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岩蕨

附岩蕨

植株高2-50厘米。根狀莖短,沿石縫橫走,頂端密生鱗片,鱗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基部心形,銳尖頭,邊緣疏生齒凸,膜質,褐色,全部由透明細胞組成。葉簇生,葉柄淡褐色至赤褐色,長2-11厘米。粗0.5-2毫米,疏生鱗片及針。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附岩蕨
  • 拉丁學名:Woodsia ilvensis R. Br.
  • :植物界
  • :岩蕨科
  • :岩蕨屬
  • :附岩蕨
  • 分布區域:中國雲南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現已滅絕,推測茂盛於7000年前,中國元朝時期數量劇減,民國時期可能滅絕,且幾乎所有的附岩蕨都曾生長在中國雲南山地,1952年英國人 瑪.托姆.吉跋 與他的研究小組來到雲南秘密進行了考察,本意是了解中國野生猿猴的分布,沒想到在攀岩時發現了一株奇異的植物並拍下了照片,直至30多年後,這張照片經植物學專家鑑定,確實是附岩蕨,得知這一結論後,年已59歲的 瑪.托姆.吉跋 重反中國,回到了當年拍照的地方,並發現了這一珍貴的植物,然而它已經死了,瑪.托姆.吉跋 將其製成標本,並帶回了英國,沒有捐獻給任何博物館,現下落不明。

分布範圍

產自中國雲南。

主要價值

由於該植物早已滅絕,其詳細習性及生長規律以不得而知,僅能從古人的文章中了解皮毛,清代嘉慶年書《時方妙用序》中介紹附岩蕨稱其:著岩根(古稱)者,通氣大補,取3段碾碎浸於沸水中,可即食,有活血調經、滋補陰氣之功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