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龍·克魯

阿龍·克魯

阿龍·克魯(1926-)是一位出生於立陶宛(Lithuania)的英國科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他在電子顯微技術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有了電子顯微技術,人們就能利用電子而不是光波得到放大的圖像。克魯格利用電子顯微技術研究活細胞中的病毒和分子。1982年,他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龍·克魯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立陶宛
  • 出生日期:1926
  • 職業:科學家、分子生物學家
  • 主要成就:198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代表作品:核酸蛋白複合體結構(nuclei acid-protein complexes)的研究
生活經歷,傑出貢獻,所獲榮譽,

生活經歷

克魯格出生在立陶宛。2歲時,他隨父母移民到了南非的德班市。上中學期間,他讀到了保羅·德·克里夫(Paul de Kruif)的《微生物獵人傳》(Microbe Hunters)一書,開始對微生物學產生濃厚的興趣。1942年,他開始在約翰內斯堡的斯蘭德大學學習。
1945年,克魯格取得理學學士學位並得到一筆獎學金,這使他能夠繼續在開普敦大學進行物理學方面的研究。在那裡,他學習了X射線衍射晶體分析法。這是一種用於確定晶體分子結構的技術。在他獲得理學碩士學位後,他留在了開普敦大學,對X射線衍射做進一步的研究。
克魯格對物質的結構產生了日益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對X射線衍射晶體分析法在一些前沿領域的套用,比如確定蛋白質的結構。1949年,再一次獲得獎學金後,他加入劍橋大學很有聲望的卡文迪什實驗室(Cavendish Laboratory),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他期待著在著名物理學家約翰·考德利·肯德魯(John Cowdery Kendrew)和麥克斯·費迪南德·佩魯茨(Max Ferdinand Perutz)的指導下進行生物學方面的研究。他們正在進行衍射晶體方面的研究,但是並不需要助手。因此,克魯格開始研究鋼鐵的分子結構,並從中獲得有關固體物理學、計算、相變等方面的寶貴經驗。這些經驗對他後續的分子生物學研究相當有益。
1954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克魯格在倫敦的伯克貝克學院成為一名納菲爾德研究員,並利用X射線對分子進行研究。在伯克貝克,他與英國物理學家羅莎琳德·杜葉錫·富蘭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共事,後者當時正在利用X射線衍射晶體法研究導致菸草花葉病的病毒。克魯格加入了她的團隊並參與研究菸草花葉病毒。經過四年的研究,他們弄清了這種病毒的基本結構。
1958年,富蘭克林去世後,克魯格接替她的領導職位,負責這個病毒結構研究小組的工作。
1962年,他搬到醫學研究理事會剛剛在劍橋大學設立的分子生物實驗室進行研究。克魯格的加入促使該實驗室研究出色,聞名於世。
1982年,克魯格獲得諾貝爾獎。他的這項成就及其對多種在生物學中有著重要意義的核酸蛋白複合體結構(nuclei acid-protein complexes)的研究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1986年,他被任命負責整個實驗室。
1988年,他被封爵位
1996年,他從生物實驗室退休,成為劍橋大學彼得學院的一名教員,研究調節基因表達的DNA結合蛋白的結構。他在1995年至2000年間就任了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主席。

傑出貢獻

克魯格最傑出的貢獻在於開發了晶體電子顯微技術。這項技術利用電子而不是光波放大圖像。只依靠X射線衍射晶體分析無法確定所有分子的生物結構。另外一項技術則利用電子顯微取得巨大的放大倍率。然而,所得到的圖像是二維的,無法真切地再現分子結構。
克魯格的目標是設法將這兩種技術結合使用,從而得到精確的三維圖像。他推斷也許有可能對顯微照片本身進行X射線衍射分析,而這種顯微照片是電子顯微鏡攝影板(photographic plates)上留下的物質結構的二維圖像。通過從許多不同角度捕捉某種物質的圖像,繼而利用X射線對每一個圖像進行衍射分析,最終得到這一物質的精確結構。
達到這一目標的過程漫長而複雜,涉及到最繁雜的數學分析,但克魯格最終還是成功地完善了這種現在被稱為晶體電子顯微的技術。通過這種技術,人們能夠對無數種類的蛋白質、病毒、染色體以及其他的生物物質的結構和功能進行研究。這一突破性的技術不僅為生物領域帶來重要的新發現,還開發了科學調研的新領域。

所獲榮譽

1982年,克魯格獲得諾貝爾獎。他的這項成就及其對多種在生物學中有著重要意義的核酸蛋白複合體結構(nuclei acid-protein complexes)的研究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1988年,他被封爵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