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擬角鯊

小型深水鯊,腹部密布發光器官,體側則稀少。可能是現生鯊類中最小者,最大體長約為25公分,雄鯊成熟體長約15-22公分;雌鯊成熟體長約17-25公分。

基本介紹

分類學地位,型態特徵,地理分布,

分類學地位

學名 Squaliolus aliae
命名者 Teng, 1959
中文名 阿里擬角鯊
科中文名 黑鮫科
科號科名 031 Dalatiidae
模式種產地 Off Tungkong, Kao-Hsiung Pref., Taiwan, ca. 180 fm  大陸名 阿里擬角鯊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俗名 沙魚
棲息深度 200 - 200 公尺 食用魚類 否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否
最大體長 25 cm  經濟性 否
台灣分布 南部、東北部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參考文獻 台灣魚類志(沉等, 1993)、李柏峰(2003)碩士論文、中國動物志-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英文俗名 Smalleye pygmy shark

型態特徵

體細長,正紡錘形,稍側扁,尾鰭短,帚形;吻長而尖;口前吻長約等於口裂到胸鰭起點之距離;頭長,約為全長的1/3;眼大,側位;眼徑為眼前吻長之半;鼻孔大,稍大於鼻孔間距,距吻端較距眼前緣為近,前鼻瓣具一尖突;口裂平橫,上顎唇緣有二個乳突;口角的唇厚而肉質;口角溝斜向後延伸;口寬小於吻長;噴水孔大,半月形,位眼上緣後方,距眼等於眼徑距;鰓裂狹小,位於胸鰭起點前方;上下顎齒不同形,側扁,邊緣光滑;上顎齒細長而尖,正中齒直立,兩側齒各11枚,尖端稍斜向口角;一行在使用;下顎齒較大,每側十齒,齒頭外斜,一行在使用;盾鱗小而平扁,頂部截形,排列稀疏,大小不一。背鰭二枚,第一背鰭短小,其高為鰭基底長的1/2,上角廣圓,后角尖突,棘甚短,頂端稍露出;第二背鰭低而長,無棘;基底長約為第一背鰭基底長兩倍;后角尖突,末端位於第二背鰭基末端到尾鰭上葉起點的中央;尾鰭寬短,帚形,尾椎軸低平,上葉稍大於下葉,後緣截形,下葉後緣稍入,尾柄腹面平,橫剖面五角形;腹鰭短而低,外角圓,后角尖;胸鰭寬大,外角圓,內角鈍圓,後緣截形。體背暗褐色,第一背鰭前部褐色,後部白色;第二背鰭上緣白色。胸鰭基底黑色,外緣有一黑斑,其它部分白色。腹鰭外緣白色,基底黑色。尾鰭基底褐色,後緣白色。尾椎軸末端黑色尖突。以前所記載之小抹香鮫(Squaliolus laticaudus)為本種之誤鑒。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澳洲海域。本省分布於東北部及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罕見魚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