朋友聚會時,經常喜歡演奏其中的第二號《降E大調夜曲》,而這首夜曲也成為現今最通俗、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蕭邦初到巴黎時,是使用一台伊拉德鋼琴(an Erard piano),這種鋼琴的鍵盤較笨重,要彈奏彈性速度的樂曲常無法得心應手,於是蕭邦的好友波列意(Camille Pleyel,1788-1855)慷慨解囊,贈送蕭邦一台觸鍵靈活的鋼琴。這台鋼琴伴隨蕭邦直至1849年辭世。蕭邦為了感念他們一家的友誼,將他的第一號《降b小調夜曲》題獻給波列意夫人。

Op.15

作品Op.15的三首夜曲,是題獻給蕭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鋼琴家、指揮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樂家。當蕭邦初到巴黎時,曾拜師卡克布蘭納(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學習鋼琴。希勒慧眼看出蕭邦的鋼琴技巧早已超過卡克布蘭納,所以經常鼓勵他,有時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殺殺他的銳氣。所以蕭邦雖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濃厚的藝術氣氛和人情味,卻是暫時撫慰他鄉愁的唯一憑藉。

下載音樂

http://tljy.tledu.cn/oblog/uploadfile/wuli200636184620838.mp3

夜曲

(Nocturne)的語源系拉丁語NOX所演變,羅馬時代“夜神”之意。夜曲的音樂形式,系愛爾蘭的音樂家費爾德(Filed 1782-1837)所制,在低音部和弦伴奏下,高音部奏出夜的寂靜,似夢一般優雅的旋律。之所以給這種形式命名為“夜曲”,可能取自天主教會的“夜禱”。
降e大調夜曲
(作品9之2) 本曲作於1830年,是蕭邦夜曲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風格明顯地流露出傳統夜曲的痕跡。
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蕭邦早期作品的風格,平易優美、 飽含詩意, 可見此時的蕭邦已無愧於"鋼琴詩人"這個雅號。樂曲的構成為迴旋曲式,行板,12/8拍。右手在裝飾音中始終保持著華彩的詠唱,左手是節奏相同的伴奏型,自始至終保持同樣的形態(片段1)。恬靜優美的旋律和精雕細琢的鋼琴織體是其主要的特點,描繪著大自然的夜色,也傾訴著作者心靈的話語。(本片段選用的是小提琴獨奏曲改編版)
這是他獻給瑪麗 普列埃勒夫人的作品之一。夜曲與向情人表示愛慕的小夜曲不同,多為作曲家在夜深人靜時用音樂寫下的內心獨白。蕭邦發展了這一體裁,其夜曲具有典型的抒情詩風格,在伴奏聲部襯托下的旋律流麗如歌,充滿詩意。《降E大調夜曲》是蕭邦最好的夜曲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