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歷史
改革開放以來,這種活動逐步演變為文化娛樂節。相傳,這一活動與唐朝末年的一場席捲全國的農民起義(黃巢起義)有關。黃巢起義是875年至884年發生在唐朝末期的一次志在推翻唐王朝的農民起義。這次起義,提出了平均的思想,對後世的農民起義產生了重要影響。從878年2月起,黃巢率領起義軍橫掃淮河南北各地,並乘虛南下渡過長江,隊伍擴大到幾十萬人。
879年10月,農民起義軍攻克廣州,在這裡進行了短期的休整,補充了人員和武裝。這時黃巢以“百萬都統”的名義發表了北伐的政治宣言,決心向唐王朝的老巢長安進軍。同年11月大軍在桂州(今桂林)集中後,沿湘江向北,經永州、衡州,直取潭州,消滅唐軍5萬。起義軍乘勝順長江東下攻克鄂州,到安徽、浙江等地流動作戰。880年,起義軍突破長江防線,又突破淮河防線,直取洛陽。881年1月8日,農民軍占領長安城。16日,農民起義軍在長安建立了新政權,黃巢做了皇帝,國號“大齊”。
革命政權建立後,黃巢沒有乘勝追擊,而是陶醉在勝利之中。而逃到四川的唐僖宗皇帝卻因此得以喘過了氣,站穩了腳,並重新集結力量向農民軍反撲過來。農民軍因為沒有根據地,很快陷入唐軍包圍之中,由於寡不敵眾,不得不撤出長安,經河南進入山東。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黃巢在萊蕪以北的狼虎谷與唐將時溥決戰,農民軍多數陣亡,黃巢自殺,起義部隊被殺的被殺,逃散的逃散,一場震驚全國長達九年的大規模的唐末農民起義宣告結束。約885年,僥倖逃脫官軍追殺的廣東籍黃巢起義部將陀鎮亭、陀鎮四、何長安等三人帶領一班潰散人馬潛回廣西蒼梧縣沙頭大寨這塊盆地,利用這裡四面群山作隱蔽,重整旗鼓,謀求再度起義。
他們一來到這裡,就用木板刻上“黃巢太老公爺之神位”的牌子,朝晚焚香禮拜,一是紀念,二是祈求太老公爺在天之靈保佑。其時,陀鎮亭以道士身份串村過寨,組織鄉民,宣傳黃巢精神和義軍綱領,何長安則以武師身份,設館授徒,培養骨幹。陀鎮四負責構建組織網路,他們以松珠頂為中心,把這塊盆地的各自然村分為兩洞十八股,南面一路往東(即蒼梧縣沙頭鎮中平村、雙尚村及大寨村)稱為里九股,北面(蒼梧縣沙頭鎮的上洞、大片村及鐵塘村的上義坪寨)稱為外九股。里九股由陀鎮亭、陀鎮四兄弟兩管轄,稱為陀洞。外九股由何長安管轄,稱為豪(何)洞。
他們把兩洞居民充分發動起來,農忙種地,農閒練武,並在兩洞的各處關口要隘構築工事,築閘門、挖戰壕、砌壁壘。在“隕石坑”四周群山的上埂口,下埂口,飯匙界,白溝閘等處均有壕溝、石牆及瞭望土墩等工事殘跡留存。陀、豪(何)組織經過兩三年的努力,其觸角已從兩洞向外不斷延伸,888年已擴展到東安(沙頭、石橋等)、信都、封開等地。該年9月,一個當朝信使從桂林往梧州途徑東安鴨公洲(今石橋鎮務平村)被該組織義軍截獲,連人帶馬被扭送陀、豪大本營。該事件震怒了嶺南道台,時年11月,官府出動數千官兵對陀豪(何)起義組織進行大規模圍剿,該組織首領及其成員在此次圍剿中幾乎全部戰死或被捉拿就地斬殺,並株連及他們的親屬,約有二千多人死於這次征剿。
傳說有一支數十人的義軍在石橋被追剿逃匿到石牛山虎岩口附近的一個很深的石洞裡,後來,官軍用厚厚的大石及泥土將洞口嚴嚴封死而被活埋。陀豪組織在這片土地上經營了三年多時間,大概他們在構建和擴展起義部隊的過程中與本地民眾有過融洽的關係,有過很深的影響,因而,兩洞民眾在這些組織首領倒下的地方分別建起了祠廟進行供奉,如上埂口的“鎮亭觀”,何華山的“長安寺”,下埂口的“義祠”(供奉陀鎮四),雙尚村的“雲水庵”(供奉何雲水,陀鎮亭妻、何長安妹),在松珠頂半坡上立起“黃巢洞主”的神牌進行供奉祭拜,並在漫長的歲月中對祭拜規模及程式不斷擴充和完善,從而周而復始地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